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家開講】績酵為王 大漢酵素生技總經理黃伯誠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黃伯誠41年前創大漢酵素生技,採獨立桶醱酵,使菌種與蔬果完全發揮作用,產品行銷全球27國,年收達6億元。
黃伯誠41年前創大漢酵素生技,採獨立桶醱酵,使菌種與蔬果完全發揮作用,產品行銷全球27國,年收達6億元。
黃伯誠41年前栽入微生物的醱酵奧祕,棄教職創大漢酵素生技,自建傳銷制推廣產品。曾因技術不純熟,遭檢舉含微量酒精,被公賣局查封銷毀百萬元產品,他再添加醋酸菌代謝乙醇,並將多種蔬果混合醱酵改為單桶,使菌種完全發揮作用,打入有機店。
二代加入經營團隊後,導入科學數據佐證,進軍海內外百貨,2011年遭黑心塑化劑供應商拖累,慘賠8,000萬元。面對層出不窮食安疑慮,升級檢驗設備把關,去年營收6億元,穩居亞洲酵素龍頭。從人體應用到土地,黃伯誠窮極一生探究酵素的更多可能性。
即使子女早已進入公司接棒,大漢酵素生技創辦人黃伯誠仍堅持每天清晨6點上工,82歲的他,先繞著千坪工廠外圍慢跑45分鐘運動,員工還沒到班開工,他已逐一檢查2,000多個醱酵桶狀況,「我用手摸醱酵桶溫度、聞氣味,就知道醱酵狀態好不好。」

一條龍生產 年營收6億

醱酵槽需不定期加入糖與酵母菌,讓微生物與蔬果完全發揮作用。
鑽研酵素近半世紀,黃伯誠被封為「台灣酵素之父」,41年前創立大漢酵素生技,廠房坐落桃園新屋,是全亞洲最大規模、總面積達萬坪的GMP酵素廠。
多數人對酵素原理作用一知半解,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從基礎原理說起,「酵素又被稱作酶,是由蛋白質構成,可以維持身體正常功能、消化食物、修復組織,簡單來說就是細胞的食物。」話匣子一開就停不下來。
大漢酵素使用超過150種蔬果做為酵素原料,圖為契作有機蔬菜。
選用超過150種新鮮蔬果,採獨立桶醱酵,讓每一種蔬果與菌種交互作用達最佳狀態,前後至少得經540天醱酵製程,才能將蔬果植物醱酵液轉化為小分子營養素。黃伯誠校長兼撞鐘,土法煉鋼鑽研各種微生物在人體內的作用,搭上國內有機飲食、養生風潮興起,讓酵素日漸普及。
二代加入經營團隊後,與醫界、學界合作累積29篇學術論文發表,成立超級食物研究中心,至今累積開發逾300支保健品與100多種天然原料。與有機農場簽下契作,從源頭把關,搭配12種菌種,一條龍生產自有品牌產品,也替藥廠、通路代工,同時販售酵素原物料,外銷全球27國,去年營收達6億元,每年生產3,000公噸蔬果酵素原液,穩居亞洲酵素龍頭廠。

