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鄧九雲拍照時,她不時以手遮臉,或未正臉面對鏡頭,問她拍左臉還是右臉好看?她聳聳肩說都可以,語氣簡單明快。今年41歲的鄧九雲,模特兒及演員經歷加起來20年,明顯不太在意怎樣被看、怎樣好看,兩次訪談皆素顏現身,一身寬大藍襯衫、毛料長裙和New Balance球鞋,一頭短髮依稀透出白髮髮根,身上沒有任何首飾配件,唯有清晰得能被電腦軟體準確辨識的咬字,透露了她曾在螢光幕前工作的經歷。
【一鏡到底】當女二拿起筆 鄧九雲

比起成名趁早,演員鄧九雲在40歲這年,才出版第一本長篇小說,寫一個女演員的故事,一舉拿下台北文學獎年金大獎。鄧九雲在演藝圈出道20年,多數時候在女二的位置上,等待一部真正屬於自己的代表作,卻也因此體會更多演員工作的真實樣貌。
她自承寫作最初只是等戲之餘的消遣,而後卻成為漫長等待中的救生索,當女演員不演戲、開始提筆寫作,她得以正視不被看見的恐懼,找到創作和自我實現的動力。

小檔案
- 出生:1983年
- 學歷:政治大學韓文與廣告雙學位、英國East 15表演碩士
- 經歷:舞台劇《賈寶玉》、《三國》;電視劇《 一把青》、《勞動之王》;散文作品《我的演員日記》;短篇小說《用走的去跳舞》、《暫時無法安放的》、《最初看似新奇的東西》、《女兒房》;長篇小說《女二》
演員鄧九雲近年知名的影視作品不多,上一部電影是2023年的《溟溟》,演男主角的妻子;於此同時,作家鄧九雲開始進入大眾視野,2023年出版長篇小說《女二》,獲得台北文學獎年金大獎,更登上誠品當年上半年華文創作暢銷前十名及金石堂年度風雲人物之一。
作家張惠菁說:「這可能是近期台灣文學裡,我讀過寫女性成長最好的一本小說之一。小說裡,女主角的主體性在挫折和衡量中發展,作者很柔軟、也很尖銳地寫下這個時代女性的英雄旅程。」
小全智賢出道 從女四到女一
鄧九雲形容《女二》就像自己的生命書寫,「這本書就是我身為一個女性,在這20年裡所看見的一個世界。」演員鄧九雲20年來跨足影視及劇場,從女四(男主角的初戀)、女三(女主角閨密)、女二(男主角的小三)到戲分低於男一的女一,較少票房鉅作,有些人甚至是因她與香港歌手何韻詩的緋聞而知道她。但對作家鄧九雲而言,站在外圍,有時能比身處核心看到更多隱藏的真實。
鄧九雲圓眼長髮、身材高挑,20歲那年參加模特兒比賽拿下第2名,模特兒公司將她包裝為「小全智賢」,1個月接拍5支廣告,入行過程堪稱順遂。當時正值名模熱潮,她受邀上《康熙來了》當廣告明星代表,主持人小S拿她和當紅的林志玲比較,對剛出道的小模特兒來說,如同贏在起跑點。

