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點,天未亮,基隆大觀圓第三代老闆劉冠佑和妹婿陳建勳已展開一日忙碌活。將前晚泡好的上百斤米放入磨漿機,磨好米漿經脫水,取出部分脫水後的「粿粹」(脫乾水分的米漿糰)撕成小塊狀,劉冠佑鑽進廚房煮成半透明狀的「粿婆」,「煮好再倒進粿粹裡一起攪拌,湯圓口感才會Q,也比較不會裂開。」
【台灣老店】熱賣一甲子全台最好吃湯圓 包藏情散緣不散的溫柔 大觀圓專訪

傳承一甲子的大觀圓,被基隆市長林右昌封為「全台最好吃湯圓」,第一代老闆娘在仁愛市場起家,丈夫原在碼頭叫賣豬肝腸,客人發現和湯圓意外合拍,成招牌組合。獨子劉益煌32歲接班,妻陳淑娟曾為趕製冬至湯圓5日未闔眼,無奈丈夫流連溫柔鄉,忍痛還彼此自由。
陳淑娟求去後,劉益煌大妹一度返家幫忙,直到第三代劉冠佑加入,6年前他邀母親重返掌杓。湯圓象徵團圓,但對劉家3代人來說,相愛容易相處難,各自找到舒心的相處模式,是對彼此最後的溫柔。
另一廂,陳建勳從冷凍庫拿出前一天灌好的豬肝腸,像烤肉般點火種、燒紅木炭,再把一串串豬肝腸放入掛爐,鼓風機轟轟作響,不到半小時,空氣中飄出誘人肉香,鍋蓋一開,赭紅豬肝腸被燻成淡肉色,戴上手套試摸軟硬度,確認熟度後方可出爐。

劉冠佑大方讚許妹婿:「我爸同時教我倆烤豬肝腸,他火候掌控得比我好,豬肝腸吃起來要有juicy(多汁)口感,我只敢用小火烤,要花多一倍時間。」7點多,未同住的母親陳淑娟已趕赴店面,滾水熬煮大骨湯、洗菜,準備迎接早市客人。

市場三坪店 養活三代人
有別於傳統甜湯圓,開店一甲子的大觀圓,包入新鮮現打後腿肉,肥瘦三七比再加入油蔥酥提味,湯圓皮軟Q內餡鹹香,一口咬下流出汩汩肉汁,被基隆市長林右昌譽為全台最好吃湯圓,3坪大小店,就靠鹹湯圓和豬肝腸二樣銅板價明星產品,養活劉家三代人。
製作費工湯圓和豬肝腸難不倒劉冠佑,今年34歲的他,卻對自家店的歷史了解有限,許多片段都來自客人的轉述,擔心說錯,急叩父親劉益煌出面受訪。踩著拖鞋、短褲,手拿咖啡的劉益煌悠哉從巷弄中鑽出,和兒子的馬不停蹄形成強烈對比。

「我退休快2年了!手藝傳承給年輕人後,我就完全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分工,除非有機器壞掉或解決不了的問題,才出面支援,不要讓孩子覺得綁手綁腳。」劉益煌說。劉家四代單傳,父親劉其萬原是礦工,擔心工作危險,60年前家裡集資5,000元,讓他跟廣東師傅拜師學手藝。
肝腸鹹湯圓 成必點組合
劉益煌回憶:「我爸爸學了豬肝腸、燒肝、叉燒肉三樣好手藝,他的叉燒肉尤其出名,很多老客人至今念念不忘。」早年,劉其萬提著木箱裝自製三寶到碼頭邊叫賣,「一根牙籤戳一塊豬肝腸搭紅燒肉賣1元,我媽手藝也不錯,在仁愛市場租小攤位賣自己手工包的圓仔。」
原本夫妻分頭做生意,但偶爾劉其萬的豬肝腸賣不完,只好拿到太太的攤位上加減賣,帶著煙燻氣息的豬肝腸蘸上微辣醬汁,和鹹湯圓意外合拍,成為客人必點組合,小店生意絡繹不絕。湯圓作工繁複,早年沒有機器輔助,揉粿粹、包餡全靠手工,劉益煌國中就開始幫忙。

