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阿尼默82歲的母親跌倒骨折,換了髖關節,43歲的畫家兒子,就此擔起照顧媽媽的責任。談起那段日子,阿尼默說:「她走動不便,看電視也不適,成天坐著打瞌睡。陪病時,我看到她屁股兩塊焦黑,那是坐了很久才會出現的焦黑。當她虛弱時呼喊我,那聲音帶著一種(求)生存的渴望,聽了讓人受不了,我想逃開…」
【一鏡到底】吃顏料的人 阿尼默

阿尼默從小立志當畫家,為了實現當年在〈我的志願〉作文題目裡寫下的「我要當畫家」,他在32歲時把自己丟到語言不通、又冷又遠的捷克,只為了「像從沒學過畫畫般重新開始。」
最瘋狂時,他甚至分裂出第二個人格,慫恿自己吃下讓人作嘔的顏料,以證明自己喜歡畫圖。過去2年,他創作的漫畫集《小輓》和《情批》屢獲國際大獎,大家才知道他曾像個苦行僧,走過的漫漫苦路,其實都是逃生。只是在回望時,還是忍不住說:「生活的苦,比畫畫困難100萬倍。」
逃去哪裡?逃進畫裡嗎?阿尼默這一生,大抵不斷重複這樣的逃生路線,順從直覺前進,殺出生路。前年,他的漫畫集《小輓》獲波隆那拉加茲獎青年漫畫首獎,是台灣首例,評審盛讚他的漫畫,「如視覺具象的詩歌,傳達的意念跨越國界和語言籓籬,是全票無異議通過的作品。」






二十七歲砍掉重練,墮入繪畫的無間地獄
年逾40成名,我們到他土生土長的台中拜訪,走進他家裡,直上3樓看他的藝術創作。小小畫室,被各式媒材占滿,行走空間窄仄,地上有捲成一束束的畫布躺著,裱好框的巨幅畫作則直立堆疊。他費力搬移,汗溼衣襟,為我們一幅幅展開介紹,但自始至終,神色都未見太大起伏。我們還以為他只是累了。
或者說,他確實累了。要把國小時的「我的志願」活成現實,他著實付出過不少代價。高職美工,大學視傳,他一路科班,且是頂尖的學生。我們側訪他在大葉大學的老師易映光,她提到在系上教導「原住民工藝賞析」課程,教學難免紙上談兵,但那時大二的阿尼默為了期末報告,真的跑到復興鄉的深山裡去待了一晚,接觸實物,是個「既瘋狂又內斂的學生。」

奈何台灣的環境,終究無法提供給一心想畫畫的孩子夠好的選擇。畢業後,阿尼默在台北當過劇照師、攝影記者、動畫導演,偶爾也兼職電視劇美術指導,入圍金鐘獎,也賺到了錢。
直到27歲,人生忽然就砍掉重練。那年,他為了照顧糖尿病的父親,返回台中定居。某天,他播著音樂,自然跳起舞來,入魔般,忽然好想畫畫,「不為了任何工作而畫。我光是調顏料就很開心,塗到紙上也開心。塗抹之後,有筆觸留下來。我沾了多少顏料,水調和多少,我怎麼拿這個筆跟紙磨擦,(這一切)都是我這個人的展現。」斯文靦腆又有點厭世的他,談起畫畫,總像飛蛾在形容火焰,看不見其中的危險。
結局就是從此墮入繪畫的無間地獄。終日焦慮,風格不穩定怎麼辦?如何能再進步?藝術是修煉,30歲,阿尼默忽然興起到語言不通又寒冷的地方進修的念頭。為了能「像個新生兒重新學習語言。像個沒學過畫畫的人重新開始。」他努力賺錢,什麼「鬼案子」都接,工作熬夜到天亮,緊接著去照顧父親。
第二人格教唆吃下顏料,開始跟畫布接吻
不久後,父親過世,他更積極賺錢,又過2年,存夠了200萬元,決定出國。
1年的語言學校後,他短暫回台準備作品集,寄出、又飛到捷克布拉格考試,進入布拉格應用藝術大學純藝術學系攻讀碩士。那2年,他沒有回家,也自稱不想家,但終日泡在藝術的池裡,就如魚得水了嗎?那時,每週四上午,大學和研究所學生齊聚課堂,交流作品和想法,「我每次去,把整個地板鋪滿我的草圖,老師看了,就說這張拿掉,這張拿掉,全部都拿掉。我好生氣,覺得他們都沒看到我畫裡的情感。」

