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訪過蕭煌奇,那時他還是自己打理受訪事宜。許多年過去了,已經四度拿下金曲台語歌王的他,即將挑戰第五座金曲台語歌王。身為創作者的蕭煌奇,一天是這樣開始的:九點以前起床,按鍵煮咖啡吃早餐,打電話回家跟媽媽聊天之後,他說,那之後才會放心做自己的事情。
【鏡大咖】感官之興 蕭煌奇

蕭煌奇出道二十年,
雖然看不到,
但他往下伸展的低音,
卻讓你對人說話或唱歌時的共鳴,
有了新的體會。
聲音是他的展現方式,
是有其高低起伏的,
他感受一切,
化為聲音的感官之旅,
感覺那其中的興味,
然後彷彿也跟著看到了某種景致。

從心領會 蕭煌奇
1976年9月22日生,本是弱視,但在15歲時完全失明。2002年12月推出第一張創作專輯《你是我的眼》。國語歌曲〈你是我的眼〉2007年5月在第一屆《超級星光大道》被林宥嘉翻唱,讓原唱蕭煌奇爆紅。發過多張專輯的蕭煌奇是國台語雙聲道,發行專輯為國語、台語交錯,現為《上奅台灣歌2.0》主持人。近期將以專輯《舞台》,再度角逐金曲獎最佳台語男歌手獎;新專輯《說故事的歌》,除新曲〈說故事的歌〉外,收錄的是他重唱過去寫給別人的歌。
記憶寫在歌裡 音符間 埋藏人生事件
跟媽媽的對話,是家常式的循環,可能今天跟昨天、前天都沒有太大差異,但固定的模式讓蕭煌奇安心。「聊她在幹嘛?就同樣的話重複,問她早餐吃什麼,有沒有打電話給誰?讓她也知道我今天要去哪裡,要做些什麼⋯」然後,多在早上創作的他,才進入自己的世界。
之於我的視角,他所陳述的,是他者的視角,或許,更精確一點的說法,是他心靈的視角所感受到的。這很有趣,因為我們同樣都在感知這個世界,只是我可能習慣視線一掃,其他感官就變得微弱了。然而,聽蕭煌奇描述一些細節時,你會覺得,不只體會的方式不一樣,那些場景被記下的方法自有其濃厚的部分。

比如蕭煌奇說起,歌手最嚮往的就是創作的過程,像是在錄音室錄音的時候。他笑:「把小孩生下來的那個段落是最迷人、最多回憶的。」更說,自己常在聽到一首歌的時候想起,當時是在哪一間錄音室,「然後呢,那一天還拉肚子,拉肚子還要再唱這首歌。或是,唱哪一首歌,那一天中餐,我們叫了林東芳牛肉麵⋯」是被音樂誘發的,關於身體與味覺的記憶。
蕭煌奇總是會記得歌曲被錄下的背景,一如琴鍵落下的音,觸鍵之後它該出現什麼音,是成雙配對。「我會記得是在哪一間錄音室,可能旁邊的人都不記得。歌後面的背景馬上就出現了。」像是可能剛跟女朋友吵架了,或家裡剛好有什麼事,聽起來擾亂人心的事,卻被他黏貼在歌曲之上,於是那些歌曲也組成了他記憶之中連續的一刻。
蕭煌奇去看房子時怎麼感受?他說可能用觸摸的,或是用聞的,「進去房子裡面,你聞到味道是潮濕的,或者不是很好聞的,基本上就不會想要多留在那裡,因為表示空氣不流動,沒有好好整理。」「如果一進去覺得滿舒服的,透過聞到的味道、耳朵聽到的。不是很吵,四周還滿安靜的,就這樣去感覺,你可能會多待在這個房子裡⋯」
歌王鮮活比喻,「像我們有時去吃飯,餐廳很吵的話,你就會待不住,即使它的東西再好吃,味覺被干擾,你寧願外帶回家。」

