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語】美術碩士放下身段 靠壁畫曾月入70萬元 接案畫家陳于安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台藝大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陳于安,不拘泥形式,是少數願意接案的藝術家。背後為她繪製的美國鷹與台灣藍鵲展翅對望壁畫。
台藝大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陳于安,不拘泥形式,是少數願意接案的藝術家。背後為她繪製的美國鷹與台灣藍鵲展翅對望壁畫。
畢業於台藝大美術學系研究所的陳于安,是少數不靠賣畫也能賺錢的年輕藝術家。外型脫俗的她,直白地說:「比較會賺錢,是因為我願意接案子。」她主要替建案、豪宅、商業空間畫壁畫,還受LV之邀,手繪硬箱、傢俱。疫情前,單月收入曾破70萬元。
陳于安也曾不食人間煙火、只畫自己想畫的,畢業後辦過2、3次畫展,發現賣畫不容易,就算她物欲再低也很難維生。認清事實後,她開始接案,練習與業主溝通、揣摩需求,什麼媒材都會用、什麼都能畫,她不拘泥形式,找到可以好好活的藝術之路。

接案藝術家 陳于安

  • 年齡:32歲(1989年生)
  • 家庭:已婚
  • 學歷: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
  • 經歷:新台灣壁畫隊成員、旅居澳洲及斐濟修習自然建築「Earthship」,並參與建築計畫
  • 成功心法:在宇宙的縫隙間創造另一個宇宙
  • 戰績:為台北市立美術館「牠它星球」展覽製作手繪視覺、參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偏挺×要塞—致爐主俊賢」壁畫計畫
身上民族風的衣服是自己做的,怪異的瀏海是自己剪的,陳于安踩著勃肯拖鞋幽幽走在台北街頭,一切好像與她無關。其實台北東區好幾家居酒屋、咖啡廳的牆面壁畫出自她之手,位在北市內湖的印地安重機就是因此循線找到她繪製壁畫。兩米高的長形牆上,美國鷹跟台灣藍鵲展翅對望,這是陳于安帶助理站上堆高車,花3天趕工完成。很難想像,身材纖細,看起來不食人間煙火的她,走出畫室,是這樣作畫。

為接案 不畏鷹架雲梯

「經常要上鷹架、甚至雲梯啊。」過去幾年,陳于安接了超過60多個不同空間的壁畫案,等於配合過形形色色的業主。這在其他「藝術家」眼中,是不可思議的事。「有比較社會化了嗎?好像也沒有。」陳于安自問自答。「像我接LV的案子,去旗艦店VIP室畫畫,那邊的主管有一次終於忍不住跟我說:『于安,妳可不可以不要再穿拖鞋了。』」
陳于安2019年開始替LV繪製硬箱,以富貴、吉祥的雙蝶與瀑布等元素,勾勒出奇幻的藝術感。(陳于安提供)
陳于安2019年開始幫LV繪畫,當初是看到LV在應徵畫師便投了履歷,很快收到面試通知,「那個主管說我錄取了,我說:『可是我不想上班。』」直接表明不想上班的陳于安,漂亮的學經歷還是讓LV決定破格合作。那年的LV硬箱展,陳于安在由大疊到小的行李箱塔上作畫,「我花2個月時間,畫完3組塔。」
在精品上繪圖,更要求精細。她會先用拼貼方式做出草圖與對方討論,確定所有細節才開始作業。「聽說一組塔售價都破百萬,好險我事前不知道行李箱的價格,不然我可能不敢畫下去。」展出後她繪製的硬箱全數賣出,也讓她與LV邁入第4年合作。
去年新婚的陳于安,喜歡在寵物陪伴下作畫。她喜歡精細、複雜的畫法,一幅油畫層層勾勒,要2個月才完工。
1989年生的陳于安,自認與其他藝術家最大不同是她願意接案。她說,有很多藝術家不願意接案,「因為他們不太能接受也不習慣聽人家給指令。」
她舉例,商業空間的壁畫案子,幾乎都要兼顧風水,「有一家居酒屋,就說牆上要畫黃色圓形的東西,還要有9的倍數的人在喝酒。一般藝術家聽到被規定這些,可能就搖搖頭不願意配合。」陳于安說,她會按業主需求,畫出自己想要的畫面,「我也算提升了店家的美感,不然他們可能只是輸出一個大錢幣貼在那裡。」

