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股市,我們要了解台股加權指數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身穿淺色上衣,每週四、五晚上教課的台師大進修推廣部講師楊鴻煒,手拿白板筆、指著投影內容賣力講課,無非是希望將他的投資知識和經驗,傳授給下班後還到校園進修的認真上班族。
【達人理財】分散持股80檔零壓投資 財金博士跟緊景氣年賺12%

買電子股賺價差、存金融股領股息,是許多人的投資方法,但財金博士楊鴻煒投資只跟著景氣循環走。面對現在的高通膨環境,他認為最適合持有原物料股,目前手中約有80檔傳產股,年領百萬股利。

跟著景氣走 高效率投資
4字頭的年紀,楊鴻煒身邊許多同期同學都還在為五斗米折腰,不過,他3年前自中正大學財金系博士班畢業後,每週就只忙2個晚上,其餘時間安排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他最常在黃昏時慢跑,欣賞夕陽風光。他透露,這幾年領到的股利已破百萬元;以年殖利率平均5%計算,推估投資部位市值千萬元以上。
談到台股投資,電子是投資人賺價差的最愛,金融則是存股族的首選;楊鴻煒股票部位破千萬元、年領股利逾百萬元,許多人直覺他一定滿手電子及金融股,實際上,楊鴻煒反而早早出清這二種熱門類股,如今滿手傳產。

「大家都談存股,是希望能有被動收入,每年領取的股利最好可以跟上班收入一樣多,如此一來就可以離開職場、開除老闆;如果這麼期待早點財富自由,那就應該要提高投資效率啊。」他分享,祕訣在於跟著景氣走,股利與價差都不放過。
楊鴻煒說明,金融風暴後要買金融股,景氣復甦階段要買電子股,至於高通膨時期則要以原物料股為主,「以現在為例,全世界都處在高通膨環境,傳產的原物料股如散裝貨運、或是台塑四寶等,就是投資人最該持有的標的。」

出清電子股 轉布局傳產
楊鴻煒身為正統財金寶寶,向來以財金人的思考模式來看投資市場,他解析,美國前總統川普是商學院出身,推出的種種經濟措施埋下通膨高漲的種子,至今還在發酵,再加上全球疫情推了一把,形成完美的通膨風暴。「我大概從川普上任後,只要電子股有高點、大概是在2017年後,就陸續逢高出脫手中的相關股票,然後轉向傳產類股布局。」

目前楊鴻煒的持股遍布水泥、食品、紡織、輪胎、營建、觀光、百貨類股;更在上半年加碼散裝航運如中航、台航、裕民等,並買入如黃金、白銀、銅等槓桿型原物料ETF。而近2年幾乎腰斬的中港股市,他也納入加碼名單,如富邦上證、復華香港正二等。
「跌深就是最大的利多。」楊鴻煒提到,上半年他看到散裝航運股股價普遍從高點回檔50%以上,就陸續加碼,「這些個股每年都穩定配息,能提供現金流;尤其通貨膨脹還會再持續1至2年,是進場好時機。」另外,第四季他則看好台塑四寶,「股價跌一半以上,就是好買點。」

不單押個股 一籃安心抱
比較特別的是,對於看好的產業,楊鴻煒並不單戀一枝花,而是會買下一整個產業,例如看好水泥類股,他會將水泥股中符合他設定條件的股票一網打盡,但每檔持股比例不超過總持股金額的1%。因為他相信,只要景氣循環判斷正確,整體產業都會雨露均霑,而且不單押個股,還能分散單一公司的經營風險,「其實持有一個產業,也可以視為一檔個股。」楊鴻煒解釋。
至於買入個股的條件,他設定為殖利率5%以上、且在2009年都有配發股利。楊鴻煒解釋,2008年的金融海嘯對所有公司都是重大考驗,如果連金融風暴的隔年都能配出股利,表示公司體質良好。

當然,這樣的做法會使持股數大增,楊鴻煒透露,帳戶中股票數曾經破百檔,現在則維持在80檔左右;由於持有的是一籃子股票,讓他相對安心,所以通常是十天、半個月才關心一下股價變化。
至於何時是出場時機?楊鴻煒說,因目前的持股是因應通膨高漲布局,所以當周邊的人都開始擁有原物料持股,傳統產業類股跌深的股價也慢慢上漲,同時出現中小型企業的倒帳違約潮,就是出場的時間點。最好的例子就是2007年時,當時油價每桶破百美元,幾乎人人都持有原物料基金或相關個股,即是原物料景氣來到高峰的徵兆,這時候就該獲利了結。
隨總經趨勢 執行3步驟
「當原物料物價走到高點後,接著會希望能見到金融風暴,因為我等著在風暴後買入金融股。」楊鴻煒解釋,高通膨環境買入金融股相對危險,主要原因是企業經營成本增加,對銀行來說,融資不易的中小企業還款能力,會是未來景氣下滑的隱憂。也因此,對於存股族最愛入手的金融股,他會選擇在金融風暴發生、股價至少打5折時再慢慢買入。
風暴破壞後,則會迎來一波重新建設,楊鴻煒說,一旦出現金融風暴後的1至2年,發現電子股股價沒有再破底,就可以勇敢出手。每一波的景氣大約是10年,只要隨著谷底買金融、景氣復甦買電子、通膨買傳產3步驟,耐心等待股價上漲,就能提高投資效益。

楊鴻煒的學生邱同學指出,楊鴻煒授課是有系統、有順序地讓大家理解總體經濟的發展如何與股市連動,打下投資觀念的基礎;另一位陳同學則表示,楊鴻煒對課堂上同學提問的個股,都一定先從趨勢面解析,「他常說只要趨勢沒錯,股價短期下跌,續抱就對了。」
回想起大學時用僅有的10萬元存款投資,因為錢少,又擔心買錯股票從市場中「畢業」,從來不敢單押某檔個股。楊鴻煒說,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執念及盲點,比如認為半導體產業未來看好,就將資金全數投入,萬一不如預期,也會不斷找理由自我安慰,要破除執念,唯有分散投資一途。
從大學、碩、博班就一直在財金系深耕,楊鴻煒說,雖然理論與實務確實有段距離,但他努力學以致用,持續在過程中修正投資方式,希望不僅授課談理論,也能成為市場上的贏家。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