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間裡,鋒魁科技自製的白色真空幫浦一字排開,發出閃爍的綠色燈光。「這當初是我設計的,正常運轉就是綠燈。」以紅綠燈的概念,設計警告視覺燈效,鋒魁科技董事長張錦發滿意地說:「不然在晶圓廠幾千台白色幫浦,你怎麼知道哪一台壞了?」
【頭家開講】黑手跨足高科技業 深蹲20年推台灣首款智能真空幫浦 鋒魁科技董事長張錦發專訪

22歲創業的張錦發,原本是生產鐵箱的黑手,憑著精湛工藝跨入高科技領域。 2002年他投入半導體與面板製程的關鍵設備—真空幫浦維修,並在工廠自建無塵室練功。自豪所有品牌、任何機型無所不修,現為台積電最大真空幫浦維修供應商,聯電、英特爾與三星都是其客戶,穩居台灣龍頭。
深蹲維修市場20年,5年前張錦發投入上億元自製零件,助他去年推出首款台灣自製智能真空幫浦,打破市場長期被英國、日本品牌三雄割據的局面。

張錦發小檔案
- 出生:1970年(52歲)
- 家庭:已婚,育有1子1女
- 學歷:磐石高中
- 經歷:鐵工廠學徒、錦慶鐵箱董事長
- 休閒:下廚、攝影
- 座右銘:零缺點就是做到好
- 經營心法:把公司做強、做大才能留住員工
簡化操作 自帶大螢幕
「我是用精品的概念設計幫浦,比其他的水多了。」張錦發說,市面上的幫浦大多在機台外另接操控面板,去年鋒魁研發自製的智能幫浦,則簡化操作流程,直接在機台上安裝大尺寸觸控螢幕,「現在幫浦的線都太多了,我把線路全部藏在裡面,良率就高,所有功能都透過螢幕顯示看得很清楚。」
輕觸液晶螢幕上的節能模式,全速運轉的機台立刻降轉,「幫浦占一座半導體廠耗電量近30%,我只要一個指令它就降轉,需要全速運轉時,再按個鍵就重新啟動。」他語氣高昂掩不住得意,「外型看起來好像鋼鐵人,這才叫精品,阮台灣怎麼可能做不出來?」

22歲創業的張錦發,很早就出社會,他說話直爽豪邁,不喜歡別人喊他董事長,「大家都叫我老大或是發哥。」在採訪現場,他和公司裡幹了十幾年的員工稱兄道弟,既草根又接地氣。
真空幫浦是半導體與光電、太陽能產業製程中,用於抽除化學氣體、提供無塵真空負壓環境的關鍵設備,越精密的製程,對真空度與潔淨度需求越高。「月產3萬片的12寸晶圓廠,要3千台真空幫浦,台積電5奈米廠,至少要4千台。」鋒魁科技是國內最大、也是台積電最大真空幫浦維修供應商,其他客戶包括聯電、英特爾、友達、群創和三星、LG等,去年營收2.7億元。
拒絕聯考 工廠當學徒
目前全球真空幫浦市場,集中在英國的Edwards,與日本Kashiyama、Ebara 三大品牌,市占率超過9成。「真空幫浦每年有上千億元市場,全球半導體聚落集中在亞洲,為什麼台灣卻沒有自己的品牌?因為它製造有一定難度,但我下去做幫浦,絕對不是單靠這2、3年就能做。」
解釋外行人難以理解的真空幫浦維修過程,張錦發自比是汽車維修廠,「只是我修了二十幾年,知道哪邊零件容易壞,知道三大品牌的優、缺點在哪裡,現在自己跳下來做汽車。」
他自豪鋒魁的新機集三大品牌優勢於一身,「英國的品牌用在比較嚴苛的製程,就像是跑山路、四輪傳動的汽車;日本那2家走輕製程,相當於跑高速公路。我是跑山路跟跑高速公路的汽車都有做,這完全顛覆了以前大家對真空幫浦的概念。」
出身台灣科學園區重鎮新竹,張錦發的祖輩從事貿易進口,「以前新竹城隍廟一帶,最早做貿易的就是我們張家,附近商圈都是我們的,後來一場大火火燒厝才家道中落。」他的爺爺張純甫在日治時期倡導漢學,被譽為「北臺大儒」,「我父親也是學者個性,只有我不喜歡念書,是拒絕聯考的小子。」
他高中讀機工科夜校,白天在車床廠當學徒做鐵箱。1987年,全民炒股風氣興盛,年僅17歲的張錦發跟母親拿了1千多萬元進出股票市場,「這筆錢是我媽要給我娶老婆、創業用的,如果輸掉就沒了。那時股票黑白買、黑白賺,我告訴她:『哪有可能輸啊!穩賺的啦!』我喜歡冒險玩當沖,1天來回可以賺進1百多萬元。我花在自己身上很少,勞力士1次買5支送人。我沒有缺錢用,我是對『賺錢』這件事有興趣。」
技術精湛 順時勢轉型
「可是人家說年少得志大不幸。」張錦發吐槽自己不遺餘力,他苦笑說道:「爽沒多久,3年後我當兵時股票開始跌,我想,跌到1萬2千點差不多了吧,沒想到無量下跌到2千多點。我賭性堅強、死守到底,想著不要賣就沒有虧,結果退伍時,1千萬元全部輸光。」