鑽研製酵素 辭教職創業

黃伯誠(左)早年白天做酵素、晚上訓練傳銷幹部推廣產品,妻子黃春英(右)協助內勤管理。(大漢酵素生技提供)
在大溪公務員大家庭長大的黃伯誠,提起關於酵素的啟蒙,是來自祖母做的醱酵食物。「早年為了延長食物保存,會做很多醃漬醬菜、豆腐乳,或做酒釀幫嬸嬸們坐月子,我是長孫,自然是最好的幫手。」黃伯誠對萬物知識充滿好奇,從小就愛閱讀,他笑稱:「我最喜歡開學第一天,註冊完就抱回一大疊書,總是迫不及待地翻來看。」靠著勤學好讀,他也是小鎮的第一位碩士,畢業後在高師大任教。
每批蔬果到貨後,研究人員都必須做農藥測試。
在高師大教書11年,黃伯誠之所以走上創業路,完全是無心插柳。「我還在教書時,父母就相繼病逝,以前鄉下地方醫學不發達,很多代謝方面的小毛病,未必會就醫,我在報章雜誌上看到,明末河南發生瘟疫,有道士用醱酵苦瓜液助村民逃過一劫,引起我的好奇心,開始鑽研食物營養的相關知識。」
初期利用工作空檔,將鳳梨、葡萄等30多種蔬果加入酵母菌,在教師宿舍製作起瓶瓶罐罐醱酵食品,自食之餘也分送眾親友。「一些親友有脹氣、關節炎、內分泌、痛風等小毛病,吃完後都覺得狀況有改善,還有人以為是不是摻了西藥,我才跟大家解釋其中的道理。」當時,市面上還不流行酵素,但越來越多嘗過的親友主動索討,讓黃伯誠嗅到潛在商機。
蔬果進入醱酵槽之前,會使用臭氧機清洗。
1981年,黃伯誠偕太太黃春英辭教職北返,在大溪老家旁租下小工廠,專心投入酵素生產,「其實我的概念很簡單,早年提倡營養均衡是健康的基礎,但要吃多少種類蔬果才能達標?變成普遍人人皆有缺乏,如果我把人體需要的蔬果醱酵成酵素,是不是就能解決現代人營養不均衡的煩惱呢?」黃伯誠把幾十萬元存款,全投入購買原料,做出產品後,要如何行銷推廣,反而成為難題。
沒錢、沒資源的他,初期只能靠客人口耳相傳,80年代,台灣開始盛行傳銷,黃伯誠吸收當時解散的日商台家傳銷幹部,協助推廣產品。他強調,「傳銷精髓在於組織概念,做酵素要用大量蔬果,當時一瓶720cc賣680元,價格不算便宜,我設計5代分潤制,加入後可享折扣,消費者認同這是能幫助人改善身體,推廣時心裡不會有疙瘩,還可得到分潤。」

第二代加入 從傳銷轉型

大漢酵素生技累積開發逾300支保健品與100多種天然原料,近年與醫學界合作,投注大量資金在臨床動物實驗,獲取佐證數據。
對自家產品充滿信心,黃伯誠白天醉心於研究醱酵,晚上忙著教育訓練傳銷幹部,公司業績剛有起色,卻遭消費者檢舉產品中含乙醇。「當時法令並不明確,初期,我們的醱酵產品時間只有幾個月,含微量酒精成分,被扣上私釀酒的大帽子。」全廠50幾桶成品全被公賣局查封倒掉,連醱酵桶都被拍賣,損失近百萬元。
為改善上述情況,他從學術文獻中,找出可利用醋酸菌將乙醇轉化代謝,並加入更多的菌種,將醱酵期從1個半月拉長至18個月,讓不同菌種與蔬果的醱酵營養更豐富,且完全發揮作用,1992年打入棉花田有機通路。2子1女從小要幫忙清洗蔬果、醱酵桶,也是黃伯誠的人體實驗對象,他強調,「一度我們的產品跟有機店走得很近,很多人會把酵素跟抗癌畫上等號,變成小眾產品,反而有點畫地自限、低估酵素的潛力。」
第二代么子黃煒(右)加入後,將銷售觸角拓展到百貨通路。
黃伯誠為了培養孩子接班煞費苦心,長子黃檉從小對機械有天分,考上台北工專機械系,他卻諄諄善誘重考輔仁大學食品營養系,並限定么子黃煒專攻行銷企管,唯獨對女兒黃琪攻讀視覺設計未加以干涉。第二代的專業剛好都能幫上家中生意,卻獨對父親一手建立的傳銷制度興趣缺缺,反而把重心轉移到與醫界、學術界做更多產學合作。
子女加入後,投注大量資金在臨床動物實驗,獲取數據佐證,並找來吳念真、生化博士律師邱彰代言,讓酵素成為一般大眾廣為接受的保健食品,品牌也在台中中友百貨、台北新光三越百貨開設直營門市。比起第二代完全信奉科學理性,黃伯誠越深入鑽研,越對醱酵領域的未知保留彈性,「人體有30兆細胞,很多微生物的作用都還是黑洞,所以醱酵很難全用科學數據去解釋。」二代間也會因此產生摩合。

