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歲的李淑霞(化名)正在台中一所區域醫院接受治療。她燒剛退,說話微喘,「今年4月,韓國電視台的記者來台灣訪問防疫成功經驗,我和我先生還有受訪…」她咳了幾聲,憶起訪談,「本來那個訪問要在韓國播,應該不會播出了吧?」
【鏡相人間】消失的病床 疫情海嘯裡的病患、醫護、消防員

國內COVID-19疫情驟然升溫,雙北各醫院床位不夠、戶外插管、確診患者無法住進加護病房等情況頻傳。雙北醫療量能到底夠不夠?病床和醫護人力是否充足?中央和地方像身處平行時空。我們實際採訪雙北多間醫院的一線醫護人員、防疫專責消防員、疫情熱區的民意代表,以及真正「卡」在就醫路上,甚至因此痛失至親的染疫患者及家屬,試圖釐清中央數字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哪些差距?
病房滿載 病患怨:還在發燒就被醫趕
李淑霞受訪這天是5月28日,指揮中心公布的死亡個案連續2日創新高,27日、28日分別新增13例、19例。李淑霞的76歲丈夫,在5月27日凌晨病逝。「他平常會去萬華那邊的小吃部跟人家聊天,他朋友沒人確診,不知他怎麼感染的…」她回憶,5月13日,丈夫身體不適,16日起躺在家中,她猛打1922,「1922叫我打1966,1966叫我打衛生所,然後又叫我打衛生局、打防疫中心、打疾管署…」
焦急的李淑霞動用各種關係,回應大多是「再等等」、「床不夠」。5月21日,丈夫確診,同日她得知自己也確診;22日,丈夫被送醫,她則從台北被送往台中豐原檢疫所,開始發燒嘔吐,隔日送醫。丈夫進病房時還能用手機拍照傳給家人,隔天卻傳來需插管消息,住院第6天清晨,丈夫病逝。
老年喪偶的李淑霞無暇顧及台北的丈夫後事,她在台中的病房裡,在反覆發燒與退燒之間閱讀家人的訊息,說話必定伴隨咳嗽,「我最高燒到39.1度,現在有點肺浸潤…住院第2天,醫生跟我說:『妳沒什麼事啦,可以回去(檢疫所),不要在這裡占床,很多人要床。』我說:『我咳嗽這麼厲害,還發燒,怎麼可以走呢?』他說:『妳不要浪費醫療資源。』我聽了很火大,我說我還在發燒,連X光都還沒照出來,醫生聽了覺得不好意思,說:『好好好,妳先暫時住這。』現在,他每天給我照X光。」

李淑霞夫妻的遭遇並非個案,5月中疫情升溫後,雙北各醫院急診室都陸續傳出病床不足的消息。期間,北市聯醫工會在臉書以「醫療崩壞在即,基層醫護向社會求助」為題發文,指出急診、病房爆滿,病人源源不絕。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也在臉書貼文,以「Hospitals Need Help」為題,求救般地表示台大醫院病患已超量,加護病房全部滿載,就算把小兒加護病房改成成人使用,仍不敷使用。
平行時空 陳時中:全台醫療量能充足
但同一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記者會上再度強調,全台醫療量能充足,並非沒有病床,而是疫情升溫,需要轉換、移出病人。指揮中心亦提出數據,指出在容許「一室多人」收治病患、重新調整各家醫院的病床後,台北市和新北市空床數分別為682床及1,183床。
看似寬裕的空床數,當晚即遭到台北市長柯文哲反駁,怒槓中央「腦袋壞掉」,直言指揮中心只要到第一線急診室、專責病房,就能知道「不可能還有幾百張空床。」台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也指出,北市當天中午專責病床僅剩二十多床,「數字一直變動,其實一下子就用完了。」他說。

