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剝奪民眾的工作權?這根本依法無據,政治不要來影響產業!」上週五(8日)下午,由中華民國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蕭博仁帶隊,接連拜會民進黨、民眾黨請願,就是為了在農曆小年夜前一天緊急喊卡、讓旅遊業者震驚的赴中國大陸旅遊團禁令(簡稱禁團令)。
【全文】禁赴陸團旅遊業大炸鍋 3千家業者醞釀上街頭抗爭

苦撐疫情4年,旅遊業終於等到3月開放組團赴中國大陸旅遊,沒想到,正當業者喜孜孜準備迎接龐大商機前夕,觀光署突然發出一紙禁令,即刻停止招攬赴陸旅行團,並強調6月1日起便禁止出團,立刻讓旅遊業大炸鍋。本刊調查,近日全台旅遊業者四處奔走陳情,就盼政府能聽進他們的心聲,否則不排除520前再次走上街頭抗議,呼籲別讓政治影響產業發展。
本刊調查,禁團令消息一出,全台旅遊業代表近日奔走串聯拚自救,日前更傳出要在520前上街抗爭。
禁令衝擊大 奔走請願

「消息剛出來時,我光一個上午,最多要接數十通同業訴苦電話。」蕭博仁無奈地說,只能先安撫會員,告知公會將盡最大努力協調,請他們稍安勿躁等消息,「第一階段我們會等到3月底,若沒有正面回應,4月將再開會商討下一步。萬一政府仍然聽不到旅行業想法,不願意解禁赴陸團,醞釀520上街頭抗爭。」
根據了解,業者們開工第二天,就在台北召開會議擬定應對方針,並不斷透過民意代表陳情,向目前國會最大黨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請願,同時不放棄與主管機關交通部長王國材、觀光署長周永暉對話溝通。
「這是我們工作權,交通部說法是『陸客不來,我們過去,觀光逆差達8百億元。』所以禁赴陸團,那台灣每年去日本旅遊300多萬人次,日本只來台灣90幾萬人次,為什麼不禁日本?講實在的,政治不是我們業者能夠處理的,不要拿旅行業開刀。」蕭博仁說。

蕭博仁拿出數據說明,2015年兩岸開放雙向旅遊曾高達1千多萬人次,全台4千多家旅行社中,約8成有經營赴陸團,其中100多家專做大陸旅遊,苦撐度過疫情的業者都在積極轉型,「轉型是為了等待兩岸旅遊開放。」蕭博仁不滿直言,這讓至少3,200家旅行社期待落空的禁團令究竟是什麼?
開放急轉彎 業者反彈
4年多前,因新冠疫情來襲,政府於2020年1月底宣布旅行社暫停組團赴中國大陸旅遊。隨疫情結束、國境解封,終於在去年底,交通部宣布2024年3月起,開放組團赴陸旅遊,讓期待商機許久的旅遊業者振奮不已。

沒想到,一切卻在農曆年前豬羊變色。正當各大旅行社積極宣傳、接單時,交通部卻突然在農曆年前發布禁團令,即刻起暫停招攬赴陸團,而且6月1日後通通不得出團,理由是大陸迄今未就陸客團來台進行安排,日前又片面宣布改變M503等航路運行方式,考量情勢變更及國人旅運安全等因素作出的決定。
消息一出旅遊業界罵聲連連,創新旅行社董事長李奇嶽、中華民國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吳雁輝,和台北市觀光協會理事長陳怡璇等人,立刻找上國民黨立委開記者會,痛批執政黨選前騙票,選後不到一個月就跳票,並強烈質疑禁團令的法律依據。「疫情前,赴陸旅遊占旅行社出境業務的3成,現在把這些關掉了,等於旅遊市場復甦天花板直接打7折。」李奇嶽指出。

取消無緩衝 衍生糾紛
一位過去專做赴陸團生意的台灣運達旅行社陳姓總經理也說:「當初聽到要開放,大家都磨刀霍霍準備,因為疫情期間國外旅遊業績雪崩,就算轉型國旅度日,一部遊覽車40人也就賺1萬元,要養員工、房租等成本,根本沒法支付。」

一紙突如其來的禁團令,更讓業者們有苦難言,「真要禁團,政府也應該跟航空公司溝通,給3個月緩衝期,否則我們現在機票訂金能不能退?國籍航空公司還有得談,如果是陸籍航空公司更難處理,他們根本不會管這件事,我們取消機票,影響對方載客率,甚至可能要減班,牽一髮動全身,除了最大宗的機票,別忘了還有飯店啊!」陳姓總經理連珠炮地向本刊吐苦水。
「所有取消費用要跟客人收嗎?客人也不一定理解,或願意改日期、換其他行程,旅行社現在卡在這裡,上不上、下不下,也只能自己吞,因此產生的旅遊糾紛,誰要負責?」陳姓總經理透露,現在變數實在太大,只能先處理消費者退訂。

地下團盛行 安全疑慮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官方祭出禁團令,只是讓赴陸旅遊團地下化,反而可能引發更多糾紛。「台灣禁止赴陸旅遊長達4年,但對岸卻並未禁止台灣人赴陸旅遊,近年衍生出各種『地下旅遊團』,形式千百種。」李奇嶽舉例,原先一個團費3萬元的行程,就改成只處理機票、住宿,只收2萬3千元的自由行,再安排介紹當地旅行社給消費者,「至於當地參團事宜,就跟台灣旅行社無關,萬一出了事只能視為海外旅遊糾紛,台灣官方管不到。」

此外,也有民眾自行組團到大陸,找當地地接社接洽,有些則是另請台灣旅行社派職業領隊一同前往,帶領遊客在當地旅行,「兩者差異就在於,若是出團赴陸旅遊,不幸發生意外事故,旅行社有旅行契約責任保險等保障,若是自行組團就沒有,人身安全得自行負責。」業者更點出關鍵,「赴陸旅遊需求一直都在,禁令一下,是否會逼出更多地下團,引發糾紛得不償失?」
對公會打算上街頭抗議,一位不具名的旅行社董事長向本刊表示:「坦白說,這件事在520前都不會有答案,至於要不要上街頭抗議,2016年就有經驗,但這是下下策,沒人想走到這一步。」

兩岸旅遊開放面臨僵局,身為學者的靜宜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黃正聰表示,拉高層次從觀光看國安,政府決策確實有其脈絡,不過觀光業作為受災戶,為自己爭權益無可厚非,政府應進一步考量,禁團令對產業界的衝擊,並給予適當補助,或許才能找出一條雙方皆可接受的路。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