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藝術發酵3】登上東引!傍晚廢墟望夕陽、暗夜鑽防空洞探險 血色羊毛氈反思戰爭殘酷會員專區美食旅遊馬祖列嶼擁有獨特的戰地風貌,藝術家以軍事坑道、防空洞為創作媒材,帶領參展者看見不一樣的島嶼面貌。文 陳涵茵攝影彭仁義發布時間 2023.10.01 06:57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10.02 16:28 臺北時間鹹味島合作社東引馬祖蔡沛元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馬祖藝術島藝文能量隨海波漂向馬祖各端,我們抵達東引,再訪「鹹味島合作社」,這群年輕人又創造出了好玩新事物。過去雖曾採訪過鹹味島,但是頭一次見到蔡沛原本人,作為返鄉的在地人,她熱情作東,向我們細細介紹島上的藝術展品。「鹹味島合作社」三位主理人蔡沛原(左)、關達蔚(中)與林奕蕎(右),此次馬祖藝術島由蔡沛元策展共創 「迴島嶼吧」計畫。鹹味島合作社是東引島上著名的海景咖啡廳,同時也是地方創生、凝聚島民的重要場域。鹹味島季節限定的「麥蔥奶油吐司」親手採集的東引野生麥蔥,切段後與牛油、蒜、鹽、香草混合,抹在酥烤過的迷你繼光餅超級好吃。東引的貓也喜歡看海,霸佔最好的海景景觀座位一下午。「鄉公所廣播,黃〇〇的漁船停靠碼頭,有螃蟹、黃 魚、大蝦…」導覽到一半,廣播聲響徹全島,這是東引獨有的叫賣聲,對島上居民來說,這比「請支援收銀」還要熟悉。播畢後,蔡沛原藏不住臉上得意的笑意,「沒騙你們吧!我們東引人都是聽這聲音長大的,小時候在學校聽到廣播,就知道回家桌上會有海味大餐。」碼頭旁的藝術作品《鄉公所廣播⋯》以此發想,將長年放置漁具的鐵皮屋換上繽紛新裝。滿載而歸的漁船靠港時,鄉公所就會廣播全島,通知民眾可以來光顧了。作品《鄉公所廣播⋯》將鐵皮屋換上新裝,藝術家特意選用東引特有魚種「夢幻石雕」黃魚作為主角。剛登上東引島,導遊大哥就告誡大家這會是趟「廢腿」的旅程,東引地勢高低起落、階梯超多,藝術團隊「草原市務所」貼心為旅客設置了「街道家具」,讓爬坡在中路老街上的旅人可以坐下歇歇腿。作品《粼聚》則設置在東引林家公館的空地上,這棟老宅過去曾發生過火災,坍塌後一直圈著鐵皮,直到島上青年將它打開,搖身一變專屬島民休憩的小公園。《粼聚》設置在林家公館廢墟空地中,偶爾也會舉辦露天電影院、講座等社區活動。藝術家以「可以被不同使用目的重組的街道傢俱」為理念,材料特意選用玻璃纖維格柵板,具耐酸蝕特性,適合海島氣候,蔡沛原則幫忙找來在地學生們在小鏡片上畫上心目中家鄉的海,牆上藏著一座鏡子,讓獨自旅行者也能和波光粼粼的大海合照。藝術家打造一套可自由搬運組合的街道傢俱,桌椅材料特意選用玻璃纖維格柵板,具耐酸蝕特性,最適合海島。東引的孩子們在小鏡片上畫上家鄉的海面。作品中最讓我有感覺的是藝術家林美玲的作品,她擅長編織,用柔軟的羊毛氈媒材訴說著剛硬的戰地故事。暗夜中我們一行人手持手電筒鑽進防空洞中欣賞《遠方的探照燈》,作品的靈感源自林美玲兒時對戰爭的畏懼,她憶起兒時被大人告知若有空襲就要躲進這裡,林美玲用鮮紅色的羊毛氈,營造出戰爭的肅殺氛圍。四周一片漆黑,只剩毛氈布幔漫射著光照,血色且無光的等待警示著戰爭的殘酷,能平靜看海的日子來之不易,感悟和平可貴。藝術家擅長編織,作品《守護》以藍、白、綠三種色彩羊毛氈包裹石頭,欲傳達台灣遍地開花、堅若磐石的民主自由價值。《遠方的探照燈》藏在防空洞裡,要手持手電筒鑽進去才能參觀。入口處生鏽的堅硬鐵鍊,觸摸後才發現竟是毛茸茸的羊毛氈。遠方的探照燈以鮮紅為主色,黑暗中的光束帶人穿越回到戒嚴時期,感受戰時緊繃的肅殺氛圍。馬祖國際藝術島活動期間:即日起至2023年11月12日開放時間:每日10:00~16:00,各展區另有定時導覽服務,詳情可上官網https://matsubiennial.tw/查詢。鹹味島合作社地址:連江縣東引鄉樂華村4號營業時間: 14:00~22:00,週二、四公休。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