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蒸功夫番外篇】守諾不在基隆搶師傅客 最氣沒吃過就說不好吃 黑人鐤邊趖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老總鋪師唐賢次(右)五十多年前在桃園街邊開始賣鼎邊趖,小兒子唐茂檳(左)7年前見父親年邁,辭去穩定工作,從頭學起接下老店。
老總鋪師唐賢次(右)五十多年前在桃園街邊開始賣鼎邊趖,小兒子唐茂檳(左)7年前見父親年邁,辭去穩定工作,從頭學起接下老店。
「大家都以為鼎邊趖只有基隆有,很多桃園人你問他『趖』怎麼寫?他可能也不會。」黑人鐤邊趖二代老闆唐茂檳半是自嘲半是無奈,其實父親唐賢次半世紀前就在桃園市街邊賣起鼎邊趖。
燒熱的大鍋,底部滾燙的水衝出大量熱氣,唐茂檳拿起白蘿蔔蘸香油在鍋壁上細細塗勻,之後舀起一碗調好的在來米漿,沿鍋緣順時鐘淋漿畫圓,白色漿液順著深鍋下流,半煎半炊蒸。
20231107bus005-2
以豬大骨、香菇、魷魚、筍片等慢熬的高湯,放入鼎邊趖、手捏蝦羹、肉羹、韭菜花等,用料豐富,湯頭也很鮮甜。(60元/碗)
2分半後掀蓋,漿液已成大片Q軟的鼎邊趖。唐茂檳無懼高溫,直接以手撕下,放一旁吹風晾乾,之後送進冷藏,待客人上門,再切成塊狀,放入以豬大骨、香菇、魷魚、筍片等原料慢熬的高湯中,搭配手捏蝦羹、肉羹、金針花、韭菜花等。鼎邊趖吸入湯汁,咬下除了米香,盡是鮮甜味。
20231107bus005-3
黑人鐤邊趖已有逾50年歷史,唐茂檳 (前)從小看著父母親在夜市擺攤做生意,養活一家人。(唐茂檳提供)
交出掌勺位置多年的唐賢次站在一旁,看兒子動作熟練,安心之餘還是忍不住吐槽,「7年前他回來,做到快哭,花2才學會。這塊粿仔,一下去就要成型,如果沒法度就免做了。」
20231107bus005-4
黑人鐤邊趖的瓜仔肉飯使用不死鹹、會回甘的越瓜及全瘦的脥心肉製成,口味鹹甜,吃來不油膩。(50元/大碗)
「鼎邊趖」是福州傳統小吃,趖(音同縮)為閩南語用字,念「ㄙㄡˊ」,有蠕動之意,形容米漿沿鍋邊滾的動作。當地人視為主食,可加進菜湯或拌炒,但配料不多,後傳進基隆才加入海鮮食材。 外號黑人、今年已78歲的唐賢次13歲時到基隆廟口前的海產店拜福州老師傅為師,「彼陣對面有一家鼎邊趖,以前還是用灶,我常去幫忙起火,他就說:『黑人,我教你,你以後大漢不能在基隆賣喔!』我說好。」60年代唐賢次在內壢服役,退伍後沒本錢開店,就近在桃園最熱鬧的大廟後擺攤賣鼎邊趖,一碗賣8元,一天可賺7、800元,20多年前在桃園夜市立裡立起招牌。
20231107bus005-5
黑人鐤邊趖去年從夜市尾的攤位搬到店面,環境乾淨明亮,客人也不用再邊吃飯邊淋雨。
7年前唐茂檳見父母老邁,回家接班。「有時候客人經過的時候看我們賣什麽,就說『那是鼎邊趖,基隆那個,那不好吃啦!』就走掉了,我心裡會酸酸的,我覺得你沒有吃過我家的,怎麽可以評論。」
20231107bus005-6
唐賢次父子特別挑選的新鮮章魚切片,淋上獨家自製薑醋汁,傳統日式做法,很受客人喜愛。(130元/份)
除了努力保留父親傳承下來的味道,唐茂檳也微調做法,讓品質更穩定,去年搬進店面,讓客人不用再邊撐傘、邊喝湯。雖然增加房租支出,這些年他從未漲過價,「原物料漲,做小吃的也是可以賺,只是少一點。一碗鼎邊趖賣60元,客人天天來;漲到70元,他可能一星期才會來一次。」薄利多銷就希望上門的人越來越多,唐茂檳盼望可翻轉人們的既定印象,未來提到鼎邊趖,除了基隆廟口,還會想到在桃園也有這麼一家傳承半世紀的老店。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