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台北市迪化街巷弄內民宅一樓的「林貞粿行」,裝潢如新潮咖啡廳,坐在臨窗的木頭臥榻上,感受窗外綠意灑進明亮空間,開放式吧台飄來蘿蔔糕香氣,第三代林凡凱端上法式擺盤的精緻糕點,向客人介紹:「這是奶油蘑菇、麻油猴菇和XO雙鮮蘿蔔糕,建議先品嘗原味再蘸醬享用。」以為空間錯置的瞬間,年輕客人已等不及先餵手機。
【台灣老店】為照顧漸凍人母親 他偕子將蘿蔔糕老店變身最潮粿店 林貞粿行專訪

在台北市場買蘿蔔糕,9成來自開業59年的林貞粿行,創辦人林貞起初推攤車賣粿,憑著爆量蘿蔔絲,成為許多餐廳老店和飯店的指定批貨商。
第二代林裕強從小幫到害怕,本來拒絕接班,歷經父親心臟病,母親患罕見疾病漸凍症,他放棄悠閒的退休生活,重啟做粿人生,找來兒子林凡凱一起創新老店,推出奶油蘑菇蘿蔔糕、肉丸芋粿巧等創意口味,搶攻年輕人市場。
他們將粿店打造成咖啡廳,讓吃粿變成一種時髦,父子攜手讓老店越開越回春。


舊址重啟 變文青潮店

另一桌年紀稍長的客人,見熟悉的第二代老闆林裕強現身,立刻寒暄問候,他代兒子林凡凱講解新店面概念:「凡凱想弄很時尚的店,想突破傳統,如果是我,一定會設計得跟粿有連結性,他完全跳tone,有客人說我們太文青了,一點都不像賣蘿蔔糕的。」
開業已59年的林貞粿行,專賣蘿蔔糕、芋粿巧、油蔥粿、年糕等粿類食品,過去主要賣市場攤販與餐廳,連招牌都沒有,客戶包含台北9成市場攤商、西門町知名蘿蔔糕老店,也幫五星級飯店代工,今年脫胎換骨成打卡潮店,多了零售的客人,林裕強面露引以為傲的笑容。

他指著店外大街解釋,新店位置其實是林貞粿行舊址,因6年前迪化街二段都更,製粿廠才搬遷到新莊,也因都更分到原址一樓店面,他決定在父親、第一代林貞白手起家的地方,重新開店,「以前這裡叫粿仔街,有20家粿店,現在只剩我們,我有危機意識,年輕人只在早餐店吃蘿蔔糕,但我們不想做低價市場。」林凡凱笑著補充:「我們地點真的偏僻到沒人會路過,推新口味,就是想吸引年輕消費者專程過來。」
退休接班 為年邁雙親

林裕強從小在粿店長大,很能體會同業後代不接班的心情,「這行很辛苦,我爸媽為了賺錢,客人要什麼就做,半夜做米苔目,凌晨做蘿蔔糕,以前一家人睡在工廠上面用木板隔出來的半樓,沒有冷氣,半夜蒸汽往上,都熱到睡不著。」他的童年回憶充滿溽熱難眠的黏膩,原本不想接手,到電子公司上班,後來轉念,是為了親人。
其實林裕強的父親林貞原本是彰化的養鴨人家,1959年遇八七水災破產,才北上謀生,到台北橋頭推推車幫人賣粿;彼時製粿老闆退休,林貞頂下該廠製作,為了生計,全年無休,他做的蘿蔔糕以真材實料著名,幾乎每口都吃得到蘿蔔絲。長子林裕強小學就得幫忙,「下課要趕快衝回家,有時候一天做100個蒸籠,我常累到靠著巷口牆壁就睡著了,我爸媽的第一餐是下午3點才吃,清明節、中元都幫到怕。」

