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堵「金頭腦們」遭同業挖角,柳紀綸堅持不讓研發團隊在本刊鏡頭前曝光,甚至不印名片。他打趣說:「如果不是業務,對研發人員來說,會用到名片的場合只剩相親,我都跟同仁說,如果準丈母娘一定要驗明正身,請提早2週告訴我,我會印一份,需要幾張你帶去,其他我幫你保管,下次再要用再來跟我申請。」
【致勝析引力番外篇】頂尖研發團隊不印名片防挖角 只有一個原因開特例 汎銓科技董事長柳紀綸專訪

高技術門檻的材料分析需累積操作經驗值,人才成為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在汎銓科技,柳紀綸延攬數十位碩博士人才,部屬頂尖研發團隊,由技術長陳榮欽博士領軍,每天不負責前線生產,專陪業務出門,再從聊天討論中挖掘商機。

為建構實力,由陳榮欽領軍的碩、博士菁英研發團隊,每天不負責前線生產,專門陪業務出門,從聊天討論中挖掘商機。柳紀綸強調:「半導體廠不斷精進製程,想做他們的生意,必須早一步研發出分析方法,在客戶一提出需求,我們就有技術拿出手,才能從市場脫穎。」
像是現今5奈米、3奈米不可或缺的極紫外線、低介電係數材料分析必備的「低溫原子層鍍膜技術」獨家專利技術,研發團隊早在2013年就開始布局,而這2項關鍵材料分析技術,也讓汎銓科技在2018年正式超車閎康科技。

柳紀綸強調:「我從不認為研發是燒錢,甚至有些技術成功,也不代表就能馬上賺錢,有時是商機還未到,或叫好不叫座,就算明知到有些技術投入必須要幾年後才能開花結果,我們的研發團隊也不會放棄。」8年來,汎銓科技的研發團隊離職率為零,讓重要技術得以傳承累積。
因半導體廠商推動新進製程,從研發到製程可能得歷經上千道製程,對晶圓廠來說至少要花1到2年時間,對IC設計公司來說則是1至2個月,「我們就是跟著客戶每天忙碌,平均1星期要完成1個新節點。」換句話說,材料分析產業沒有所謂「五窮六絕」產業生命週期,營收節奏就是一路攀升,客戶製程問題越多,委託我們的案子就越多。

「如果是價錢比輸掉我可以接受,但如果是品質或技術上不夠好,讓客戶不滿意轉單,這點我是不能接受的。」柳紀綸坦言,這類案件從現今算回推算,發生頻率10隻指頭數得出來,「我們會嚴肅的看待這件事情,我會在mail或明確告訴主管必須立刻改進,大家都知道,這已經算是非常重的話了。」
身為材料分析領域扛霸子,汎銓科技的晚間時段主要產能幾乎被泛台積電聯盟所包下,柳紀綸形容:「我們就像夜鶯部隊,白天半導體產業工程師忙著研發,下班後把所有需要檢測分析的案子交給我們,隔天一早就能拿到分析報告,完全不耽誤研發時程。」這也是為何在專訪時突遇有感地震,他神來一筆打趣稱:「地球人一起跺腳,不一定會發生地震,但汎銓進度延後,半導體研發時程起碼會晚1年。」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