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藝術發酵1】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秋日開展 《風塔》海上飄揚歡迎登島的人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作品《風塔》靈感取自馬祖先民乘風破浪來到島嶼的意象。
作品《風塔》靈感取自馬祖先民乘風破浪來到島嶼的意象。
閩東語中「生紅過夏」是講述馬祖家釀老酒發酵過程的一句諺語,當地人將寒冬裡新釀的酒稱之「生紅」;經過夏日高溫錘煉後,桃紅色酒汁轉化成琥珀色澤的過程稱為「過夏」,只有通過溽暑考驗才有資格被稱作真正的馬祖老酒。藝術家們將創意作為酵母在島嶼發酵,又經一年,開罈後,入秋又有美景可以醉了。
第二屆「馬祖國際藝術島」於四鄉五島悄聲展開,邀請7位國際藝術家、多達80組的創作團隊,共創出47件新作。策展主題即是「生紅過夏」,讓藝術不再高高在上,走入常民家戶,在各個角落激盪,一同釀製最草根的島嶼甘醇。
馬祖的縣花「紅花石蒜」又被日本人稱作「彼岸花」,每年秋季在四鄉五島盛開。
位在珠螺軍人紀念園區的藝術裝置《珠螺花開時,仿真M115式榴彈炮,藝術家廖建忠讓炮口生出了紅花。
日本藝術家胡宮雪娜逛台灣夜市時看見雞蛋糕造型多樣,便以其中的手槍與鴿子為靈感打造《和平小菜一碟(10XL)》。
德國藝術家拉斯.科普索將南竿清水碉堡漆成自身的《想像》。
參展作品《風塔》即是藝術家與在地居民共創的結晶,策展概念源於馬祖先民乘風破浪後準備登島的意象。地點特意選在舉辦傳統節日「燒塔節」的聚落,藝術團隊將鋼筋綑綁固定礁石中,再搭建木塔,最後掛上南竿鐵板村民們的染布創作,布帆在海風中飄揚,溫柔歡迎上島的人。
傳統燒塔節已傳承百年,目前全台僅存在馬祖,鐵板村是一座古老的漁村聚落,有個細軟的貝殼砂沙灘。
紅磚塔就位在《風塔》彼端的海岸邊。
百年前,馬祖列島剛開闢時海上全是風帆,如今海面一樣熱鬧,只不過飄蕩的多半是準備離開的人,聽聞從馬祖離鄉的人,想家時靠一杯老酒就能解愁。「轉厝計畫」以此為發想,閩東語中「轉厝」(tuong tshuoˇ)即為回家之意,將閒置的民宅廢墟作為創作場域,重新詮釋馬祖的家。
作品《打開》為轉厝系列計畫之一,藝術團隊選在南竿津沙聚落打造一座能看海的玻璃屋。
透過閒置民居空間作為創作場域,讓參展者走進當地家屋,在海景房裡賞景休息。
南竿津沙聚落中的作品《打開》結合家屋與傳統釀酒文化,打造一間能看海的玻璃屋。細看半透明牆面,「馬祖酒廠」四個大字交錯堆疊,上百個酒瓶在陽光下透著後方景色朦朦朧朧,從小小的窗口望出去這才看清馬祖的海,我想這片大海大概就是離家打拚的人,醉意迷濛間最想念的景象。
藝術家以「馬祖酒廠」廢棄的上百個玻璃酒瓶堆疊成透明牆面。
細看地上鋪滿的碎石也是玻璃,藝術家模擬海廢玻璃樣貌,以圓滑玻璃球取代石子路。
曾經的老家隨著時間流轉變成廢墟,如今將門與窗都打開,讓風景進駐。
藝術品的誕生其實就像釀酒,需天時、地利與人和。馬祖國際藝術島此次以島嶼作為主體,透過「島內視角」計畫,讓馬祖在地創作者在自己的甕裡,調配自己的創意酒譜。策展團隊將南竿著名的「中山門」作為展覽場域,將一棟軍管時期留下的歷史建築,釀成藝文空間。
「中山門」前身是馬祖防衛部指揮部舊有福利站、軍官俱樂部,在地藝術家李若梅、曹楷智策劃「島內視角」計畫,重新轉譯成藝文空間。
在地藝術家曹楷智(右)與李若梅(左)以「穿越時間的時間」作為策展核心,將廢墟改造成一艘藝術航空母艦。
「這裡像是一艘巨大的藝術航空母艦,在時間洪流中緩慢前行,我敢大膽的說,南竿所有愛好藝術的人都來過這裡。」策展人曹楷智是在南竿長大的在地藝術家,此次他邀請各方領域的藝術家一同參展,讓大師們的作品在空間裡呼應碰撞,他帶著我們從船頭介紹到船尾,每個創作空間就像走進一間間艙房,隔道牆又是全然不同的風景,等待登艦的人細細品味。
作品《閃亮的愛 #23004》出自於藝術家賴純純手中,將繽紛色彩注進島上,看了就有好心情。
《他鄉是故鄉》由馬祖媳婦李若梅與女兒曹元夢共同創作,婆婆擅長修補漁網,便將漁網、漂流木與海交織成家鄉意象。

馬祖國際藝術島

  • 活動期間:即日起至2023年11月12日
  • 開放時間:每日10:00~16:00,各展區另有定時導覽服務,詳情可上官網查詢。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