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的第一步,不是討論標的,而是釐清自身目標,是3年後要用的房子頭期款,或是30年後要用的退休金?有了目標之後,才知道該使用高風險還是低風險資產。
【基金講堂】投資前該問自己的問題

投資的重點是什麼?從許多人的討論來看,不外乎是某支股票是否值得投資,要不要買高股息、5G等特定主題基金。
再來,要確定個人風險忍受度。大多頭時,投資人往往以為自己能承受很高的風險,遇到大跌才黯然離場。投資的單年最大下跌幅度可控,只要以資產配置方式進行,藉由提升低風險資產比重,即可有效降低單年最大損失幅度。
少重押個股 指數型才明智
雖資產配置無法完全避免單年損失,但可提供緩衝;將下跌壓縮到投資人能接受的幅度,安然度過市場波動的挑戰。
確定要投資哪些資產類別及相對比重後,最簡單的執行方式,是透過低成本指數化投資工具,去取得該市場報酬。譬如投資全球股市,可考慮Vanguard Total World ETF(VT);投資美股,可用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VTI)這類標的。實證資料指出,時間拉長10年、20年,大多主動經理人會落後該市場指數,指數化投資是明智選擇。
不建議只買少數幾支股票,因為集中投資可能帶來嚴重落後市場的風險。也不建議只投資特定主題與產業,如只買能源,或只買電動車主題,因為這些熱門主題跟單一產業,不是勝過市場的保證。
單一個股與主題式投資,應是投資人已經有一個取得市場整體報酬的投資策略後,才考慮的做法。例如有100萬元投入股市,其中95萬元放在全市場指數化投資工具,另外5萬元再去做個股或特殊策略投資。這樣將立於不敗,因為就算主動選擇失誤,也不致於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當然,不做其他投資,全數投入指數化投資工具也行。
投資最重要的是成長性與穩定性。前者由「股票」這類高風險資產提供,後者則由「高評等債券」這類低風險資產達成。需要多少成長性,由投資目標決定;需要多少穩定性,由個人風險忍受度決定。
記住,設定目標並探索自身風險忍受度,才是投資應把握的重點。並不是追逐熱門投資主題,跟著大家一起買高股息股票、航運類股或掌握下一個趨勢才叫投資。
綠角小檔案
財經作家,著有《綠角的基金八堂課》、《綠角教你前進美國券商》等書。自2006年起在「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記錄自己的投資心得與看法,是台灣低成本指數化投資的倡議者。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