雙北醫療量能到底夠不夠?病床和醫護人力是否充足?中央和地方像身處平行時空。我們進行電話訪問的過程中,咳嗽聲不斷從電話那頭傳來,61歲的確診者陳先生(化名)虛弱地說:「今天有一陣咳得很嚴重,沒辦法說話。」他發病第10天了,5月15日,有萬華接觸史、與他同住的兒子確診,陳先生快篩結果為陰性,幾日後卻開始發燒,多跑一趟急診室,「PCR結果是陽性。我趕緊通知衛生局,但打電話都不通。」
兒子確診後2天內就送醫了,他原以為可以獲得一樣的醫療處置,卻事與願違。發病4天後,衛生局開立居家隔離通知書給他,要他待在家。「但我反覆發燒,肚子不舒服,咳嗽,有一天喉嚨很痛,味覺有點失調了,吃青菜都變苦苦的…我有慢性病、高血脂、糖尿病,電視報導說,有年紀的人比較容易引起病變,我很擔心,一直等、一直等⋯」他憂慮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擔心傳染給同住家人,束手無策之下,只好打電話給里長、市議員詢問就醫可能。
一直到5月24日、發病6天後,衛生局終於將他安置進北市加強型防疫旅館。防疫旅館有護理站可諮詢,也可聯絡醫師電話問診,但陳先生卻稱不上安心,他固定服藥,但症狀至今未紓緩,加上聽聞不少年長患者轉重症的消息,「我兒子第2天燒就退下了,但我卻一直反反覆覆…如果狀況還是不好,我希望能安排我簡單就醫,照X光、看看肺部狀況。」
截至5月31日,國內本土確診病例總數已達7,265例,其中確診數最多的縣市為新北市3,478例、台北市2,713例。萬華是北市疫情熱區,而陳先生只是市議員吳沛憶這二週接獲無數求救電話中的其中一通。
久等至死 議員:究竟多少人無法送醫
在社區第一線,病床不足及檢疫所塞車的問題已經釀成悲劇。5月24日下午5點,吳沛憶接到另一起陳情案,「(確診者)約60歲,家人打119,救護車來了問要送哪家醫院?但急診塞車,沒有衛生局安排,加上他當時血氧值95,還算正常,沒到急救標準,就回家等候…」她深吸一口氣接著說,「結果等2個小時,7點多他就因為呼吸不過來,休克,在家裡走了,來不及搶救了。」
「我一直有個問號,到底還有多少人無法送到檢疫所和醫院?」吳沛憶指出,若社區難以配備血氧機,又無法及時後送血氧驟降、急性惡化的病人,只會將還在家等病床的患者置身險境。
疫情突然增溫,即使是醫療資源相對豐富的雙北,醫療量能也受到嚴峻考驗。

1名不願具名的台大醫院急診部醫師H接受我們訪問指出,過去一週情況確實相當混亂,急診室雖不像之前有大量前來篩檢的民眾,但隨著重症病患增加,他值班時已多次遇到病患沒有病房可住、卡在急診室動彈不得。
「我上禮拜開始就遇到(病房)不夠的狀況,病房清消、安排都需要時間,樓上說沒有辦法再收確診患者、隔離病室都滿了,病人來真的沒有地方去,當下無法住院,」但有些人需要立即處置,他嘗試幫病患轉院,卻處處碰壁,衛生局業務過多,電話打不進去,「聯絡其他醫院,很多醫院也說沒量能可以收治,轉過去也是在另一家急診等,(病人一等)數小時,12小時、24小時,甚至更久。」

「雙北ICU都已經沒有床了;在專責病房裡,重症比例愈來愈多,床位供應就會愈來愈少。」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說,近日目睹急診室同事在院長面前哭了出來,「急診滿滿都是確診民眾,等不到床,病人在現場被插管接呼吸器,急診床整個變成專責照護床,有病人(輕症轉重症)就直接走掉,等到死。」「急診(同事)被迫跟病人說,會幫你爭取床位,變得好像每天在開黃牛票。」
中興醫院護理師小平(化名)說,急診室有一間2人的負壓隔離病房,病床不夠,只好加擺2張床,醫師問診區也騰出來安置2位病患,連不該安置病人的等候區,也迫不得已放了一位病人。小小的負壓隔離病房臨時收治7位病人,「病人們必須共用衛浴,而且什麼事情都不能做,這當然會讓他們情緒爆炸,就找我們醫護人員發洩,我們處理他們情緒,又花更多時間。」帳篷區等待安置的病人5月25日共20位,到26日仍有9位;但帳篷原本設計只能在四個角落各安置一個人,至多共4人,最後病人全擠在一起。1名中興醫院護理師透露:「柯P來看他們,結果病人群體暴動,對柯P生氣抱怨怎麼會等這麼久,又熱又被蚊子叮。」
全日高壓 醫護:夢到被一堆殭屍追殺
疫情蔓延,雙北各家醫院急診室都上演著相似情節。位於新莊的衛福部台北醫院急診部副主任金冠成坦言,目前台北醫院病房雖已大規模任務重新編組,新增3個專責病房,但全院68間專責病房都滿床,「一般需要呼吸器的病人會收在加護病房,但現在確診、有呼吸器的病患也收在一般病房,都還無法消化掉,從急診過來、確診的病人也無法轉走,我猜(雙北)急救責任醫院遇到的狀況都差不多…能出一床就進一床。」個案少時,他們還能在急診負壓隔離室插管,當重症患者增加後,現在則直接在戶外插管。