自我懷疑不斷壯大,形成第二人格。一日大雪,他踏著及膝的積雪走路回宿舍,第二人格自言自語:「你真的這麼喜歡畫圖嗎?如果不是,你現在回去有差嗎?」阿尼默反駁:「我真的很喜歡畫圖啊。」第二人格又出言教唆,「那麼愛畫,就把顏料吃下去啊。」
真的吃了,「擠到嘴裡馬上吐出來,因為你身體會很本能的,把不能吃的東西吐出來。」但他不甘心,又去找了比較貴、不致反胃的顏料吃,「吃一吃我就開始跟畫布接吻。」嚇到同學,對他說:「你在幹嘛?那個有毒吔!」又到了週四,他把畫藏起來,最後還是被發現,老師說:「這個有趣多了。」阿尼默聽後更氣,「那不就是顏料跟口水,糊成一團。可是之後我就更不去想了,更純粹去表現我的內在。」
繞了一大圈,耗盡錢財,只為了更確定27歲就確定的事。36歲,他回台灣,環境如常,無法給單純想畫畫的人夠好的選擇,甚至更糟。他在台中找工作,喝了洋墨水的純藝術碩士,最後落腳在非法的博奕公司做網頁設計,笑著說:「就是會有性感荷官線上發牌的那種。」
朝九晚五,月薪穩定,但也就3萬8千元,還得出賣靈魂去做,忍受老闆說:「你做的網頁沒有賭味。做這麼高級我們不要。」他只好用黑底金字調配土俗風格。真的很難受時,就打開即時通訊軟體,「靠著和小我13歲的外甥女聊天撐過去。」

每月五千元畫酬維生,過著破布般的生活
我們側訪外甥女黃靖陵,她形容小舅舅工作「只是糊口飯吃。他一輩子只在意畫畫這件事。但全家族,除了我,可能沒人理解他。」
的確,當阿尼默一路畫到辦展、出書,家人去看,看完了,也只回答他:「看不懂。」我試著邀訪他的哥哥和媽媽,兩人皆以不知道阿尼默在做什麼,害羞地婉拒。
但始終寬容。阿尼默自己也說:「我有任性的條件,我不用養家,也沒什麼物欲,就不用花什麼錢。」身為「意外的」么子,一姊二兄都大他十幾歲,幾乎如父如母了。阿尼默回憶,很小的時候,母親跟會被倒,家裡欠債幾百萬元,「有印象我媽躺在外面的地上哭。」
父母都是不識字的人,以賣落花生為主業,母親則兼職幫人織毛衣,但怎樣努力都無法填平債務坑。阿尼默的哥哥姊姊因此不得不放棄學業,國中畢業就去賺錢,唯阿尼默想念書就念書,想畫畫就畫畫,想離職就離職。易映光說:「他那一年放棄了工作,就是想要專心畫畫。他說甚至連蠟筆都想要去吃,我們還以為他是不溫飽還是怎樣?但其實不是,他熱愛他的創作,他寧可吃蠟筆也不要去做別的事情。」

