【年賣5億方塊酥2】老楊的老闆不姓楊 背後原因有洋蔥會員專區財經理財4年前戴大可購地蓋觀光工廠後,營收翻倍成長,該廠也成嘉義觀光景點之一。文 呂明潔攝影陳俊銘影音何懿原發布時間 2020.09.25 10:54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36 臺北時間觀光工廠方塊酥嘉義戴大可老楊食品台灣名店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能將小零嘴方塊酥做到幾乎等同嘉義的代名詞,逾百種口味變化,動力來自戴大可想養家的堅毅。老楊方塊酥常賣的口味就多達20種,至今更研發出破百種口味。由於父親早逝,母親改嫁,長姊一肩扛起4個兄弟姊妹的生計,為了減輕大姊負擔,早熟的戴大可國中開始做捆工、撿雞蛋等零工,「不拚不行,沒錢,從小沒有父母照顧,我們吃喝拉撒都要靠自己。」但他抗拒苦情路線,只要聊起兒時辛苦,便露出招牌笑臉,要記者別寫。 戴大可家境不富裕,為了分擔大姊(後排中)養家的重擔,戴大可(後排右1)也在國中就開始打工賺錢。圖為戴大可一家人合影。(戴大可提供)17歲時,他發現自家眷村有位外省老伯伯改良燒餅,以反覆折疊擀壓的製法,做成口感似餅乾的酥餅,層次多達75層,外型四四方方又耐放,口感酥鬆香脆,引發排隊人潮購買,也吸引許多人拜師。他便向其中1位楊姓老師傅學藝,與大姊以不到1萬元租店創業,為感念師傅而取名「老楊」。早期的方塊酥較大片,現已改良為較小片,好入口,且單片包裝。「我早上7點開始做餅,下午還要趕著上課。」讀夜校的戴大可常累到打瞌睡,「以前很壯,但肩膀做出職業傷害,現在都會嘎吱嘎吱地響,睡到半夜會痛醒。」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