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屆全國醫師節慶祝大會在圓山飯店舉行,除頒發醫療典範獎外,因新冠肺炎防疫有成,另頒予防疫特殊貢獻獎。防疫工作辛苦快2年,獲獎是慰勞更是成就,但獲獎者之一的王必勝因為婚外情新聞引起議論,擔心出席造成典禮失焦影響他人,選擇不去,而是與太太尤香玉一起到《鏡週刊》辦公室接受採訪。
【一鏡到底】拆炸彈的人 王必勝

衛福部桃園醫院、苗栗京元電子廠、北農環南市場,新冠肺炎入侵台灣本土,危機一波又一波,每一次的群聚感染事件,都可能是讓病毒擴散全台的炸彈。王必勝去年率隊前往武漢接回2架台灣包機,今年更三度擔任前進指揮所指揮官,一次又一次順利完成任務,讓他被稱為「拆彈專家」。
然而因為婚外情,防疫英雄轉瞬成為外遇渣男,疫情趨緩的此刻,八卦話題擴散程度比病毒更加猛烈。這一天,他在太太陪同下接受專訪,這一次他要拆的,是自己造成的炸彈。
下午時分,會議室窗外能遙望圓山飯店,飯店內該是金碧輝煌、掌聲不斷,有醫界大老雲集,有總統蔡英文嘉勉,有防疫特殊貢獻獎獎座,但是此刻,王必勝只能看著會議室蒼白的桌子。
婚外情炸彈 防疫英雄自嘲渣男
去年1月新冠肺炎開始蔓延,武漢封城,王必勝作為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在政治敏感的情境下,於3月率領12位醫護人員到武漢天河機場接回2架台灣包機。今年1月,衛福部桃園醫院爆發院內感染,社會大眾想起SARS時期和平醫院封院後病毒仍繼續擴散的恐懼,當時王必勝首次擔任前進指揮所指揮官,順利解決危機。
疫情危機一波又一波。今年4月,華航機師、諾富特防疫旅館發生群聚感染,到6月又發生苗栗京元電子廠群聚感染、國軍桃園總醫院院內感染、印度DELTA變異株入侵屏東,接著是7月的北農環南市場群聚感染。每一個事件都可能是造成疫情擴散的核彈,而王必勝也總是指揮中心派到疫情最前線的指揮官,一次次達成疫情控制的清零任務,新聞媒體因此封其為「拆彈專家」。
問他對這封號有什麼想法?53歲的王必勝說沒什麼感覺,苦笑了一下:「有時候媒體可能為了報導生動,現在我自嘲外號是渣男。」週刊拍到他多次與婚外情對象見面,防疫英雄突然變成外遇渣男,拆彈專家現在要拆的,是自己的婚外情炸彈。「已經炸了,炸了就是死成怎樣而已,對我來講,有責任來把話講一下。」
來把話講一下的,不只他,還有太太尤香玉,尤香玉是台北榮總癲癇科主任,坐他身旁不近也不遠,是同事開會的距離,王必勝講話時,尤香玉就摸著中指上的戒指,2人的無名指都沒有婚戒。王必勝說話謹慎斟酌,婚外情是怎麼個情感牽扯,細節不提,不是過去政治名人帶著太太道歉,說什麼太太原諒也盼望社會大眾原諒的情境。尤香玉說:「我覺得這件事是我的家務事,社會花太多成本討論我家的事情。」「我覺得太多能量耗在私人領域上,讓我們大部分的人,就鬆懈掉,現在疫情稍微好一點,可是台灣現在安全嗎?我們還有好多東西要處理,可是注意力都放到那邊去,就破壞了大家對危險的危機感跟警覺心,這是我比較擔心的事情。」

沒有原諒他 如何處理是私領域
尤香玉沒有原諒王必勝,未來如何處理、看待,都是私領域,不需要對外交代。這十多天,新聞與網路不斷討論,各界不知道哪來的消息人士聲稱熟識2人,小三鬥正宮的故事說得繪聲繪影,全都不是事實。尤香玉說:「我沒有隱忍,也沒有容忍,我非常不喜歡媒體與網路稱我為正宮,正宮是很封建的名詞,我覺得夫妻在婚姻關係中是平等的,沒有誰隸屬於誰。」尤香玉口罩戴著不打算脫,原因是:「你照到我,你覺得我該是笑的,還是生氣的?我覺得都不對勁。如果是一個很凶的臉,人家就說你凶,老公才這樣。笑笑的,人家又說這種事你在笑什麼?」
尤香玉說話時,王必勝一臉歉疚靜靜聽,眼神偶爾看桌面,偶爾看尤香玉的手。即便聽到尤香玉這麼形容他:「他很好相處,很有親和力,做事給人留餘地,非常照顧所有人,但這對我來講是缺點,很容易造成情感上很濫情,不知道分寸,又容易妥協。」王必勝也不干涉。
被週刊拍到婚外情,跟進入疫區當指揮官相比,哪個壓力比較大?王必勝停頓幾秒:「被拍到。」接著又苦笑:「進出疫區,我能把握後面事情會怎麼發生,可是被拍到,心裡其實很惶恐。」頒獎典禮去不得,不如就來回顧這2年的防疫工作,聊聊壓力與恐懼。
險滯留武漢 妻憂染疫亡遭火化
他說壓力最大的就是前往武漢接機,事前規劃、沙盤推演,到了現場完全用不上,原本不用離開飛機,到了當地卻被要求全員下機入境再出境,他因為緊張,加上穿全套防護衣走路流汗,體溫攝氏37.3度過高,被留置1小時。「量了好幾次,說如果我繼續體溫過高,就要把我送去武漢市。」這一送去是生是死也不明瞭,告知太太,太太甚至擔心到想像他在武漢市染疫死亡立刻被火化。「誰能救?去哪救?武漢市這麼亂。」王必勝喃喃地回憶,情急之下他用酒精擦臉把體溫降下來,才得以上飛機。
今年的壓力則是從1月開始,衛福部桃園醫院發生院內感染。「最後有6位醫護人員確診,那時我們國內確診數很少,所以很受矚目。」當時,他非常害怕部桃院內感染成為社區感染的源頭。我們問他可有想過,若是沒有控制好,擴散了,你這指揮官可能變成罪人?「罪人是沒有,比較怕變成防疫破口。」他說,最棘手的是匡列了綠區與紅區,本該是危險度低的綠區,竟然出現1位確診者。「變成我們之前所做的都受到質疑,社區匡列擴大到4,000千多人,那時很崩潰,因為以為控制住了,壓力非常巨大。」直到最後做完2,500人的PCR篩檢,全陰性,他才終於鬆一口氣。