疫情尚未升溫前,確診者無論輕重症都住院,如今卻擠壓到醫院量能。台大急診醫師H指出,「指揮中心並沒有明確指出『住院標準』。爆發前,所有確診就算無症狀,也要『住院』,現在需要一份共同指引,病人符合哪些條件需要送到醫院。這份指引在醫院、檢疫所、消防端應該都要有共識。」
台大醫院也因同樣狀況瀕臨瓦解。前疾管局(後改制為疾病管制署)局長蘇益仁指出,在台北做快篩,大家都去大醫院、去台大,「陽性後就不走了,一定要在台大。所以我說快篩應該是公共衛生體系(負責),不是醫療體系。」他指出現階段最大問題,在於醫院未能迅速分級分流,大型醫學中心應設為「責任醫院」,專收重症,其餘科別降載,空出人力支援另外徵用的「專責醫院」,無症狀感染者則在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隔離,「現在都亂掉,都沒有按照這個分流。」
「病床現在是真的非常不夠,指揮中心講的是全國資源(足夠),那就要用全國資源來接應啊,不要單純以雙北醫療資源來接應,現在完全不夠啊。」連說了數個「不夠」,姜冠宇說,希望中央統一調度,例如中南部醫療院所空出床位,讓重症病患南下接受治療,或調動雙北以外、訓練成熟的醫護人員支援,他直言:「如果(醫療資源)像八仙塵爆那時一樣,調動不力,你不能說量能充足。」
過載的醫療現場已使醫護人員喘不過氣。受訪這天,台大急診醫師H難得休假,卻因為焦慮,多日難以入眠。醫院急診室是收治Covid-19確診病患的前線,然而,「腦中風、心肌梗塞這些急重症還是在持續發生,還是有醫療需求,卻被排擠到。現場有很多道德議題要抉擇,心肌梗塞的病人請心臟科穿全套防護來做心導管手術?還是打血栓溶劑?這都跟我們常規不太一樣。對病人的道德義務(優先)?還是讓更多同事(來急診室)暴露在(染疫)風險中?」
「他們外表看起來就是很喘,都很喘,甚至沒辦法平躺,好像跑了一百米或是馬拉松…」亞東醫院護理師楊卉庭形容病人的症狀,指甲發紫,臉色蒼白,有些患者嘴唇甚至已經隱隱發黑,「病人跟你講他已經喘了好久,而且還在家裡有發燒,然後問他去哪裡?都不講,甚至有的跟你說他不知道。」

5月9日萬華區爆發社區感染後的這2週,中興醫院急診室的醫護人員因工作壓力大,幾乎做了相似的惡夢,「夢到被一堆殭屍追殺,夢到被一堆人包圍,夢到負責的那一區病人多到滿出來,我覺得這是壓力性的惡夢,睡眠品質不好,隔天又要承受高壓力的工作,蠻可怕的。」中興醫院護理師小平說。
組建方舟 建築師:有需要會跳下去幫
陸續發生的院內確診和感染事件更將醫護人力逼到絕境。小平說,5月13日和平醫院因2位病患驗出確診,急診室暫停收治,全院清消。「政府發布消息要民眾來我們這邊篩檢,我們臨時成立篩檢站,萬華區民眾全往這邊衝,這之前我們還沒收到要做這個準備,等於病人跟我們醫護人員同時間知道,根本來不及。」當天許多醫療流程沒到位,物資未齊備,急診室開始通報滿床,並暫停收治,但需要急救的病人仍被送來。
目前,中央提出「兩人一室」(原確診病患為一人一室)欲緩解雙北病床壓力,並指出台北市、新北市已有682及1,183張專責病床堪使用,但不少一線人員對此表達不樂觀。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言人陳亮甫便指出,「兩人一室」需加倍醫護人力,但醫護人力已吃緊,「中央掌握空床數字外,是否有每日的浮動護理人力?」他指出,即使醫療降載,有些醫院稍有餘裕人手可調配,但照顧確診病人在技術方面也需訓練,若讓護理師急就章上陣,恐有感控疑慮。此外,病房重新整備、符合一定標準,也需時間,「兩人一室病毒量增多,通風要改善,不然醫療人員會很危險,現在都只有電風扇。」
陳亮甫也懷疑中央病床數據的真實性,「就算所有病房量能全開、全部收滿2人,我以工會會員所在的其中一間醫學中心來計算,大概也就再收30人,而台北市醫學中心也就8間。這600床究竟是怎麼計算來的?」
成立專責醫院,也被中央和地方政府認為是增加醫療量能的解方之一。目前,雙北地區包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都已轉為專責醫院,陸續清空病房,合計可空出320床專門收治武漢肺炎病患。
另一熱議方案是興建巨型集中檢疫所。去年設計出全球第一套可迅速拆解回收負壓隔離病房「QurE」(又稱防疫方舟)的建築師張清華表示,陸續收到中央、地方詢問,但就防疫整體規劃,應先利用現有空間,組建方舟則是「最後一步」,「如果需要,所有人都會跳下去幫忙。」
但人力不足隱憂依舊存在。1名不願具名的三總松山分院醫師指出,目前三總松山分院不僅轉為專責醫院,醫護還需支援大崗營區檢疫所,松山分院全院七十多名醫師不夠用,甚至僅有2名感染科醫師,「區域級醫院兩個(感染科醫師)是剛剛好,但變成專責醫院時,需要更多專業醫師。」他激動說,目前除內科醫師,外科醫師也已全部投入疫情工作。

