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政日前秀出自己康乃爾大學的博士論文,強調政治人物誠信非常重要。(張善政團隊提供) 待林智堅退選、民進黨換將由立委鄭運鵬上陣,張善政還進一步追擊:「桃園市民已經不能再接受另一個沒有誠信的參選人。」「重點是誠信,誠信沒有了,民調差多少都沒有用,誠信破產的時候就應該退選。」
張善政這番話仍言猶在耳,本刊卻接獲爆料,指他在2007年到2009年擔任計畫主持人,向農委會申請經費的研究結案報告竟也涉嫌抄襲;該研究計畫前後執行3年,總共領取5,700萬元政府預算,報告至今還掛在農委會網站。
張從政前,於2000年至2010年在宏碁擔任副總經理,期間曾率隊向農委會申請為期3年的研究計畫,本刊透過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RB)網站查詢,2007年、2008年的結案報告都有全文電子檔供下載。
農委會委託張善政團隊進行3年期的研究案,經費近6,000萬元。(翻攝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RB官網) 依據公開資訊,這份名為「農業電子化發展策略分析與規劃」案執行第2年、2008年時,張善政向農委會提交的結案報告,抄襲情況嚴重,當年度研究經費2,000萬元,從該年7月執行到12月。
至於2009年的報告並未開放下載,在農委會相關單位的網頁也查詢不到;而根據GRB網站,2009年結案報告只6頁,計畫經費卻多達1,740萬元,根本是「一字千金」。
林智堅雙碩士均遭撤銷後,張善政稱讚此案的處理是「守護社會誠信價值」。(張善政競辦提供) 本刊檢視2008年結案報告,研究範圍包括蒐集國內外農業資訊科技應用現況,張善政團隊在報告中提到「借鏡於他山之石,尋求快速導入的資訊應用模式」,然而,仔細審視報告內容,卻發現其抄襲《商業周刊》、中國期刊、香港網站、英文網站,甚至在未標註的情況下抄用農委會資料,等於是領農委會預算又抄農委會的資料。
在這570頁的報告中,前30頁是報告內文,後面則是附件;張善政團隊蒐集11種國外農業科技的應用狀況,以11份子報告呈現,包括日本農業應用線性規劃法、WiMAX及無線網路應用、日本2007年IT改革概要、荷蘭國家農業長程規劃研究、WSN在農業領域的應用、Argo海洋預測計畫對永續漁業的重要性、食品安全鏈及農產檢驗資訊系統等。
〈日本農業應用線性規劃法〉一文,張善政團隊提到「小地主大佃農」案例,但整整2頁內容、約1,200多字,竟全來自《商業周刊》第1043期的封面故事〈荒地闖出百萬年薪〉,該報導描述台灣加入世貿組織後,稻米價跌,「一公頃農地種稻米,沒有任何災害,一年所得只有12萬元,『農戶年收入比外勞低!』」張善政團隊將引號拿掉,其餘文字全部複製貼上,連一般不會用在報告文書的驚嘆號也一併使用。
張善政團隊的研究報告涉嫌抄襲《商周》報導,連驚嘆號、插標都不放過。(翻攝畫面) 此外,《商周》引述受訪者說法,描述「冬天栽種一季的高麗菜來補貼收入,遇到盛產,一顆只要兩元!」張善政團隊在報告中將之裁剪融合,變成「即使想要透過冬天栽種一季的高麗菜來補貼收入,遇到盛產,一顆也只要兩元!」驚嘆號再度被複製貼上。
張善政團隊的研究報告涉嫌抄襲《商周》報導,連驚嘆號、插標都不放過。(翻攝《商周》) 張善政團隊甚至連《商周》內文的小標也不放過,「絕境見商機 著手提升經濟規模,跳過中盤銷售」「租地當大佃農 機械化操作,效率大增,成本大減」「加入全球競賽 引進奇異果分裝機,做產品分級」「打進日本市場投資冷藏設備,淡季出貨提高利潤」全部一併抄入報告。
