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劇團番外篇】演出喜怒哀樂 台灣三大偶戲比一比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台灣傳統偶戲按演出形式,可分為傀儡戲、布袋戲及皮影戲。其中,傀儡戲是由操偶師從上方拉線,有的角色多達50條線。
台灣傳統偶戲按演出形式,可分為傀儡戲、布袋戲及皮影戲。其中,傀儡戲是由操偶師從上方拉線,有的角色多達50條線。
初夏的南台灣,正中午豔陽分外炙熱,高雄市旗山區一間廟宇前卻聚集了許多人,還有年輕夫妻帶著孩子坐在階梯前,耐心等著傀儡戲開台。
「今天演出的戲,都會擲筊讓神明挑選。」說話的薛熒源,是全台唯一的職業傀儡戲劇團錦飛鳳的第三代團長。
薛熒源(左4)在開演前,帶領請主(左3)擲筊恭請神明挑選表演劇碼。
傀儡戲開演前,需要由請主擲筊恭請神明點戲,3個聖筊決定一場20分鐘的折子戲,「折子戲就是段子戲,演出一齣戲裡最精彩的片段。」待開光儀式進行至一段落,樂師開始敲鑼打鼓、吹起嗩吶奏樂,「這叫鬧廳,就是告訴大家節目準備要開演了。」
薛熒源虔誠點香祝禱,緊接著第一場《狀元回府》登台,他一人身兼口白、唱曲與操偶,左右手各持一尊懸絲傀儡,雙手拉動30多條絲線,讓狀元郎帥氣騎馬登場,又能與夫人彎腰謝天,手一揮一抬、眼波流轉間,喜怒哀樂全懸於一線。至最後一場《童子戲球》,童子透過絲線的拉動全場飛奔頂球,眾人看得紛紛鼓掌叫好。
待神明開光儀式進行至一段落,樂師開始敲鑼打鼓、吹起嗩吶奏樂,薛熒源說,「這叫鬧廳,就是告訴大家節目準備要開演了。」
1920年,薛熒源的爺爺薛朴,師從中國傀儡戲大師蔡因,成為台灣傀儡戲大師,之後交棒給第二代薛忠信。薛熒源12歲開始跟著父親學操偶,「一尊偶最基本有16條線,驅魔大師鍾馗有36多條線,有的角色甚至多達50條線。(操偶師)透過絲線拉動傳達給戲偶,所以難度比較高,台灣很少人願意學傀儡戲就是這樣。」
台灣傳統偶戲以演出形式可區分為傀儡戲、布袋戲及皮影戲,許多人常常弄不清楚,薛熒源說,其實三者最大差異是演出型態的不同,「布袋戲是操偶師在下面,以手弄上直接操弄,皮影戲則是拿操縱桿在中間,傀儡戲是操偶師從上方拉線,是所有偶戲中最難演的。」
薛熒源是台灣百年傀儡戲劇團錦飛鳳的第三代團長。
除了表演形式不同,傀儡戲在宗教儀式上的表現,也較另2種偶戲更濃厚。薛熒源說,傀儡戲在大陸主要是泉州跟漳州2個派系,傳到台灣分為南北二大系統,北部以漳州系統以驅邪除煞、祭煞為主,「有的老人家很忌諱。」
傳到高雄、台南的傀儡戲屬泉州系統,大多演出祈福酬神儀式。「遇到喜慶、好事,才會演傀儡戲,所以傀儡戲又叫『嘉禮戲』,代表最大的禮數,是用來演給神明看的。」其中常見的酬神傀儡戲,是晚間11點開演的「拜天公」。
傀儡戲演出講求操偶師功力,薛熒源12歲開始跟著父親學習操偶。
而擲筊點戲的儀式,則是源於拜天公儀式。「拜天公時主人家要拜三次香,第一次拜玉皇上帝,看玉皇上帝要看什麼戲。第二次拜那個天、地、水三官的三官大帝,以及南斗星君、北斗星君,祂們也要點一齣戲。」薛熒源,「第三次演給境內與家中供奉的眾神明看,因為神明很多,一般會統一固定演出《童子戲球》。」
不過台灣的傀儡戲近年也因生活現代化漸漸凋零,「老一輩結婚一定有拜天公的演出,現在因為三更半夜演會吵到人家,都直接到廟裡面拜。」薛熒源嘆氣道,「傀儡戲也會凋零。以前我爸爸那個年代,結婚拜天公1年可以演200多場,到現在1年演不到2場,甚至整年都沒有。」
透過絲線拉動,操偶師能讓戲偶透過動作表現出喜怒哀樂。
作為台灣唯一的職業的傀儡戲劇團,薛熒源近年也積極發展新劇目到海外表演,並在高雄、澎湖等5所學校指導社團課,讓傀儡戲文化向下扎根,在固守傳統的同時,創新讓百年劇團生生不息。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