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今年年底一定會上路,台灣會進入碳有價的時代。」接受《鏡週刊》專訪當天,環境部長彭啓明語氣堅定地說出這句話,並針對外界所關心的每噸碳費價格問題進一步表示,初期碳費徵收價錢可能比較低,等大家習慣後再慢慢往上調整。
【封面故事】碳有價時代來臨 專訪環境部長彭啓明:台灣碳費年底上路

地球每年平均溫度不斷升高,減少碳排已成迫切課題,為解決全球氣候暖化問題,歐盟率先制定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未來進入歐盟產品都要購買憑證,申報、確認碳排,預計2026年正式上路。為跟上零碳排潮流,立法院去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提供徵收碳費的法源依據,總統賴清德更從民間找來氣候專家彭啓明擔任環境部長,日前彭啓明接受本刊專訪,強調「碳有價時代來臨,企業要及早因應,今年底碳費絕對會在台上路。」

不做不行 雙軌併行
「淨零是世界一個新的經濟體制,這是以前完全沒有的經驗,而台灣從來不是一個氣候變遷的先行者。」彭啓明直言並進一步分析,台灣是一個靠貿易為主導向的國家,只有緊跟國際脈動,才有可能在某些領域走在前頭,藉此維持競爭力並存活。

然而,不少企業都認為,現今電價上漲,若又徵收碳費,恐會衝擊產業競爭力,進而引發綠色通膨;而且倘若企業虧錢,為何還要繳碳費?對此,彭啓明解釋,「這種觀念並不正確,徵收碳費是為了讓企業願意去做好碳定價,以此成為綠色轉型的基礎,因為台灣企業只要把東西賣到國外,就須面臨各國徵收碳費(稅)問題,不如先在國內做好暖身,讓台灣成為因應碳定價的前哨站。」
「各國政府普遍共識是,因應氣候變遷(減碳)很重要的一個工具就是『碳定價』,這也是賴清德總統上任後特別強調的一點,而『碳費』正是碳定價最重要的第一步,未來台灣將走向總量管制的碳交易制度,甚至雙軌併行。」彭啓明進一步解釋碳費徵收的急迫性。

據世界銀行《2024碳定價現況和趨勢》報告指出,全球有75個國家正在實施碳稅和排放交易計畫,2023年碳定價收入首次超過1千億美元(約新台幣3.2兆元),相當驚人。「國際都在做碳定價,台灣不做不行,沒有一個排碳高的企業,可以說氣候變遷不關我的事,因為從歐盟到美國、日本,未來都可能會有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管制。」彭啓明憂心地說。
首波徵收 約500家
事實上,根據環境部的研究顯示,碳費的徵收對物價的影響非常小。彭啓明表示,所謂碳定價就是企業排碳要有價,不管是碳費、碳權、碳交易都是碳定價的一種。在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上,碳定價已成基礎核心,就算各國體系與定價標準不一,但未來勢必統合,全球會變單一的碳市場。
「台灣有約兩成企業內部已有很好的碳定價機制,有些甚至每噸繳上2、300美元碳費;若有此基礎,很容易找出該公司的排碳熱點所在,不僅進行改善動作,甚至從碳定價中賺錢。」針對部分企業因碳費引發碳焦慮問題,彭啓明四兩撥千金試圖化解外界的疑慮。
本刊調查,像是台達電,就將內部碳定價約每噸300美元,收取的碳費基金用於節能、投資低碳能源或購買再生能源等用途;友達則早自2003年起開始盤查全球營運製造廠區溫室氣體排放量,更開發溫室氣體管理系統及建置自有再生能源發電,不但有效節電,並因此衍生智慧能源管理公司,靠「碳」創造收益。

據環境部初步規劃,碳費制度將依國家減量目標,分階段逐步推動,初期會針對年排放溫室氣體達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以上之電力業及製造業開始徵收,約有500多家企業會是首波徵收碳費的業者。彭啓明強調,碳費是經濟誘因工具,環境部會以專款專用於辦理溫室氣體減量相關工作、與低碳/負排放技術及產業,以促進溫室氣體減量及低碳經濟發展。
彭啓明進一步補充,《氣候變遷因應法》明訂13類碳費基金用途,如減碳科技研發、氣候變遷災害的調適因應,或幫企業提供新減碳形式或助其國際接軌合作,最終目的是幫大家減碳。