儘管複製貼上超過千字,但本刊檢視〈日本農業應用線性規劃法〉文末的參考文獻,張善政團隊僅註明使用《商周》第1043期的一張圖表,對內文部分則隻字不提。
張善政曾在宏碁任職10年,宏碁是台灣IT巨擘,對政府數位化領域的貢獻頗多。(翻攝張善政臉書) 此外,在〈荷蘭2001––2012年國家農業長程規劃及發展政策之研究〉中,張團隊使出英翻中手法,將荷蘭農業部出版刊物的文字照搬4大段,且未註明資料來源;在〈農產檢驗資訊系統建置之研究〉中,介紹以色列、美國政府的食安管制部門,內容則分別來自農委會農試所網站,和中國期刊《中國食物與營養》。
雖然張善政的報告在參考文獻中有列出前述2篇文章,但相同內容的比例實在太高,如介紹以色列植物保護及檢驗局的檢驗工作程序時,農試所網站原列出1至10的步驟,張善政團隊卻將它改成看不出先後順序的10項要點;介紹以色列植物保護及檢驗局推動有機農業的4大工作特色「檢驗員的工作」「生產者與外銷者列舉」「有機農產品的檢驗」「內部稽核」,也全抄自農試所網站。
張善政團隊涉抄襲中國期刊文章,還自行加入2個動詞(紅圈處),導致全句變不通順。(翻攝畫面) 介紹美國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部分,則透過簡轉繁手法,貼上中國期刊《中國食物與營養》2007年的文章。該文原提到「美國政府十分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建立由總統食品安全管理委員會綜合協調,衛生和公共服務部(DHHS)、農業部(USDA)、環境保護局(EPA)等多個部門具體負責的綜合性監管體系」。
張的團隊將文字剪貼後,擅自在子句內插入動詞「整合」「形成」,變成「已建立由總統食品安全管理委員會綜合協調,整合衛生和公共服務部(DHHS)、農業部(USDA)、環境保護局(EPA)等,形成具體負責的綜合性監管體系」,導致文字變得不通順。
張善政主持「農業電子化發展策略分析與規劃」研究案,內容遭爆有多種抄襲樣態。(翻攝畫面) 另外,同樣在〈農產檢驗資訊系統建置之研究〉一文,張善政團隊列出的參考文獻之一是中國期刊《世界農業》第2期第42頁到44頁,但本刊調查,對照張善政團隊引用的文章標題〈美國食品安全管理機構簡介〉,其所在頁數應為38到40頁,張善政團隊標註的頁數根本不對。
在〈無線感測器網路在農業領域的管理與應用潛力〉中,張善政團隊複製南台科技大學資管所一本碩士論文中,介紹無線感測器的應用。原論文提到無線感測器的「健康應用」「家庭應用」方法,分別是「將感測器網路佈署於房子裡及人的身上,而達到遠距監測人體各項健康數據及人的各項行為的目的」,以及「將含有啟動器的感測器網路佈署於家中,可以讓人們在遠方或在家裡經由網際網路操作許多家事」。
畜產試驗所文章也成張善政團隊取材的對象,且未註明出處。(翻攝酪農天地官網) 張善政團隊將這些文字複製後重新組合,「健康應用」的方法變成「將含有啟動器的感測器網路佈署於家中,可以讓人們在遠方或在家裡經由網際網路啟動自動開關,執行許多家事」,「執行家事」跟「健康」的關聯使人摸不著頭緒。
(翻攝畫面) (翻攝畫面) 領農委會錢抄農委會資料的手法,則可見於〈資通訊科技對於發展有機農業的重要性〉。張善政團隊的「研究緣起」,主要複製農委會畜產試驗所新竹分所的出版期刊《酪農天地》雜誌第70期,且未列為參考文獻;《酪農天地》介紹有機農法倡議先驅魯道夫.史代納時,以「德國人Dr. Rudolf Steiner」稱之,張善政團隊也將這個中英融合的用法直接複製貼上,既未將其名字翻成中文,也沒有拿掉博士頭銜。
