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續期間」是用來衡量債券價格對殖利率敏感度的一個指標,由於推導出來的公式意義類似一個期間,才採用存續期間這個名詞。
【基金講堂】債券ETF價差就看存續期間

這一陣子相信很多投資人都會聽到,只要聯準會降息,債券ETF價格就會上漲、有資本利得可期,而資本利得又與「存續期間」相關聯,例如某債券ETF的存續期間是12年,那麼,降息1%就有機會賺12%。為什麼呢?
債券是固定收益的投資商品,也可在市場上交易,但價格隨市場氛圍而變動,然交易當下,投資者必須知道以成交價格,持有至到期可以獲得多少年利率,好與其他固定收益商品做比較,因此交易時才會同時列出殖利率。
殖利率是投資決策的基礎,價格只是反應要求的殖利率。殖利率英文為Yield、用Y代表,價格的英文Price、以P代表;殖利率變動量ΔY,會造成價格多大的變化ΔP,而投資者更關心價格變動率ΔP/P,即上漲或下跌幾趴的意思。

實際應用時等號左邊是價格變動率,右邊是存續期間乘上殖利率變動量,負號可不理,只是描述殖利率跟價格呈反向變動。想知道殖利率變動量ΔY,會造成多大的價格變動率ΔP/P,只要將存續期間乘上殖利率變動量即可。例如1月30日元大投信官網公布00679B平均有效存續期間16.86年,代表價格變動率為殖利率變動量的16.86倍,可預估隔天若殖利率下降0.2%,價格將上漲3.372%。
勿賭價差 穩定收息
存續期間針對的是債券,公債、公司債和非投資等級債也適用。債券ETF持有一籃子債券,所以債券ETF用每一檔成分債存續期間的加權平均表示。存續期間有些特性,票息愈多存續期間愈短;殖利率愈大存續期間也愈短。公司債的票息及殖利率都比公債還要高,所以同樣的到期年數,存續期間也較短,就是價格對殖利率變動較不敏感。
最近聯準會降息呼聲高,大家對價差才有期待,偏向存續期愈高愈好。但世事難料,萬一聯準會再升息,下跌幅度也會比較大。投資不是賭上漲或下跌,穩穩地收息才是根本,價差應該看成是錦上添花,不該當成主要報酬。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