熱錢來得快、去得快,張錦發痛定思痛要創業,1992年退伍後,他的朋友在新竹開風管工廠,風管與鐵箱的製程類似,他向對方租場地與機器,成立錦慶鐵箱(鋒魁科技前身)做變電箱與居家配電鐵箱。
初期,張錦發跟著水電工程商做建案,2年後就碰上建築業不景氣,營造廠倒閉收不到工錢。他天性海派、愛交朋友,透過友人輾轉介紹到工研院電子所,製造無塵室使用的不鏽鋼特殊氣體閥箱,「我進口鋼絲玻璃來做,很費工,但後來工研院特氣箱子都是我做的。」
以精湛的技術,敲入科技園區大門,他發現晶圓廠內大量使用不鏽鋼製品,「我開始請業務跑園區,大舉進入台積電、聯電。以前我都自己開車送貨,每天跑園區好像在行灶咖。」1997年科學園區建廠熱興盛,張錦發開啟第一次轉型,招兵買馬成立工程部門,投入無塵室裝機工程配管設計施工,「但我後來不想做了,是因為風險很大。」
曾有員工在建廠時,因便宜行事發生工安意外,讓他決定再次轉型。張錦發搞笑地說:「我告訴公司副總:『你去市場找找看,有什麼是可以坐在家裡,錢就自動送上門來的生意。』阮副總發現晶圓廠裡面都是真空幫浦,維修1台40萬元,很符合我說的,載回來就有錢。」
2002年,張錦發跨足半導體、光電廠真空幫浦維修市場,他在竹北找到廠商做維修外包,「真空幫浦2年就過保固,客戶不一定會送回原廠修理。」

開發零件 無塵室練功
半年後生意逐漸穩定,他從原廠找來退休技師成立自己的維修部門,還從世界各地狂買幫浦回來拆裝,投入上億元在工廠內打造無塵室練功,「那時很多歐美太陽能廠倒閉,我買了很多大型幫浦回來拆。一開始維修部門只有3個人,我先做最沒風險的,維修測試沒問題再大量接單、擴充。我總不能拿去台積電測試吧?他們機台幾十億元,壞了,代誌就大條啊。」
5年後公司更名為鋒魁科技,張錦發跟著半導體、面板廠登陸中國浙江、武漢、重慶等地設維修廠。早年台灣有上百家真空幫浦維修廠,但外部維修廠習慣做熟悉的機台,「碰到新機型、買不到零件就沒辦法修,請人家開模做零件,數量不夠做不出來。沒有零件,修就是無效。」
完成1台真空幫浦需要306個零組件,張錦發萌生自製零件的念頭。「幫浦有很多眉角,你拷貝原廠零件,尺寸一模一樣,裝上去也不會跑。它的公差,大概是頭髮的十分之一厚度,溫度一不對,零件馬上變形。」

2017年,他投入自製零件開發,國內廠務工程大廠帆宣與半導體設備商辛耘也入股助陣。3年前他到韓國大邱設維修廠,兒子張展瑞也加入鋒魁負責零件部門。自製零件能力,使鋒魁穩居台灣真空幫浦維修龍頭,並成為去年開發新機的關鍵,「我只要看得到的零件都做得出來,而且全部台灣製造,不會欠料。」
新機現已出貨40台至客戶手中驗證,「如果沒有維修20年的經歷,新機送他也不敢用。」今年將在苗栗擴廠,預計明年完工。每回推動轉型,歷程說來驚奇,但不以賺維修財而滿足,張錦發笑呵呵地說:「維修是很長久的生意,每年20%的成長,但台灣就沒有自己的產品,總是要對台灣有點貢獻吧?」

後記:一堂3千萬元的課
張錦發一得空就愛下廚,熱衷煮菜的他還曾投資頂級日本料理餐廳,卻因太相信朋友,短短5年虧損連連,「這是一堂3千萬元的課。」往事說來哀怨,他便不說了,拿起手機秀出料理過程,「我是用做幫浦的心情,去研究食材。」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