名模光鮮的背後,是對外表和形象的嚴格要求。鄧九雲身高174公分、體重56公斤,體態標準,卻總被提醒應瘦到50公斤才算好看;每次進公司,經紀人總是要她別再背女大生常背的雙肩背包。她坦言自己沒有那麼在乎外表,所有工作卻圍繞如何成為別人眼中的好看女生,讓她時常心情矛盾,「那時才20歲,還不懂自己想要什麼,只覺得好像有點不舒服、不開心,雖然還是會選擇相信姐姐們、經紀人告訴我要怎麼做,可是心裡會有一點抗拒。」她彷彿被不愉快的回憶刺了一下,輕輕皺了下眉頭。
一次,公司安排她與2位名模為雜誌《男人幫》進行拍攝,拍到第3套,對方突然要她們將衣服脫光、僅留一件膚色丁字褲,她打電話給公司,公司安撫她照片是雜誌封面,「會把妳們拍得很好的」,暗示不要計較。
拍攝後,她每天走進政大書城確認雜誌是否出刊,最後發現封面照片不是她,她看著雜誌說不出話,「我覺得我已經犧牲了,我們的deal達成,那突然又不是(封面),我是白脫了嗎?但是又鬆一口氣,喔還好不是封面,我常常都不知道到底該怎麼想。」她苦笑。
讀女校遭覆凌 練就自己過吧
她嘗試演戲。當時偶像劇市場中,身材高挑的名模多演千金或花瓶,鄧九雲五官清秀,但聲音帶點稚氣,試鏡時常輸給同期的賴雅妍、林可彤。「我好像都不能為我的工作做些努力,只能等,這是不是太無聊了?」比起被動等待,她更想主動爭取,2008年申請英國艾塞克斯大學East 15表演學院,放下發展中的演藝事業,獨自出國進修,「如果我知道在幹嘛,就不會用別人的方式來決定我自己。」
獨立個性或許源於相對早熟的童年。鄧九雲生於台北,父親經商、母親是上班族,工作忙碌,中學時將她送進衛理女中住校6年。她自行打理課業起居和青春期的成長痛,國二時遭遇關係霸凌,班上沒人和她說話,她每天睡前躲在被子裡哭,卻不曾打過一通電話給爸媽求助,「跟他們講有什麼用,他們要把我接回家嗎?沒有用啊,就只能自己過吧!」她語氣冷靜淡然,眼眶卻有些濕潤。
她因此長成一個什麼事都自己來的人,後來出道當了藝人,也習慣一個人跑通告。隻身赴倫敦學表演,讓她有了成為演員的底氣和決心,回台後演技也確實受到肯定,陸續接演非常林奕華、果陀劇場、綠光劇團的舞台劇,於兩岸三地巡迴。
導演林奕華回憶當年鄧九雲第一次試鏡,「她一直站在窗邊拉窗簾,動作看起來簡單,卻有一種神經質的節奏,會不斷把我的眼球帶走、想看她在做什麼…她絕對不是那種吸引目光的演員, 但你一定會看得見她,(她)很安靜地施放一種能量出來…她的主動是精神性的,而並不是身體性的。」

回到影視圈,鄧九雲多數時候還是只能等,等戲約,更等待一部代表作,「台灣沒有像英國一樣的市場,沒有那個市場、就沒有那些資源,即使你懂了、看到了,回來看到大家還是喜歡某一型的(演員),或是相信名氣可以帶來票房。」她不願指涉特定對象,皺著眉,字斟句酌地分析。同樣是名模出身、演過偶像劇的林可彤則說:「當演員不止是努力自己,也要很努力交朋友、去social,讓大老闆跟金主覺得你是很好的演員,人家有戲才會想到你,也要有強有力的後盾,在等戲的時候讓你不缺錢。」
鄧九雲曾透露自己最長曾有一年沒戲演,即使偶爾演出電視劇,也不是貫穿全劇的主要角色。問她當時是否擔心被觀眾遺忘?「我根本沒有覺得人家有記得過我。」她苦笑,「這麼久沒演戲,我還能自稱為演員嗎?」

