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Fed仍維持低利率,但我們上個月已預估聯準會將在年底開始減少購債規模。為什麼是年底?因為屆時的耶誕消費旺季將是疫情後最大購物潮,樂觀的消費預估可抵銷降低購債的衝擊,甚至11月的例會因為剛過完10月底的感恩節旺季,有很大機會宣布減少購債。那時就是升息循環啟動的明確起點。
【基金講堂】一旦市場聚焦升息 中企恐成暴風中心

隨奧運這次帶來的疫後首度全球性大型經濟活動,各國勢必會在下半年更加放寬解封腳步,而通膨升溫已讓聯準會在過去半年不斷預告「升息的腳步將會提早」,投資人當然要預作準備評估最可能的時間點,及了解影響最大的族群。
因此,看到聯準會6月所釋出的預估2023年開始升息訊息,投資人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就目前情況來看,更要開始積極減碼債務過多的企業,因為一旦升息成為市場焦點,這些企業將首當其衝,其中,中資企業堪稱暴風中心。
發債本質是較低成本的融資,且多數要確保能有抵押品、企業未來的利潤大於債息成本,若與上述條件不符,當升息導致債務壓力大增,市場就會放大檢視。因此利潤相對薄的傳統產業,或是技術較為低端者,都是債務成本墊高的危險族群。
恆大集團 資不抵債
例如中國恆大集團,債務總額換算成人民幣達1.95兆元,帳面上的債券超過8,000億元,但恆大集團4家主要上市公司的市值只有人民幣近3,500億元,這個槓桿實在恐怖。更可怕的是,恆大有大量的美元債務,例如2024年到期的美債利率高達9.5%,7月中傳出廣發銀行凍結恆大資產,債券價格馬上暴跌,殖利率一口氣衝破30%。
雖然之後恆大與廣發銀行達成協議,危機看似解除,不過,只要利率開始上揚,房地產銷售必然艱辛,更何況就這個債務規模來看,無論房子賣得多好,恆大都不會有那麼多現金在未來2年支付債項。因此,未來恆大只有2條路,一是靠官方挽救,這就會捲入更多銀行,拉長待在加護病房的時間;或是繼續發債,借新還舊,問題是投資人還敢買嗎?
過去5年,中國企業是全球發行「高息」債規模最高的族群,截至上週,到期殖利率超過15%的中資美元債券規模就超過500億美元,這意味恆大不是個案,未來勢必會有更多資不抵債的狀況發生,投資人當然要做好功課,千萬不要踩到債信地雷。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