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老台北之旅1】尋覓「大稻埕三仙」蹤跡 穿梭建築古今時空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坐在郭怡美商行原址改造的「小樽手作珈琲店」2樓,彷彿搭上時光機回到舊時代,回到台北的1920年代。
坐在郭怡美商行原址改造的「小樽手作珈琲店」2樓,彷彿搭上時光機回到舊時代,回到台北的1920年代。
看著眼前書架上作家張大春的著作《我的老台北》,一頁頁書寫的是他正港台北人的不枉少年、青春紀實,那是約莫30年前的台北,而我這個北漂輕熟女,探究什麼老台北呢?攤開文獻記載的台北記憶庫,我被那時正值日治下,依然思潮炸裂、保持本土人文特色,卻又有西化痕跡的獨特年代給深深吸引,決定來一趟1920年的穿越時空之旅。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國家步入重建期,經濟與文藝面皆出現新興思維,彼時的台灣雖為殖民地,但南北貨國際貿易極度興盛,音樂、戲劇、藝術創作能量大爆發,台灣意識之下的民主自由思想正風靡,那是有別於中國、日本的台灣文化啟蒙年代,上述這些,幾乎都與當時的台灣人街區「大稻埕」息息相關。
提到1920年代的台北名人,因貿易致富的「大稻埕三仙」是當時家喻戶曉的大人物,分別為大米商陳得貴;經營海產、穀物、麵粉、糖批發的郭烏隆;專營雜穀、肥料進出口的莊輝玉。循著歷史資料,我在迪化街一段的成排街屋,尋覓他們留下的蹤跡。
門牌129號的「郭怡美商行」是富商郭烏隆開店的地方。「仿巴洛克式」風格的三層樓、三進紅磚建築,當年可是迪化街最流行的樣式。「小樽手作珈琲店」今年入駐其中,二樓和一樓間的樓層板,留有早期方便投遞物資的運貨口,從二樓往下可俯瞰樓下的掌櫃狀況,相當有趣。原來建築洋式梯木扶手雖已腐壞,但修復過程中刻意仿造,讓當時的建築美學得以保留。
「郭怡美商行」外觀為大稻埕街屋經典的紅磚建築。

以前的洋式梯木扶手已損壞,修復時以仿造當持樣式重建。

位在123、125號,兩間雙併、折衷主義式建築中的「怡和泰商行」,則是米商陳得貴住商混和的舊宅,沉穩的黃綠色牆磚、圓拱窗、浮雕裝飾,二、三樓間的曲形牆面,以及醒目的拼音字「IWATAI」,皆是日治時期大稻埕少見的建築美學設計。123號目前是怡和泰本草有限公司,販售中藥、蜜餞和各式雜貨,也已有數10年光景。
「怡和泰商行」雙併建築大氣醒目,細看充滿設計感。
怡和泰商行原址現為「怡和泰本草有限公司」在地經營也有40載。

莊輝玉的「莊義芳商行」所在建築外觀細緻華美,立面浮雕圖樣是貝殼、稻穗,白色瓷磚裝飾,在當時非常新潮,內部現在改作全台大專院校跨校合作品牌「大學市集」的實體店鋪,展示許多校園創意商品,創新精神仍在老屋中延續。
「莊義芳商行」建築外觀的白瓷設計,在當時是相當新穎少見的。

小樽手作珈琲店

  •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29號
  • 電話: 02-2552-0159 
  • 營業時間:10:00~18:00

怡和泰本草有限公司

  •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23號
  • 電話: 02-2553-1123 
  • 營業時間:09:30~18:00

大學市集

  •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17號
  • 電話: 02-2553-0429 
  • 營業時間: 10:30~18:30,週一公休。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