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劇團番外篇】破除魔幻面紗 他把傳統傀儡戲變表演藝術演到海外去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過往民間流傳許多傀儡戲禁忌,使得傀儡戲表演始終包著一層神秘的魔幻面紗。
過往民間流傳許多傀儡戲禁忌,使得傀儡戲表演始終包著一層神秘的魔幻面紗。
待神明開光儀式進行至一段落,薛熒源站在戲棚前,與2位樂師、兒子薛翊揚各自分工,有人搭戲台,有的則從箱子裡拿出懸絲傀儡掛在架上,仔細脫下包覆在戲偶臉上與身上的頭巾。南台灣正中午艷陽高照,戲尚未開演,眾人臉上早已滲出點點汗水。
「阮今日演的,攏會擲筊讓神明挑選。」薛熒源虔誠點香祝禱,緊接著第一場《狀元回府》登台,他一人身兼口白、唱曲與操偶,左右手各持一尊懸絲傀儡,雙手拉動30多條絲線,讓狀元郎帥氣騎馬登場,又與夫人彎腰謝天,手一揮一抬、眼波流轉間,喜怒哀樂全懸於一線。至最後一場《童子戲球》,童子透過絲線的拉動全場飛奔甩球、劈腿頂球,眾人看得紛紛鼓掌叫好。
薛熒源說喜慶類的宗教演出內容,大多為酬神,小孩子觀看不受影響。
但為何傀儡戲偶上場前,臉部都必須用頭巾包住?「把你的臉矇著,會看得到路嗎?這樣晚上才不會到處亂跑啊。」見我們一臉不可置信的樣子,薛熒源忍不住哈哈大笑說,「當然是騙人的啊,用頭巾包住,純粹是保護戲偶。」
事實上,過往民間流傳,孕婦與孩童不能看的傀儡戲,以及傀儡戲師傅傳子不傳女等規矩與迷信禁忌,使得傀儡戲始終包著一層神祕的魔幻面紗。他解釋,因為戲偶是靠臉吃飯的,「戲偶收在戲箱內會碰撞,臉不能有汙損或落漆,所以要包起來保護它。像傀儡的衣服是刺繡的,也要用披風罩著,才不會勾到。」
傀儡戲在演出前,戲偶必須以頭巾包覆臉部,避免碰撞、受傷。
薛熒源說,傀儡戲在中國大陸主要是泉州跟漳州2個派系,傳到台灣分為南北二大系統,「最大的差別是宗教儀式性不同。」如北部以漳州系統以驅邪除煞、祭煞為主,「所以有的老人家很忌諱。」高雄、台南的傀儡戲屬泉州系統,則是祈福酬神,「遇到喜慶、好事,才會演傀儡戲,所以傀儡戲又叫『嘉禮戲』,代表最大禮數,是用來演給神明看的。」
薛熒源說,相較於開工動土典禮,「謝土」指的是在廟宇、建物落成時舉行的送煞儀式。
「像謝土的儀式,那就是除煞。」薛熒源指出,相較於開工動土典禮,「謝土」指的是在廟宇、建物落成時舉行的送煞儀式,「謝土比拜天公複雜,還要寫符令,演出都是一整天的。」
「漳州那一套除煞的禁忌確實會比較多。」薛熒源指出,在台灣演出漳州系統的傀儡戲團,主要分布在宜蘭一帶,「早期北部山區採煤礦多,因為會有礦災、發生不幸的事件,就會請傀儡戲去祭煞,南部這邊主要都是喜慶居多,像結婚要拜天公。」
薛熒源在開演前,仔細整理戲偶的衣服。
2005年開始專職演出傀儡戲的薛熒源,與太太張雪香近年積極推廣,使傀儡戲往表演藝術走。他新創劇本如《不及格的虎姑婆》與高雄市阿蓮區在地故事改編的《飛瓦傳奇》等,還受邀到西班牙、德國、奧地利與加拿大等十多個海外藝術節表演。「國外很多都是懸絲木偶,阿多仔(閩南語,指外國人)一定看得懂,到國外我口白盡量減少,用偶的動作讓他們了解。」
薛熒源(後排白衣者)近年新創劇本,受邀到西班牙、比利時、加拿大等十多個海外藝術節表演。(薛熒源提供)
新創助劇團打開知名度,高雄衛武營與流行音樂中心完工啟用前,都請薛熒源主持謝土與開台儀式,「衛武營4個廳院我們傀儡戲先上去演,然後我們的祖師爺、戲神田都元帥再上去踏棚,保佑後來在這個舞台演出的團都,都能順利平安。」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