北患南送 消防員:勤務繃到無法再緊
如今,最及時的解方仍是「北患南送」,由消防隊員配1名公車司機開「防疫公車」,將北部確診病患送到中、南部檢疫所,若確診者病情變化,再就近就醫。「公車勤務」已成雙北消防員的例行工作,他們遠送患者到台中、彰化,一趟勤務從接送民眾、到折返就要6小時,「甚至也有晚上10點多出去,凌晨4點回來。」台北市防疫專責分隊消防員楊適瑋說。
「北患南送」無疑增加消防員本已沉重的工作負擔。楊適瑋解釋,公車勤務必須每天排固定2名人力,「其他人在救護車輪替就會多吃一點班,我們分隊一天就跑了23趟救護,在跑的人會是什麼狀態?回來脫裝備、消毒,再出去,一直重複,大家已經把線繃到很緊,無法再緊下去了。」

防疫公車無法開空調,全副武裝的消防員和司機必須忍耐動輒6小時以上的高溫外,也有嚴重的安全疑慮。新北市1名不願具名的消防員指出,跑過多次公車勤務,由於公車沒有副駕駛座,他得坐在自己搬去的摺疊椅,沒有固定、沒繫安全帶,在高速公路為司機引路,「有些分隊會選擇不跟司機坐,但跟患者坐,也只有用塑膠布區隔,就看你要選擇哪一種危險。」市區公車亦不適合跑高速公路,他曾經聽聞有分隊開到一半引擎過熱,「整路只能用車速60、80拖過去,車速慢也是危險。我們想到最好的方法,是用統聯或國光這種客運來改,至少副駕一定有安全帶,空間也能讓患者梅花座。」
「政策一直在修正,以去年來講,零星採檢出來的2、3個(確診者)、密集接觸者,我們一定會超謹慎,讓他們乖乖待在防疫旅館14天。一旦有輕症,一定住院。但現在的雙北有辦法這樣嗎?」雙北病患爆量,新竹東元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謝政勳說:「病人從雙北運到新竹以南的地區,是勢必會發生的事情。」他指出,北患南送的過程,其實去年就演練過,「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以人道為基準點。很多(中南部)人抗議雙北送病人下來,但如果送下來的是你的親人呢?」
同島一命 SARS醫:這次像是海嘯
同島一命,亞東醫院也仍在擴充病房,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王秉槐表示,去年衛生局的應變計畫中,亞東要達到140床收治責任。所以陸續清空中?王秉槐說:「對。但還是要考慮到感控,比方說隔間、通風,都要改一下。」預計何時完成?他流露出抱歉語氣說:「我們會,我們真的會盡快,可是這個看起來真的像海嘯一樣…」

該道歉的究竟是誰?恐怕也不是現在最急迫該釐清的事。王秉槐說:「真的不得已,要傾全國(醫療資源)之力。雙北雖然是醫療量能最高的地方,但大家可以去看去年紐約,其實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都市,那麼密集的人口,爆發起來才厲害。所以有時候不得已,比方說要送到桃園,比較遠的地方,來協助我們…」所以確實有重症患者陸續送出?「是,有一些重症的。我們病房還沒有陸陸續續整理起來的時候,我們真的沒有辦法消化…」
23年的醫師職涯,王秉槐經歷SARS,那時他在台大醫院任職,兩疫對比,他說當年台大醫院的物資非常不足,這次物資相對充足,「但病人非常多,當初(SARS)病人沒有那麼多,我們還可以勉力用醫院裡的隔離室或單人房,就盡量(把病患)扛下來…」他又說,如今情況與當年不同,「現在感覺我們很有可能,我們全部的內科病房,都要撩落去。」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