偶爾休息一天,林裕強以為有機會家庭旅遊,「我爸媽居然帶我們到農田摘葉子,回來還要洗和剪,用來黏在紅龜粿下面,所以以前最討厭紅龜粿。」他畢業後在電子公司一待20年,40多歲退休念EMBA時,才決心進粿行協助父母,「我爸有心臟病裝支架,媽媽後來得了怪病,如果我沒幫忙,這店終究要收起來。」
林裕強的母親從手腳無力到最後只能躺在床上,四處求醫後才確定是罕見的漸凍症,離世前10年,林裕強一直不敢出遠門,守著粿店和母親,「壓力很大,她只要不舒服就會找我,我要判斷原因,要不要送醫,有一次陪她在急診病房住了半個月。」他心疼父母辛勞一輩子,不曾享受生活,正好舊廠面臨都更,他站在關廠或改變的岔路口,「其實很不捨,他們打拚了幾十年,我回去之後也慢慢有媒體報導,有了知名度,這樣丟掉有點可惜。」
建置央廚 延續古早味

林裕強遷廠至新莊,曾任電子廠長的他按照食品法規規劃央廚,傳統的父親卻不接受,「老爸看到央廚隔那麼多間,罵死了,一直叫我拆掉,但那樣做是防止交叉汙染,我都不敢跟他講,央廚花了400、500萬元,可能他對我沒信心。」他刪掉製程較繁複的產品,如米苔目、紅龜粿,推出更受客人歡迎的芋粿巧、碗粿等古早味,還改良油蔥粿,遷廠後生意更好。
他帶記者到室溫50多度的央廚,熱氣氤氳,待5分鐘便汗流浹背,「我們的油蔥粿是一層在來米漿,蒸熟後,再鋪一層自己炸的油蔥酥,總共7層,應該全台北只剩我這樣做,費工啊!一般油蔥粿都是全部白的,只有最上層撒油蔥酥。」央廚甚至隔出一間專門放米的儲藏室,林凡凱直言:「好米真的難找,廠商換過好多家,有次一家大廠換米沒告知,那天做的粿完全不成形,因為每批採收的米口感不一樣,要調整水量或浸米時間。」
語畢,他注意到蘿蔔糕剛蒸好,立刻移位與父親合搬蒸籠,父子倆默契十足,連返家接班的心路都相似。林凡凱原本在美國念景觀設計,曾在美工作1年,3年前返台準備研究所考試時,被父親要求幫忙設計品牌logo,求好心切的他卻發現問題:「有了logo,產品拍好照,沒有用啊,因為無法曝光,我就開始做官網,做to C的市場。」
三代活水 拓電商市場

年僅27歲的林凡凱很有實驗精神,沒有框架,他下臉書廣告,拍照、研發口味、新店裝潢構思與家具設計,全都自己來,只因為「一直做重複的事,比較無趣。」光蘿蔔糕就曾搭出10多種口味,「想得到的味道都試試看,味噌、咖哩、泡菜、鹹蛋黃,最後大家一起試吃表決。」但他也坦承,最熱賣的仍是港式蘿蔔糕這類經典口味。

一開始爺爺林貞還覺得他訂的價格太高,沒人會買,但林凡凱拓展電商後,業績成長3成,「去年過年檔期,光電商就做到800萬元營業額。」林裕強也稱讚兒子:「有天分,尤其想得到用芋粿巧包肉丸,很有創意,這口味在網路賣得很好。」林裕強不希望複製父親對自己的限制,只要兒子想做,他都支持,也會回饋真實反應:「像這次粿粽包裝是螢光黃配粉紅色,有些老人家就覺得用來送禮好像有點輕率。」
林凡凱虛心接受指教,店面雖沒租金壓力,他創新也不斷修正,「我們現在推米製的甜點和飲料,店內品項有點太多,半年如果做不起來,就要大調整。」林裕強很欣慰兒子的懂事,親人辛勞打下的基礎如茂密林木,遮風擋雨提供庇蔭,他們才能繼續茁壯前行。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