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在AI急速普及的背景下,芝浦的溫度感測器,將發揮重要作用,不僅是產品本身,也將以歐美為中心,擴大芝浦的銷售通路,並擴增產能。」上月(10)月21日,國巨在日本東京召開記者會,宣布成功收購日本芝浦電子87%的股權,大幅超越原先預期50.01%的收購目標,董事長陳泰銘豪氣地說,後續國巨將依照日本的法規,持續取得百分之百的股權,並計畫在明年第一季完成。「對於芝浦,將實施三個擴充:第一個,是芝浦高階技術產品的擴充;第二個,是銷售規模;第三個,是產能。」
封面故事/斥資260億台日跨界收購 陳泰銘力擴國巨新版圖

台灣被動元件龍頭國巨再度成為台股焦點,除8月宣布股票分割一拆四,讓成交量激增,近期更因先後收購日本芝浦電子(簡稱芝浦)與台灣茂達電子(簡稱茂達),股價飆漲逾1倍,市值也創下歷史新高。本刊調查,全因併購天王國巨董事長陳泰銘,再度透過併購擴張版圖,讓國巨成為橫跨主、被動元件,具一條龍解決方案的零組件巨頭。「能突破日本官方國安投資審查,吃下芝浦電子,不得不佩服,陳泰銘執行力真的很強。」一位電子業負責人對本刊說。


就在陳泰銘成功收購芝浦的消息公布後,國巨的股價連續大漲,截至11月3日為止,國巨市值已經達到5,265億元,在台灣上市櫃公司當中排名第16位,超過緯創、華碩等電子五哥,以及台塑石化、統一等老牌知名企業。
併茂達芝浦 一條龍服務

從2025年8月25日,國巨股票分割一拆四,面額從10元變更為2.5元計算,短短2個月的時間,國巨股價已從132.5元飆漲超過一倍,市值增加了2,800多億元。「國巨股票分割後更輕盈,如果以這次先後收購芝浦與茂達,總計要投資新台幣300億元來看,幫國巨股東賺到的利潤驚人。」投資圈人士笑說。
本刊調查,除了成功併購日本芝浦之外,在台灣科技業有併購天王之稱的陳泰銘,同時間也對台灣IC設計廠茂達電子出手,雖然過程中多有阻礙,但陳泰銘仍化解危機,也讓國巨的產業實力又提高了一個層次。「被動元件只是科技零組件的一部分,透過併購讓國巨一路從被動元件,布局到主動元件,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循環),就能提供客戶一條龍的服務,才不容易被客戶殺價,維持公司穩定的獲利。」陳泰銘對友人說。
國巨成功拿下芝浦,讓全球科技業側目。「Pierre(陳泰銘)真的很厲害!」一位大型電子業負責人佩服地對本刊說,「芝浦是日本知名AI感測器廠,也是全球熱敏電阻領導廠商,陳泰銘對芝浦發動公開收購期間,日本官方還將芝浦列為國安核心企業名單,芝浦甚至找上競爭同業美蓓亞三美(Minebea Mitsumi)合作捍衛控制權,結果陳泰銘在美蓓亞三美三度追價、日本政府長時間的投資審查下,排除萬難拿下芝浦。」
收購遇阻力 均成功化解

併購過程中,日本美蓓亞三美被芝浦找來,扮演白騎士一起對抗陳泰銘的收購,原本日本媒體都認為,美蓓亞三美較有優勢。「畢竟,日本經產省在審查時,把芝浦感測器技術可能外流的問題,進行長達7個月的審查。加上芝浦是日本賺錢績優生,並非像夏普和日產汽車經營已陷困境,日方理應不會輕易放手,沒想到國巨竟能通過日本官方核可,確實令人意外。」資深投資圈人士意外地說。
其實,為成功收購芝浦,陳泰銘共提高了4次價格、延長8次收購時間,以10月的公告來看,等於國巨耗時8個月、多拿出新台幣100億元銀彈,比起原先收購預算足足多出了65.8%,展現陳泰銘志在必得的決心和滿滿的誠意,最後才瓦解芝浦的抵抗,並取得日本政府的認可。
不只芝浦收購遇到重重難關,今年9月,國巨宣布將砸下49億元、對電源管理IC廠茂達發動公開收購時,茂達一度在公開資訊觀測站引用專家意見表示,「茂達的合理股價高於國巨開價。」讓外界聯想是否也將引白騎士救援,來力抗陳泰銘收購。但據本刊調查發現,國巨在茂達公告合理股價超過收購價後,陳泰銘立刻出手與茂達進行協商,並在很短的時間內,雙方就達成共識,將朝非敵意收購之路邁進。