創作過程難忘 送養後 領回再造新聲
當然不只是看房子或吃飯的事。寫歌的過程,蕭煌奇也有著自身記住它、感覺它的方法。為李千那寫〈查某囡仔〉時,是他跟黃小琥要去馬來西亞雲頂表演之前,音樂人陳子鴻打給他邀歌,結果過了一陣子陳子鴻又打來問:「開始寫了嗎?」蕭煌奇就算還沒開始寫都趕快動工,「出國前把歌交出去。就真的會記得,寫歌當時的情境是什麼。」他一笑:「滿好的,就是用歌回憶過程、生活的過程,而且現在想起來都是美好的。」
新專輯所收的歌,除了一首新歌之外,都是蕭煌奇為別人寫的歌。他幽默道:「從寄養家庭收回原生家庭。原本這個小孩讓他們照顧、讓他們唱紅了,但小孩還是要回來原生家庭,我再好好栽培一下。」用不同的方法再詮釋,而對自己寫的歌,蕭煌奇的感情是很澎湃的。

蕭煌奇熱切說起,寫出一段旋律,他都還是會興奮,是開心的。而他幫別人寫了歌,當那首歌被唱出來時,他會一直反覆去聽,爽朗形容:「覺得自己怎麼那麼棒!」國中為了參加民歌西餐廳的比賽,寫出了第一首歌,蕭煌奇當然記得那時候的感覺,「竟然能寫自己的歌!」彷彿他還是那個初出茅廬的小子,「我覺得這真的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視覺並非界限 不放棄 感受生命況味
也不是沒有受挫,蕭煌奇早年發行《你是我的眼》專輯,掌聲來得很晚。但林宥嘉、賴銘偉接連在比賽節目唱他的歌,黃小琥帶著他到不同的Live House應徵駐唱歌手。現在的他,跟浩子、曹雅雯一起主持音樂節目,沒有辦法看眼前的流程提醒,所以他只能先做好準備,想好自己要問的重點,「這段問什麼,下段問什麼。都放空的話,沒辦法做好這件事。」
蕭煌奇想起早年出道時,很難有節目可以上。為了上張菲的節目,他必須表現才藝,於是就在節目上摔柔道。多年前訪問他的時候,我們還真的曾去柔道場上拍他摔柔道,他對身體的感覺、碰觸那一剎那的反應是敏銳的。也因而,蕭煌奇與環境之間的距離,不是在於看得到、看不到之間的界限。他會去電影院、去張惠妹的演唱會,就算不能用看的,他沒有要放棄感官體驗能夠帶給他的興味。
而這也是蕭煌奇想要傳達的事。他說起,很多盲人都到處跑,打球或做運動,甚至去旅行,只是可能一般人不會注意。「我的角色,就是一個橋梁,讓一般人知道,盲人不是只有這樣而已⋯我們都可以去感受,沒有什麼不一樣啊,就是視力不一樣而已。」而他的能力也是被放到市場上平等而論的,「人家不會給你打折扣,沒有這種事情!我也鼓勵一些我的朋友,不要那麼封閉。」

這並不是說,蕭煌奇對自己是寬鬆的,他是一路都在耐受壓力跟克服阻礙,才慢慢得到別人的肯定。於是,當他在製作自己的專輯時,即使到了混音階段,聽到哪一句沒唱好,他都想要再回去補,但通常會被擋住,因為往往只有他自己知道、才聽得出來那個問題點在哪裡。
「久了以後知道了,那些不完美的地方,才是讓你有更多美好回憶的地方,不完美才是完美,才有機會再往前走。」所以當蕭煌奇說,那些用歌寫下的回憶是美好的,那些回憶當然也不盡然是美好。但就如他對完美的解釋,要怎麼詮釋自己身上匯聚成的點滴呢?唯心念努力之所向。
場邊側記
蕭煌奇對「聲緣」有這樣的解釋,當聽過很多人的聲音,他自己會歸類,某些聲音是什麼樣子的人。「你會決定說,這個聲音是你的朋友,你要給他幾分。就好比你們用眼睛去看的時候,你們也自己會分類呀。」說來玄,而又不玄,這聲音的緣分,其實也就是一種經驗論。
造型:陳慧明/化妝:高秀雯 HsiuWen Kao@Prettycool 美少女工作室/髮型:Van chen@Cubex/服裝提供:BRUNELLO CUCINELLI(深藍色西裝外套、米色背心、白色T-shirt、白色休閒長褲)、Paul Smith(紫色手繪印花襯衫、紫色打摺抽繩反折西褲)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