在同篇報告中,張善政團隊亦大量複製香港綠田園基金網站文章。本刊查閱綠田園基金網站,原文各段落都清楚註明出處,被張團隊複製的段落,分別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期刊,和國際貿易中心網站;張團隊不只複製綠田園基金翻譯後的文字,更將原文出處一併複製,納入自己的參考文獻。
農委會(圖)委託張善政團隊進行農業e化研究,千萬元經費換得結案報告竟涉抄襲。 但仔細檢視張善政團隊的報告,可發現複製貼上的段落中,出現不少非台灣慣用語,如「『現時』全球已有約100個國家擁有或多或少的有機農業」「過去10年有機食物銷售額的『年增長』『介乎』20至25%之間」,顯然非自行翻譯國際貿易中心原文,而是貼上香港的翻譯文字。
甚至,綠田園基金在文章中寫道「根據國際貿易中心的調查,還觀察到有機市場有如下的趨勢,或可供香港借鏡」,張善政團隊將其改成「…或可供台灣借鏡」,直接把「香港」改成「台灣」,顯示張團隊僅是複製香港綠田園基金翻譯後的文字加工再製而已。
張善政團隊使用香港網站中文譯文,用字遣詞與台灣習慣不符。(翻攝香港綠田園基金網站) 這項由張善政主持的3年期研究案,雖由多人合力完成,但張一直擔任該計畫主持人。本刊查閱2008年適用的〈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委託研究計劃管理辦法〉(現已廢止,改為管理要點),辦法中明訂,各機關選定委託對象時,應審酌主持人主持研究能力;政府機關進行委託時,契約規範事項應包括「受委託者及委託機關雙方對可能侵害第三者智慧財產權應負之責任」。
在張善政團隊2007年提出的報告中,也明載計畫主持人的職掌包括「負責執行總績效」「提供架構執行之重要諮詢」。爆料人批,從結果來看,「這根本是一本佛跳牆式的大雜燴報告!」指出當年參與研究的內部人員,看到張善政日前在林智堅論文案爆發後的反應,大感不以為然,因張高調自詡誠信,還大秀自己的博士論文,但他擔任計畫主持人的研究計畫結案報告,根本是剪貼本式的報告。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右)當初力排眾議,堅持提名學經歷較佳的張善政(左)空降桃園當刺客。(張善政競辦提供) 爆料人指出,張自詡擁有科技專業、在台大當教授,產出的報告卻不堪檢驗,恐涉A錢及詐騙政府預算,不只違反研究倫理,還可能牽涉著作權爭議。
本刊採訪曾多次主持研究案的教授,詢問政府委託研究案倫理標準,該教授說明,政府機關的委託研究案,就是由部會出錢請人幫忙研究,主要是希望能給政府機關實質幫助與政策建議。
該教授表示,這種研究委託案對學術的要求沒那麼高,不像學位論文非常強調學術體例,委託案品質往往落差很大。但他強調,基本體例還是要有,如果很高比例都是從別人的文章複製貼上,文中卻沒有任何夾註、註釋,只交代文獻資料,「這樣也是不行的。」
張善政團隊的研究案目前還掛在農委會網站上。(翻攝農委會官網) 教授表示,政府委託研究案通常有期中、期末報告,委託單位會找專家學者給予研究團隊意見,並要求團隊根據意見修正、調整。本刊檢視張善政團隊提出的報告,發現2008年結案報告送交審查時,審閱委員、台大教授林宗賢曾要求增加報告中對台灣農業發展方向有正面助益之處,但張團隊的回覆答非所問,僅重述為何要介紹文內的日本系統,更稱將執行步驟補充在結論,本刊檢閱其結論,卻未見任何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