偏商業 無懼人言人語

陳于安是台藝大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很多人覺得擁有如此學歷,何不好好當個畫家就好,「他們可能覺得我有點商業。」但她一向不太在意別人眼光,這種獨特又獨立的性格,來自一個重組家庭的養成。
陳于安(中)與哥哥(右)小時候去看出家的媽媽(左),對於媽媽的選擇,她早已釋懷。(陳于安提供)
「我親媽是鋼琴老師,也是非常嚴格的虎媽,幼稚園就規定我每天要練琴3、4小時,還要學芭蕾。我爸則非常寵小孩。」媽媽在她7歲那年出家,「那是我媽的天命吧,她說要去南投埔里中台禪寺,我爸太愛她了,愛到不願阻止她。還好我爸很帥,所以很快就有小媽住進來一起照顧我跟哥哥。小媽還帶了她朋友寄養的弟弟來。」陳于安的爸爸是陶藝家,「我媽離開後,我家就沒人上過班,我爸跟小媽全心全意照顧我們,靠賣阿公的房子維生。」一個重組家庭一直到現在都關係緊密。
媽媽出家後,陳于安不再學鋼琴、芭蕾,改學畫,「其實我一直喜歡的是畫畫,但我以前連塗鴉的時間都沒有。」她一畫便展現天分,國中、高中都考上美術班,「但我爸覺得不需要在一個競爭的環境下畫畫。」很會讀書的她,高中念台中女中,大學則按自己的意志,考上台藝大美術系。
陳于安在滿滿父愛陪伴下長大,至今家人仍是她最重要的一環。(陳于安提供)
陳于安喜歡畫超現實的植物、動物、食物,不喜歡畫人,「因為我怎麼畫都像自己。」非常完美主義的她,喜歡精細、複雜的畫法,一幅油畫一層一層堆疊、勾勒,常常要畫上兩個月,「大學生活,我除了戀愛就是一直畫一直畫。」她也喜歡學習,各種媒材創作都擅長。

好溝通 順應業主要求

畢業後她辦過幾次畫展,才發現畫很難賣,「我們這種年輕畫家,(畫作)價格不可能開高,就算賣出幾幅,扣掉裱框、運送費用,再讓畫廊抽一半,怎樣都不划算。」
疫情期間,建案、商業空間等接案暫停,但多了居家壁畫案。老宅經陳于安繪製壁畫,更添文藝氣息。
陳于安物欲低,可以撿朋友的二手衣穿,也會自己動手做,「但是物欲再低,也是要活啊。」差不多同一時期,她在畫室的介紹下,接了華山文創園區的案子,幫他們畫一幅主題畫,並賣出版權,供其輸出使用,「我畫了兩天,大概賺7、8萬元,以打工來說,還算不錯。」慢慢認清事實後,也開始了她的接案之路,「學校都告訴我們,畢業就好好地畫,進美術館、進藝廊,就會成為藝術家,可是一屆到底能有幾個成名,其實可能有一個就了不起了。」
接案後,陳于安覺得配合業主這件事沒有那麼難,「我也沒什麼障礙。你要什麼我都能畫給你。」最主要的收入還是來自壁畫。
2016年陳于安曾經到日本沖繩,駐村參與壁畫隊改造社區外牆的工作。(陳于安提供)
幾年前她曾去日本沖繩駐村幫小社區畫壁畫,也跟著名的電影看板繪畫師李俊陽學習技巧。她偶爾會畫到手痛、畫到哭,「畫到哭的時候,我就去找我師父(李俊陽)。師父會安慰我說,他哭到34歲。」
她覺得接案最難也最重要的就是溝通,「因為業主可能講得籠統,你就要想辦法去釐清,並滿足對方。」她笑說接過一個燒烤店的案子,要在外牆畫一個武士擋煞,武士的眼睛還必須在良辰吉時開光,「結果良辰吉時到了,但那時剛好狂風暴雨,我還是冒雨去點光,然後眼睜睜看著它被雨水沖掉,隔天再趕快去補色。」

求兩全 藝術結合生活

以前作品都以號數計價,接案後陳于安多以面積收費,「面寬1公尺2萬元,其實比貼壁紙便宜。若要上鷹架或雲梯就double。」她說,建案case比較需要登高,「上鷹架,常常畫得太專注就撞得滿頭包;上雲梯,通常只會綁條繩子在身上,要靠雙腿用力抓地平衡。雲梯都5公尺高,一上去就晃得要命。」
陳于安曾幫林務局繪製提袋及畫刊,林務局非常考究,還找來原住民耆老審查森林動植物有沒有畫錯。
完成一個壁畫雖然辛苦,但陳于安覺得,這是藝術結合生活最好的方式,也是現實中最符合理想的創作模式。不在意別人怎麼看,陳于安依舊在臉書po著像廣告的貼文。而當很多年輕藝術家熱衷現在很夯的藝術博覽會辦畫展,她卻堅持不入,「藝術品在那個環境裡,就是相互干擾、抵銷,我目前還捨不得拿畫去參與…」背著畫袋準備回家的她,其實非常藝術家。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