至於4月的壓力,是諾富特飯店群聚,他說疏散一天內就處理完了,並不難,但卻是最感危險的時刻,當天他一進飯店,立刻在大廳發現2位發燒的確診者,「我一看樣子就知道是確診,也知道不只2個,其他人也有問題,加上有很多外國人、機師、各國航空公司的外籍機師,那個溝通壓力蠻大的。」
溝通、開會、協調、視察,大多時間他為了任務四處跑,跑的都是群聚感染點,病毒跟他的距離一直很近很近。他提起6月時二度擔任指揮官,進駐苗栗京元電子廠,每天視察廠區,拜會各家工廠主管以及仲介派遣公司,「有個公司副總就確診了,他跟我們開了好幾次會,他的公司8人確診,我那時就想慘了,壓力很大。」
問他高壓之下,如何維持心理健康?他說沒想過,自認個性樂觀,處理部桃院內感染,大部分時間住在醫院裡,頂多跑到竹圍漁港的無人海邊看海。但難免有恐懼感湧上心頭的時刻,自我隔離、獨處,夜半睡覺因過敏性鼻炎咳嗽、流鼻水,就覺得自己可能染疫,「只要喉嚨有點癢癢的,就想著怎麼辦?自己嚇自己,蠻常發生的。」
衛福部桃園醫院院長徐永年以「從容、穩定、準確。」形容他的行事風格。「他的準確是不讓同仁做白工,有些人當長官會因為數據對不起來生氣、罵人,部桃發生院內感染,你可以感覺王必勝很急、壓力很大,但他在會議中往往態度從容,讓會議氣氛不緊張。」
母遺願從醫 做事圓滑派任行政
高中讀學霸雲集的建國中學,擔任建中樂隊隊長,老同學林光中說王必勝學生時期就因師長交辦任務,練就高抗壓力與溝通協調能力。林光中說:「必勝是獨子,他對於有近似兄弟的朋友在身邊的時候是很開心的,很主動關心大家,個性熱情真誠,他這個天性為他職涯發展帶來了非常正面的影響。」

高中畢業典禮前一天,母親肺癌過世,由於母親曾希望他未來能當醫生,即便聯考分數能上台大機械系,但王必勝連志願表都沒填,就到補習班報名重考,隔年考上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並選擇跟隨曾治療母親的彭瑞鵬醫師學習,成為胸腔內科醫師。
2003年,SARS疫情爆發,彭瑞鵬擔任台北榮民總醫院SARS工作小組召集人,指派王必勝擔任行政祕書,負責建置SARS隔離病房。彭瑞鵬說:「做研究他坐不住,但他做事圓滑、快速,喜歡跟人接觸談業務,喜歡動來動去。他行政能力很好,跟天生本性有關,是學院訓練不出來的。」
SARS時期的經歷影響王必勝很深。當時他接觸許多第一線人員的情緒,物資不足、人力不夠,「每個人都有他的痛苦、困難,那時學著聽他們講什麼,然後趕快反映上去,甚至我能解決就解決掉。」那時他進出許多疫區,仁濟醫院發生院內感染,他進入現場進行人員疏散,當時一位與他一起工作的護理長因此感染SARS。「她是3天後發病,聽了之後覺得相當危險,相當危險我還是會進去(疫區),我覺得總是有人要去做。」

SARS進疫區 見人性無私與自私
他接著講當時也爆發院內感染的關渡醫院。「院內很多人SARS確診,有位醫師輪到他值班,他便辭職不幹,原先的醫師已經值班72小時。」那是看見人性中無私與自私的時刻。他說那位值班醫生繼續工作,只說了3個字:「沒關係」。聊到這邊,他眼眶泛淚,原本平平緩緩的語氣,突然變得感性,「我想人就是這樣子,有的人是那樣,有的人是這樣,個性取決於你會成為什麼樣子。」
也因為這些經歷,之後他轉往醫療行政管理這條路。「這是很特殊的場域,很少人走過,你要得到認同,得到相應的資格推薦,都不容易。」他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醫師把病人治好會有很大的成就感,而我的想法是,這麼多優秀的醫師,我要怎麼給他們好的環境,讓他們能好好把病人治好,這是大學問。」
疫情改變了生活,也可能改變命運與人生。王必勝說:「我的人生二次職場很大的改變,一次是SARS,一次是COVID-19,是好?是壞?就不知道了。」

王必勝 小檔案
- 1968年生
- 學歷:建國中學、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日本東京醫科大學第一外科研究
- 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主治醫師、衛福部金門醫院院長、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