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來襲的1月初清晨,新竹縣鳳山溪出海口颳起陣陣狂風,「藍鯨魚寮」老闆陳彥呈揮汗搬著一桶桶池中龍虎石斑、龍膽石斑的餌料,「這些魚我們自己也要吃,我只餵竹筴魚或鯖魚,南寮漁船一到港就會打給我,每次收魚都是2噸起跳,成本高,但品質沒話說。」200公尺操場大小的海水養殖池,低密度養殖高經濟價值魚種,還有隨潮汐流入池中、長年放養的蝦蟹貝類,形成豐富生態系。
【生意經】走投無路單親爸把廢魚寮變潮餐廳 全台唯一可和石斑魚鬥智搏力 藍鯨魚寮專訪

「藍鯨魚寮」老闆陳彥呈從小幫父親養殖石斑魚苗,深悟漁民靠天吃飯,加上資訊不對等,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25歲欲轉型做休閒漁業,未獲家人認同,負氣離家轉行做成衣,3年卻負債近500萬元,也賠上了婚姻。
走投無路的單親爸爸,晚上開計程車、白天養魚,耗時7個月將廢棄倉庫改造為工業風餐廳,獨家竹竿搏魚體驗,搭配現撈石斑無菜單料理,融合食漁教育,兒女放學後也來幫忙,更及時救回走偏兄長。串聯漁村資源,以豐富遊程吸客,推動產業轉型走出活路。
豐富遊程 推食漁教育
藍鯨魚寮所在的「水月休閒農業區」,是新竹縣內唯一兼具農業與漁業生產的農業區,總面積達481公頃,從小在魚寮長大的陳彥呈,不僅用自家養殖的現撈石斑,更串聯區內養殖生產的紅蟳、白蝦、烏魚子、味噌、萊姆等食材,推出烏魚子蘿蔔糕、味噌石斑魚火鍋與萊姆白蝦等無菜單料理。

遊客在此除了能大啖現撈海鮮,還可參加無魚鉤的「竹竿搏魚」活動,將魚餌綁在釣魚線上,感受石斑魚咬餌的強烈拉力,與魚鬥智搏力緊張又刺激,或體驗將墨汁塗在魚身、拓印在宣紙的「魚拓」DIY,陳彥呈笑吟吟地說:「這都是海邊小孩從小玩到大的遊戲。」

「一次我導覽時,有位5歲小女孩喊:『魚長這樣喔?不都是一片一片的嗎?』她媽媽才不好意思地說只買過輪切魚。」這經驗更加深陳彥呈堅持將食漁教育融入體驗行程的決心,為沒落魚塭重新召來人氣。可容納8桌的餐廳,假日常被包場,靠食漁教育體驗行程與農村廚房,平均月收可達80萬元,但沒人知道,身為單親爸爸的他,其實是走投無路才返家創業。
陳彥呈的老家就在出海口旁,自祖父輩便以漁業為生,與水月休閒農業區淵源頗深。他回憶:「日本人1941年在新竹實驗巾著網漁法,我四叔公金來有參與並加以改良,還被笑『憨人,烏魚會飛天遁地,哪有辦法用牽網?』沒想到,在竹塹舊港4艘漁船返航時,因大豐收船身載浮載沉,所謂烏金,漁民抓一季就可好過一整年。」
出身困苦 魚塭旁長大
陳家雖靠捕魚致富,但海上工作辛苦,風險也高,排行老么、最受寵的父親轉行做電器總經銷,無奈遭人惡意倒債200萬元,只好帶妻小回老家。「當時還是戒嚴時期,我爸寫陳情書,最後行政院長蔣經國同意把這區劃為漁業養殖區,才能進一步開發。」今年45歲的陳彥呈沒享受過一天好日子,「小時候接到討債電話,我爸都會把我們支開,我媽什麼代工都做,放學回家書包丟著就要幫忙做事。」偌大魚塭,全靠雙手與鋤頭慢慢開闢。

