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也有類似的東西,但台灣的麻粩是用阿拉咧(あられ,日本米果)改的。卡早阮有親戚在台北做,我爸跟他學。因為米果是硬芯,最早的福隆粩比較硬,結構扎實,阮老爸後來改良做軟芯,吃起來才比較鬆。」問是如何改良?蔡清坡笑而不答,原來菓芯是麻粩的最高機密,他只透露米的品質很重要,「不純的糯米,膨不起來。有一年糯米大漲價,碾米廠在我們的糯米裡摻蓬萊米,做不起來,全部丟掉。」
【最台零嘴番外篇】做麻粩藏絕技 會做菓心三年就能賺錢 福隆製菓專訪

循著小路,走進四周仍有大片田地的福隆製菓工廠,濃厚花生香直衝而來。「我們什麼都自己來,花生粉也是買生花生炒香再磨粉。」74歲的福隆製菓第二代老闆蔡清坡站在產線旁當總監,看著二個兒子用父親傳下的手法,做出超過70年、三代不變味的「福隆粩」,這是不少桃園人從小拜到大、吃到大的傳統米菓。

所謂菓心是用圓糯米磨成粉、狗蹄芋搗為泥,混合蒸熟至麻糬狀態,切塊、日曬至少一天。之後菓芯入油鍋,先用一百度的低溫油浸膨,再用近二百度的高溫定型,裹上麥芽糖和白糖混和熬製的糖膏、加上花生粉、芝麻粉…等即是神案上常見的花生粩、麻粩。


「現在是有乾燥室,以前做菓芯凌晨3、4點就要起床,因為要趕著太陽出來,搬到四樓頂曬。但是有偶爾要曬。」福隆製菓第三代次子蔡昆哲和兄、姊、弟弟四人,從小就要幫忙。「以前要買機器,業者知道我們家菓芯是自己做,都是機器先來,後面再收錢。他知道你會做果芯,倒不了,不會餓死。有個朋友說過,『會做菓芯的人三年就能好額,不會做的三年就破產』,因為會炸了膨不起來,要一直丟。」


只是麻粩的淡旺季落差極大,製作過程辛苦,第四代願不願意接,蔡昆哲沒把握,「不能拿刀壓著說『你一定要做』,但我其實提醒他們,你不一定要接,但一定要學會做菓芯,至少有這個技術在手,以後不會餓死。」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