個性活潑的劉益煌,愛彈吉他唱歌,退伍後參加救國團當隊輔,一次聯誼認識在幼稚園當老師的陳淑娟,譜出戀曲。陳淑娟笑說:「我是被他們家的湯圓黏來的,我公公做的叉燒肉也是一絕,他知道我喜歡吃焦焦脆脆口感,會幫我特製。」婚後夫妻倆就在家裡幫忙做湯圓。
早年婆婆當家,老一輩人捨不得花錢請人,所有工作都由家人分擔,陳淑娟回憶:「我們的湯圓都是純手工,半夜就要起床,冬至前最可怕,我曾經整整5天沒有躺在床上,不停在瓦斯爐前煮一鍋又一鍋粿婆,累到靠著牆壁站著打瞌睡。」劉益煌則自豪地說:「以前我1人頂3人用,磨漿、揉粿粹、清理收拾都是我的工作。」
離異不捨子 返家幫洗衣
隨著孩子陸續出生,夫妻倆的開銷日益沉重,母親在劉益煌32歲時,正式將仁愛市場攤位讓給兒媳獨立經營。陳淑娟回憶:「我生老三那年公公就病逝,婆婆才60出頭,閒不下來的她又到成功橋下擺攤,一樣賣鹹湯圓跟豬肝腸,由我們製作批給她來賣。」

母親觀念傳統,劉益煌是家中最受寵的獨子,么妹早逝,手握經濟大權後,一度迷失自我、貪玩流連溫柔鄉,生意全靠女眷支撐。陳淑娟主動告訴記者:「其實我跟先生已分開快20年了,兒子那時才上國中,男人在外面愛玩,就放他去吧!女人心態很重要,放過他也等於放過自己,否則他在外面玩得開心,只有我一人糾結痛苦,何必呢?」看似豁達,但娘家母親直到過世前都不知情,就怕讓家人擔心。
離婚後,陳淑娟一度離開傷心地,改到麵包店上班養活自己,但捨不得孩子的她,會偷偷跑回家幫孩子洗衣服、擦地板。「我不是真的要離開孩子,但我嫁到劉家幫忙做生意,並沒有經濟獨立權,我清楚三個孩子跟著我只會吃苦,把孩子交給爸爸是沒辦法的選擇…」有好長一段時間,是劉益煌的大妹幫顧攤,讓哥哥專心負責後場製作。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前妻離去後,愛孩子的劉益煌,學習扮演好父親角色。這些年前夫的改變,陳淑娟也看在眼裡,她坦言:「年輕時一不爽就擺爛,但為了孩子,他最後選擇把責任扛起來。」為了把傷害降到最低,她最後選擇在離前夫家不遠處買房,讓兒女有需要隨時可找到媽媽,「我們女人雖然離開了,但不等於放棄這個家,對孩子來說,爸媽只是沒住在一起。」
劉冠佑酷酷地說:「爸媽開心最重要,同學還很羨慕我不會被管東管西。」然而少了父母看顧,青春期叛逆的他,一度迷失自我混幫派,靠著與生俱來的生意腦袋,讓他光賣遊戲點數就有逾5萬元月收,代價是高中3年讀了3間學校,最後選擇休學。和兒子稱兄道弟的劉益煌緩頰說:「讀書不是唯一,他肯乖乖回來接家業,1個月幫我賣湯圓也能賺7、8萬元,比當上班族好。」

母親重掌杓 飽滿又好吃
2011年,劉冠佑接手阿嬤退休後的成功橋下攤位,「我從小看到大,阿嬤只教我一天,隔天就全部丟給我自己來。」早上7點出攤,中午收攤後幫父親一起做湯圓。劉益煌的大妹後來自行創業改賣涼飲,老店白天只能請人,等劉益煌忙完備料才接手,劉冠佑也會和父親輪班看店,直到橋下攤位改建為運動公園,才專心負責後場製作。

劉益煌和前妻分手後未交惡,節日仍會相約全家聚餐,他感慨地說:「是我對不起她!曾這麼幫我顧家、顧孩子,虧欠她太多。」他甚至要求女友不得插手老店生意、參與家族聚會,言談間流露對前妻的尊重。6年前,劉冠佑開口找母親重回老店掌杓,對許多熟客來說,那位手腳俐落、滿臉笑容的老闆娘終於回來了。陳淑娟笑稱:「我是最資深員工,現在都跟兒子領薪水。」
中午用餐尖峰期,母子倆一前一後在攤位上忙碌著,一名老客人排隊買冷凍湯圓,付錢時隨口誇獎:「你們家的湯圓越做越好,以前買回家煮偶爾會裂開,現在白胖飽滿又好吃。」陳淑娟眼底盡是欣慰與驕傲。台灣習俗冬至吃湯圓象徵全家團圓,但對劉家三代人來說,相愛容易相處難,找到讓彼此舒心安好的相處模式,或許是不完美下的另一種選擇。

顧客這麼說:座位不夠應擴大
池小姐 基隆
這家湯圓我吃了30年,我在附近經營卡拉ok店,不只我愛吃,連我的客人也愛,今天就是幫客人買。他們生意超好,但坐位數少,常大排長龍,少年老闆看起來很有企圖心,有機會不妨擴大經營,讓更多人嘗到鹹湯圓與豬肝腸美妙滋味。
店家資訊:大觀圓
- 地址:基隆市仁愛區仁四路31號
- 電話:(02)2428-8158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