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於四鄉五島悄聲展開,邀請7位國際藝術家、多達80組的創作團隊,共創出47件新作。策展主題即是「生紅過夏」,讓藝術不再高高在上,走入常民家戶,在各個角落激盪,一同釀製最草根的島嶼甘醇。
【馬祖藝術發酵1】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秋日開展 《風塔》海上飄揚歡迎登島的人

閩東語中「生紅過夏」是講述馬祖家釀老酒發酵過程的一句諺語,當地人將寒冬裡新釀的酒稱之「生紅」;經過夏日高溫錘煉後,桃紅色酒汁轉化成琥珀色澤的過程稱為「過夏」,只有通過溽暑考驗才有資格被稱作真正的馬祖老酒。藝術家們將創意作為酵母在島嶼發酵,又經一年,開罈後,入秋又有美景可以醉了。




參展作品《風塔》即是藝術家與在地居民共創的結晶,策展概念源於馬祖先民乘風破浪後準備登島的意象。地點特意選在舉辦傳統節日「燒塔節」的聚落,藝術團隊將鋼筋綑綁固定礁石中,再搭建木塔,最後掛上南竿鐵板村民們的染布創作,布帆在海風中飄揚,溫柔歡迎上島的人。


百年前,馬祖列島剛開闢時海上全是風帆,如今海面一樣熱鬧,只不過飄蕩的多半是準備離開的人,聽聞從馬祖離鄉的人,想家時靠一杯老酒就能解愁。「轉厝計畫」以此為發想,閩東語中「轉厝」(tuong tshuoˇ)即為回家之意,將閒置的民宅廢墟作為創作場域,重新詮釋馬祖的家。


南竿津沙聚落中的作品《打開》結合家屋與傳統釀酒文化,打造一間能看海的玻璃屋。細看半透明牆面,「馬祖酒廠」四個大字交錯堆疊,上百個酒瓶在陽光下透著後方景色朦朦朧朧,從小小的窗口望出去這才看清馬祖的海,我想這片大海大概就是離家打拚的人,醉意迷濛間最想念的景象。



藝術品的誕生其實就像釀酒,需天時、地利與人和。馬祖國際藝術島此次以島嶼作為主體,透過「島內視角」計畫,讓馬祖在地創作者在自己的甕裡,調配自己的創意酒譜。策展團隊將南竿著名的「中山門」作為展覽場域,將一棟軍管時期留下的歷史建築,釀成藝文空間。


「這裡像是一艘巨大的藝術航空母艦,在時間洪流中緩慢前行,我敢大膽的說,南竿所有愛好藝術的人都來過這裡。」策展人曹楷智是在南竿長大的在地藝術家,此次他邀請各方領域的藝術家一同參展,讓大師們的作品在空間裡呼應碰撞,他帶著我們從船頭介紹到船尾,每個創作空間就像走進一間間艙房,隔道牆又是全然不同的風景,等待登艦的人細細品味。


馬祖國際藝術島
- 活動期間:即日起至2023年11月12日
- 開放時間:每日10:00~16:00,各展區另有定時導覽服務,詳情可上官網查詢。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