添檢測設備 拓海外市場

因應使用者需求,大漢酵素產品類態多元,除傳統濃縮液、醱酵時間6年起跳的酵素膏,也有便於服用的粉酵素,然而為調和粉狀酵素口感,卻不慎摻入黑心上游廠販售的起雲劑原料,引爆2011年塑化劑風暴,品牌信譽遭重創。
大漢酵素生技的產品類態多元,除傳統濃縮液,也有便於服用的粉末型產品。(30包/1,380元)
面對消費者雪崩式退貨、通路高額求償,大漢酵素虧損高達8,000萬元,但最終法院判決上游黑心廠商須賠償3,000多萬元。
塑化劑風暴後,大漢酵素砸500萬元添購更高階原物料檢測設備,從源頭把關。負責第一線行銷通路的黃煒回憶,「當時沒有放棄大漢酵素的通路,像香港有機通路綠盈坊,因信任我父親的為人,願意陪我們一起面對,反而建立革命情感,後來他們遭日本有機連鎖品牌入侵,我們幫他們開發客製化產品,增加競爭力,從3家小店,一起拚到全香港最大連鎖有機通路。」
使用52種蔬果原料的V52蔬果維他,是大漢酵素生技最經典產品,41年來從未改過配方。(600ml/1,280元)
野心勃勃的黃家父子,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在廣州、上海、洛杉磯、名古屋皆設立分公司,針對健康意識抬頭與消費力崛起的中國大陸,鎖定高端百貨超市與電視購物雙軌併行,5年前和有千家實體門市的天福茗茶合作。2019年中國《廣告法》上路,禁止保健食品上電視購物台,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海外市場,營收連2年下滑。
近年,黃伯誠已逐漸交棒,讓長子黃檉擔任董事長,唯獨對研發堅持不放手。他直言:「醱酵還是要靠經驗累積,我最大遺憾就是沒辦法把腦筋所學,直接遺傳給孩子。」他也積極投入功能引導型醣肽萃取技術,如同標靶對症下藥,從植物醱酵中萃取更細小分子,滿足人體所需的各種細胞養分,並使用黑松露、中草藥等特殊食材,挖掘更多與微生物交互作用的營養素。

做產學合作 開發有機肥

除了開發健康食品,大漢酵素生技也和中興大學合作,投入酵素有機肥料技術開發,甚至利用酵素,協助桃園在地業者,將每個月600萬噸豆渣廢棄物,循環利用加工製成高經濟價值的植物肉。
黃伯誠近年積極投入醣肽萃取技術,萃取黑松露中的多醣體胜肽,製成至少醱酵6年以上的酵素膏。(大漢酵素生技提供)
「微生物醱酵的奧祕,有點像黑科技,是充滿未知挑戰的領域。」黃伯誠發揮當年傳銷授課精神,從腦腸軸、超級食物一路講到胜肽酶,反覆解釋箇中原理與作用,眼看一個小時過去,記者還陷入知識迷霧中,黃煒跳出來打圓場說:「聽不懂是很正常的啦!」
見我孺子不可教也,「黃老師」戴起斗笠,準備出發前往自家有機農場,採收中草藥做研究。途中,廣播新聞傳來全國各地又有不少中小學因新冠肺炎疫情停課,黃伯誠嘆口氣說:「不知有多少蔬果食材會滯銷。」他主動交代採購部門,在可以增產範圍內,盡量協助農民、盤商收購,「對土地、人類有益的事情,我絕對全力以赴,比起教書,這讓我更有成就感。」

後記

美味當前不動如山
長年投入健康食品產業,黃伯誠比誰都重視吃的健康,馬拉松式訪談、巡廠拍照,午餐時間,香噴噴的雞腿、排骨便當送來,眾人飢腸轆轆大快朵頤,唯獨董仔不動如山。兒子爆料:「我爸只吃自己種的有機青菜、熟人養的酵素豬。」嚴選食材搭配規律運動,讓黃伯誠健檢零紅字,唯一一次使用健保卡是看牙醫。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