38歲,阿尼默開始畫《小輓》,原以為半年能完成,拿到版稅,就能繼續畫那些令他心盪神迷的純藝術畫作。結果一畫3年,每月就接2張報紙副刊插畫,以5千元酬勞維持一個人活下來所需的最低限,不購物,需要衣服時就收朋友的二手衣,「基本上只買內褲。」一週7天晨醒夜寐,孜孜不倦畫十幾個小時,過著「破布一般的生活」,比上班還苦。我聽著,腦中浮現他那凌亂的畫室。
有時也邊畫邊哭,共感著筆下人物。《小輓》3則短篇,都和死亡、告別有關,孤獨感濃稠,或許也反映了他當下的創作狀況,自承是一個療傷的過程,愛情的傷,且旁人勿近,對我們的好奇直接回以「涉及他人的事,我不能說。」
只想能有個伴侶,兩人一起做一個小生意
但其實愛情,才是阿尼默真正的罩門、死穴,所謂的逃生路線,源頭都是愛情的死巷。一直到最後,他才迂迴地對我們說:「我最想做的事,是能有一個伴侶,兩人一起做一個小生意。」所以畫畫只是一個防空洞?逃到這裡,抵抗現實?他沉吟一陣子,說:「你要這麼講也可以。」
他說,阿尼默這個名字取自「Animal」的諧音,當他畫畫,人就變身成獸,如噴發靈魂把顏料往畫布塗,如放血如放飛,但畫完也就畫完了,完全不去想發表或展覽的事。沒錢了,就繼續接插畫,或寫書。工作忙時,朋友找也不理,好友黃仕安說,阿尼默工作時會直接消失1、2個月,聯絡他,就回兩個字:「別吵。」
於是我又問,你畫畫,會不會也像自慰,求一個開心,其他全不管?他又思索一陣,說:「這樣講也沒有不行。」我問他,畫畫對他而言,到底是什麼?他想了很久,只說出:「就是很愉快的事。」我想起他考高中時,唯一志願是明道中學高職部美工科,卻因分數未達標,先去念了電機科,「你可以想像嗎?多辛苦啊!我還要逼自己表現得很好,才有(轉科)機會。」
那2個半月,他跟著同學焊電路板,好不容易才轉到美工科,結果一轉過去「就屌打一堆同學嘛。我那時候問同學,為什麼念美工?同學說分數到了就來念,我就想,就這樣占掉了我的名額…」
而轉進美工科才2個半月,一日他拿著畫板出門上課,途中發生車禍,「等我意識到車子要撞到我時,車已經只離我10公尺。下一秒我已經在車子底下,一片黑鴉鴉…」和母親一樣,他的右側髖關節壞死,最後只能換上金屬替代品,拿到一張殘障手冊。
生活的難比畫畫難一百萬倍,不想努力了
即便如此,當攝影記者提議將他一幅190X125公分的畫作,從他家3樓扛下,帶到距離約15分鐘路程外的《小輓》場景「旱溪」拍照時,他也毫無抗拒地接受,甚至有點興奮。那張畫上畫著一舞者,身著白底彩斑舞裙,擺脫人身限制,以接近倒立之姿將左腳往天空伸開,露出紅色底褲,根本是他內在的自畫像。

斑爛,奔放,無所畏懼,在畫布上生存下來,也終於獲得肯定,《小輓》和《情批》連兩年獲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獎」及「圖書插畫獎」,十月初,《情批》又以「一首詩」的篇幅,入圍台灣文學金典獎。人生眼見要起色,回過頭,曾餵養阿尼默母乳直到他7歲的母親,卻已不可逆地老去。阿尼默告訴我們:「我講了那麼多畫畫困難的事,但生活裡的困難都比畫畫難100萬倍。不管是媽媽,不管是戀愛,我覺得生活難多了。」

今年4月,他結束一段短命的戀情,又想起去年媽媽的傷,最後的結論是,「我不想努力了。」原來,我們在畫室讀見他表情裡的累,其實只是放棄。逃生路線失效,他陷入空轉,截至初訪,已經4個多月沒有畫畫。1個月後,我打電話補訪,電話那端的他說自己剛結束幫母親浣腸的任務,「因為她長痔瘡,醫生要做初步的大腸鏡檢查。」身而為人的各種艱難,就體現在這些孔洞上,不管你是藝術家還是做工的人,終究要動物本能般去照料。
電話裡,我同時關心開始畫畫了嗎?他說還沒,但已想通,可以畫了,只是還沒動筆。不曉得是不是有點逃避心態,他反過來關心我的採訪進度。我說,我很在意一個場景,是他扛著畫,走在路上,那姿態簡直像耶穌背著十字架行苦路。藝術縱是修煉,有這樣的殉道氣勢,總是千軍難擋吧…
而他聽著聽著,竟然就哭了。
阿尼默小檔案
- 出生:1977年生於台中
- 學歷: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學士、捷克布拉格應用藝術大學純藝術學系繪畫組碩士
- 作品:圖文書《消失在儀表板上的366》、攝影集《清唱》、漫畫集《小輓》、詩文繪本《情批》
- 經歷:2018年舉辦個人插畫展《白馬屎》。2019年入選波隆那插畫展。《小輓》和《情批》分別獲波隆那拉加茲獎青年漫畫首獎、「詩類別」的評審優選獎,也連2年獲金鼎獎。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