父親早年曾與水產試驗所合作魚苗繁殖,但陳彥呈直言:「魚苗價格和市場供需、商人炒作脫不了關係,不要看現在石斑魚價格這麼高,1980年代根本沒人要,一尾魚苗價格5元,當時一尾七星鱸魚苗貴到4、50元。」
雙親忙著打拚生計,無暇管3個孩子,陳彥呈的哥哥從小由外公外婆撫養。「我哥在南寮長大,當時很多槍枝毒品走私,他國中就走偏了,我爸打罵都沒效,還送去基隆讀海事學校,想隔離交友圈,最後還是變成更生人。」陳彥呈的成長過程受到影響,變得十分壓抑,喜歡美工的他連選讀校系都備受父母限制,就怕他步上兄長後塵。
養魚苗經常入不敷出,1996年又遇上賀伯颱風,「我永遠忘不了那天,當時正在建西濱快速公路,防波堤被挖了個洞,遇農曆十八最大潮,我家二個魚池變一池,整條道路水深及胸,天一亮二伯衝來找人,看到我們全家躲在祖厝制高點發抖。」最後不得已混養石斑、草蝦、斑節蝦、黑鯛、鱸魚等高經濟價值魚種,2000年轉型做海釣場。
陳彥呈退伍後就在家裡幫忙,但父子共事常有口角摩擦。「太年輕就在漁村過著像老人的生活,我朋友多,大家知道我在家裡工作,有經過就會來聊上幾句,又不好拒絕朋友,我爸就會很生氣。」當時正逢台灣休閒漁業協會成立,滿懷理想抱負的他經常四處上課進修,想在自家魚塭大展拳腳。

轉行慘賠 返家拚創業
「我去澎湖參觀海洋牧場,覺得非常好玩,回來堅持花20萬元搭海上平台,讓遊客能更近距離親水,沒想到成為壓垮父子感情的最後一根稻草。」父親心疼還沒賺到錢卻一直在燒錢,被澆冷水的陳彥呈負氣離家,直到隔年要結婚,才返家告知爸媽。
因太太家族開成衣廠,本來就有美術設計天分的陳彥呈,聽從岳家建議,轉而做起服飾生意。「剛開始純做貿易還滿好賺,但後來我開始買設備、投入生產就是噩夢一場,不是有生意沒工人,就是有工人沒訂單。」短短3年,累積近500萬元負債,也壓垮了婚姻。

離婚後,他堅持不讓前妻帶走小孩,「從小就是我媽幫忙照顧,而且女人帶著小孩,萬一將來要改嫁總是不方便,我也不希望孩子以後跟別人姓。」賠上金錢與婚姻,陳彥呈才感受到,只有家人始終不離不棄,「姊夫一直鼓勵我,還借錢給我還債,阿嬤也一直叫我努力,說要等我蓋大樓。」
為求重新振作,他晚上陪孩子入睡後便去跑計程車,白天除了照顧養殖場留下的雜魚,也重新放養高價魚種,另和做裝潢的姊夫借工具,徒手將堆滿雜物的倉庫,改造為現今的工業風餐廳。「朋友在科技公司有報廢木箱板,我載6噸回來,花7個月整理,改造成餐桌、裝潢餐廳,其他生財器具都買二手的。」餐廳硬體設備只花50萬元搞定,自家魚池也成為鮮美食材來源。
召集戰力 串聯農業區
他自豪地說:「客人要來我才去池裡現撈現殺,食物里程趨近於零。」海水養殖的石斑全身都是寶,魚鱗可熬成富含膠原蛋白的美人凍甜品,輪切肉適合清蒸,魚骨則拿來熬高湯。除了將自家養殖石斑當作賣點,陳彥呈還大量選用農業區食材,像是古早味五穀雜糧豬油雞絲拌飯,除了用竹北冠軍米,還加入農業區自栽小米、高粱,獨特高粱米香氣讓人一吃難忘;月亮蝦餅則是在地白蝦養殖場手工製作的薑黃餅皮,每一口都吃得到整隻白蝦仁,真材實料。

他也重返校園進修,「以前農漁民的利潤都被菜蟲、商人賺走,現在透過通路多元化,實踐生產、加工、販售一體化,才有可能提升農一線生產者的獲利率。」父子倆將老家無償提供給台灣休閒漁業協會做為遊客中心與農村廚房教室據點,一邊爭取政府補助資源,一邊號召區內業者加入遊程計畫,做大水月休閒農業區名氣。
曾經走上歪路的哥哥,被陳彥呈送往勒戒,「我哥都說我是他的救命恩人,以後只聽我的。」如今兄弟倆一起打拚,兒女放學後也會主動幫忙,「我都跟孩子坦白說:『你們喜歡NIKE就要幫忙,不然爸爸沒錢,怎麼買給你們?』」他難得感性地說:「藍鯨魚寮是我爸註冊的商標,藍鯨是海中霸者,沿用這個招牌,期許能把規模做大。」單親爸爸用溫情領航,走出屬於自己的活路。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