台版機制 已在研議
除了石化、鋼鐵、水泥與半導體等排碳大戶外,台灣眾多的中小企業又該如何因應,彭啓明認為,「中小企業目前不必過於擔心,但要像一個雷達,偵測自己處於什麼位置。」
彭啓明舉例,一個中小型的螺帽公司本身排碳量或許不高,但需提早做準備,主動瞭解公司及上游供應鏈的排碳係數。反觀,若是專注內需市場,像是餐廳就不用擔心,除非未來排碳量大,才會逐步列入管制範圍。「對中小企業,碳定價就像是慢性病,而對大企業來說,就是一項急症,問題已殺到面前,必須立即處理。」彭啓明生動地譬喻。
有企業擔心碳費造成營運壓力,但台泥等企業則憂心台灣若不仿效歐盟實施台版CBAM,碳費上路後,將促使更多高碳洩漏風險企業從製造商變成進口加工業。對此,彭啓明回應,環境部正研議中,但考慮台版CBAM制定後,可能形成另種貿易障礙,須送往世界貿易組織(WTO)進行預告、預審的工作,遠比外界想像得複雜。

彭啓明強調,環境部會協助內需與基礎建設產業維持競爭力,不見得要用CBAM形式。對進口產品,或許能先以強制申報碳足跡方式因應,譬如要求在多少排碳係數範圍內需購買憑證,來保障台灣企業的競爭力。
廣推綠能 不限核電
另外,最近由和碩董座童子賢帶動,引發社會熱烈討論的能源政策、配比,也與淨零排放息息相關。雖然能源政策非環境部管轄,但事涉零碳排,彭啓明也提出看法,「淨零路徑能否達成與電力排碳係數攸關,發電排碳係數如能降低,對企業造成的減碳壓力也會變小,目前最有效方法仍是再生能源。」

彭啓明補充說,能源的主管機關為經濟部能源署,但在推動綠色再生能源上,如何在太陽能、風力發電建置的同時,還能維持生態環境的平衡,就成為環境部負責範疇,像提出保護山坡地、濕地或重要的國有地不要被破壞的標準,拿捏環境保護和能源建置的尺度。
此外,環境部也放寬部分要求,像是實驗性質的地熱發電免環評,鼓勵企業參與;適度開放部分小水力建置,增加再生能源的發展空間。但針對濕地或是重要的特種林地,或整個林區開發會有一定限制,這也是環境部對台灣環境保護的堅持。
對於核三廠一號機除役,國內基載電力是否足夠,成為各界關注焦點。「首先、核廢料必須妥善處理;再者,核能必須取得台灣社會共識。」彭啓明表明對核電的看法,「未來的能源有多種可能性,不管是核能、氫能、地熱,或是用新型的碳捕捉與封存(CCS)技術搭配天然氣發電,都是選項,不應排除任何可能。」

但彭啓明也強調,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最重要結論就是再生能源要比2022年再多2倍以上。核能並非唯一解方,成本高低與民眾可接受性都須納入考量,「不要糾葛於某種能源,而是要從眾多能源中,選擇對台灣戰略上有意義的技術。」
銜接國際 齊聚共識
話鋒一轉,彭啓明笑說:「氣候變遷像是頭大象,就像瞎子摸象一樣,近距離摸到尾巴就覺得是這樣,若不把眼光拉遠,難以讓各界瞭解實際狀況,也難以共同解決氣候變遷的種種問題。」

面對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彭啓明坦言,台灣尚處小學生階段,未必能在2050年實現,全世界也都可能如此。因此在他任內,很難保證能降低多少碳排比例,他最重要的目標是讓台灣因應氣候變遷的動能,與國際銜接更緊密,讓大家共識更靠齊,除碳費外,推出更多有利淨零排放的政策。
6月時,賴清德總統在上任滿月記者會上,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公布由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擔任委員會副召集人,並宣示「面對全球性的氣候變遷,我們要用更快的速度、更強的力量,以及最積極的態度來處理。」彰顯台灣邁向零碳排,替全球氣候暖化危機做出貢獻的決心。

彭啓明表示,「我們(環境部)很早就被告知要準備籌辦這件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而且總統還指定我擔任委員會的執行祕書。事實上,依照各國的經驗,政府主導的層級越高,推動成功率就越高。」
不難想像,曾以民間團體身分參加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多達11次的彭啓明,憑藉其國際視野與能力,勢必成為賴總統最倚重的閣員之一。對此,彭啓明自嘲自己的角色就像是政府永續長,「企業的錢大都在業務部門手上,永續部門本身是沒錢的單位,所以必須一個一個拜託其他部門,合作氣候變遷相關事宜。同樣地,政府許多淨零排放工作,預算都是下放到各個部會,非環境部本身。」

運用AI 實現淨零
為了帶動跨部會合作,彭啓明透露,就任後40多天,他已與衛福部、數位部、金管會、國發會進行過多次實質的討論,並達成許多共識,後續將更積極協調,凝聚共識。

訪談尾聲,彭啓明若有所思地說,台灣是全球AI伺服器的製造重鎮,若能利用AI提出更節能方案,並設立標準,就能幫助全世界進一步實現淨零排放。倘若如此,台灣在因應氣候變遷的各國中,將不再僅是追隨者而已。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