寫劇圈潛規則 談被害人欲望
《女二》故事中,女主角黃澄因擔心沒戲可演,與電視劇導演發生關係。小說出版後,#MeToo運動爆發,有人將這段情節視為影視圈權勢性侵的反射,鄧九雲則說,比起性侵,她更想談論的是受害者的欲望,「黃澄確實也有從這段關係裡得到她想要的東西…#MeToo裡面,有個很重要的地方是加害者有欲望,受害者也有,那個欲望不只想得到什麼, 也包含不想失去什麼,這是很幽微複雜的。」
釐清受害者的欲望,並非檢討受害者,而是從中找到抵抗的可能。「我更想討論黃澄到底有沒有意識到這件事(自己的欲望),或是她意識到之後選擇了什麼?對一個作者而言,我覺得她有意識到,可是她裝傻,或者是她選擇逃避她意識到的東西,因為如果她面對,代表她要否定自己的身體,也要否定自己的經驗和情感,我覺得這才是真正需要討論的。如果我們很誠實的去面對我們害怕的東西,也許我們就不會落入那個圈套,才能真正變堅強。」
她不願談論書中情節是否源於演藝圈真實事件,倒是透露過去曾接到一檔戲約,角色與男演員有親密戲,經紀人認為男演員和導演不夠可信,主動替她婉拒了試鏡,她也坦然接受經紀人的決定。這意味著妳正視了沒戲演的恐懼?她輕輕點了頭,「我想有吧,所以我才去英國念書,覺得學習可以拯救我,不是繼續等下去、把希望放在別人身上,也是因為這樣,後來也才開始創作吧。」
不願再被動等 走上創作之路
2011年她隨劇團至中國巡演,偶爾也接演中國時裝劇,等戲之間她讀短篇小說打發時間,讀多了開始自己寫,一開始文字發表在網路上,慢慢累積讀者和粉絲,2015年開始陸續自費出版5本短篇小說集,從寫作、排版、開本、設計到預算都自己決定,有的書兩刷賣完便不再版,與其說出書,更像在印藝術品,「我在乎的是能被喜愛的人擁有,而不是被多少人閱讀。」

開始寫作後,鄧九雲越來越不擔心沒戲演。「如果可以有人找我演戲,我還是會很開心,可是我沒有覺得一定要演了,因為我還有很多事要做耶!」她的小說,有許多對白,每出一本書,她便以作品為文本舉辦讀劇會,找來演員、導演,在咖啡廳地下室、髮廊及老宅中演出。
2016年,她舉辦為期3週的小說劇場,從場地、演員檔期到宣傳一手包辦,結束後耗盡元氣,又與當時伴侶分手,陷入低潮,寫作難以為繼,「大概是用直覺創作到了一個極限。」她再次不甘等待,回政大旁聽榮格心理學,成為日後創作《女二》的重要工具,如小說開場,她以女主角穿姊姊的鞋不合腳,譬喻想要扮演他人角色的尷尬。台北文學年金評審盧郁佳即點評:「作者在刻劃人物時,會高度意識到觀眾的眼光,將人物的個性、形象鮮明地雕塑出來。我覺得這部分的功力,正是台灣小說所失落的斷層,很高興看到作者將這層斷裂給接了回來。」
情緒莫名低落 撰文獲生命力
只是不被看見的恐懼偶爾仍會浮現。《女二》後記裡,鄧九雲自述自己得知拿到台北文學獎年金時,心情苦樂參半,跪在床上痛哭,原因是一度「非常懼怕她的命運會像我再熟悉不過的那些幻滅」,指的或許是過往演員試鏡時的等待和失落。

但終究是文字接住了她。採訪時,她提及《女二》雙雙鎩羽金典獎和OpenBook年度好書獎,坦言有點沮喪,但只花一天就釋懷,「我曾以為有很多(讀者)回饋會讓我更有動力,但今年《女二》出版後發現,有回饋我很珍視,但那並不會改變我跟書寫的關係。有時我突然覺得情緒莫名低落,只要把讀完的書中喜歡的句子一個字一個字打下來,我的心情就會好轉。如果覺得需要輸出點什麼,就在粉專打幾段話,小至我與小狗散步時的感觸,大至社會議題,其實都會讓我有種生命力。」
她笑說去年《女二》已經談得太多,今年想放慢腳步,不一定急著要寫出什麼;若有人邀演戲,再考慮一下要不要。當女演員握有一支筆,如同力量在自己手中,無論有沒有被看見,都不會被動搖了。
★《鏡週刊》關心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虐待、精神虐待、性侵害、性騷擾,請立刻撥打110報案,再尋求113專線,求助專業社工人員。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