「二大收購案都遇到阻力,卻都成功克服。不僅代表陳泰銘的執行力很強,背後也有很強大的團隊,應變能力很靈活、國際視野豐富,財務實力也很雄厚,這些特質都與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很像。過去五年電子業蓬勃成長,國巨又一直併購,影響力和事業版圖擴張的速度更可觀。」一位上市電子公司董事長對本刊說。
以轉型力抗 紅色供應鏈

究竟陳泰銘為何要在此時大舉併購呢?「國巨已不是以前的國巨。」陳泰銘今年在自家的AI論壇上坦言,「國巨真正的轉型,其實是從2018年開始,當時我們了解到,在亞洲或大中華地區一直經營所謂普通型、標準型的生意,其實很容易被取代,我們也了解到紅色供應鏈的覺醒。」
2019年,國巨就以16.4億美元(約新台幣500億元)的大手筆現金收購美商基美,成為全球前三大被動元件廠,僅次於日本的村田製作所和TDK,產品線因此可以從積層陶瓷電容(MLCC)、晶片電阻,延伸到鉭質電容、薄膜電容,客戶和應用端則從過去的通用型元件,變成涵蓋歐美車用、工控、軍用和航太的完整供應商。

在很多業者擔心紅色供應鏈威脅時,國巨的大中華市場營收,已從過去的7成,下降到2023年的24%,北美比重則提高到23%,國巨因此拉開了與國內競爭對手華新科的差距,年度獲利也從數十億元,成長為2、300億元,成功擺脫傳統通用型被動元件價格比牙籤還便宜的窘境。
對目前吹起的AI浪潮,陳泰銘也有備而來。「AI是不可逆的長期趨勢,也是一個很獨特的市場,專注絕對的性能與耐用性,不像筆電或個人電腦一天只開機幾小時,而是每天24小時在嚴苛環境下高效運作,這是國巨在車用和工控長期耕耘下,所能運用的優勢,也是只注重低廉價格與其他供應商無法進入的市場。」陳泰銘說。
迎AI浪潮 併購鞏實力

難怪,在AI伺服器熱潮推升高階電子元件需求時,國巨再度成為焦點,10月下旬,國巨旗下的基美向客戶宣布鉭質電容價格調漲,新價格從11月1日開始生效,漲價幅度上看三成,主要理由包括AI應用擴張、人工與原料成本上升及設備折舊壓力增加等。「其實,基美今年已二度漲價,前一次漲價是6月1日,顯示漲價並非短期行為,而是有AI與車用電子長期需求支撐的結構性現象。」投資分析師對本刊說。
此外,國巨先前已入股電源管理IC廠富鼎和力智,未來加入茂達後,可望整合三家電源管理IC廠的資源和實力,應對AI浪潮下在電源端掀起的主動元件、被動元件新設計。「加上芝浦擁有高精度溫度感測器技術,可補強國巨在感測元件領域不足,透過收購,陳泰銘不但鞏固亞太市場地位,更可成功打入日本高階零組件供應鏈,為爭取日系車廠訂單奠定基礎。」投資圈人士分析。

回首來時路,陳泰銘透過併購擴張,也非一帆風順。像2007年,陳泰銘就曾透過公開收購取得大毅科技超過45%股權,並一度取得一席董事,理應可達成收購。沒想到,大毅對陳泰銘的敵意收購大反彈,還全力抵抗,雙方經過二度纏鬥,最後無法取得大毅經營權下,國巨逐漸出脫持股、宣告失敗。
小巷內發跡 自豪團隊強
幸運的是,吸取購併大毅的失敗經驗後,陳泰銘調整步伐,自此在海內外併購案攻無不克,從美國、台灣到日本成功出擊,先後以500億元併購美國被動元件大廠基美(KEMET)、又以214億元收購法國施耐德電機旗下的高階感測器事業部。難怪,在今年股東會上陳泰銘自豪地說:「國巨的團隊是創業迄今最好的團隊。」

成立於1977年7月的國巨,最早是發跡於新北永和巷子裡面、連員工都徵不到的小型公司,經過20多年的發展,到了2000年時,國巨已發展成為資本額137億元的上市公司,就在這一年,國巨豪擲180億元收購飛利浦被動元件廠。
但是,由於併購飛利浦被動元件廠後適逢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國巨的經營陷入困境,原本退居幕後的陳泰銘在2004年重返崗位,接回董事長和執行長職務,帶領國巨走出低潮。

「很多人當時認為飛利浦被動元件廠的併購案失敗,其實他們錯了。」知情人士透露,「國巨購併飛利浦之後的確由盈轉虧,並且還連續虧損了很多年,但是,國巨當時買到很多台灣公司做不進去的客戶,然後才能再接著併其他公司,取得不同的產品,供給這些客戶。」
在陳泰銘的帶領下,國巨果然從2004年大虧百億元,轉變為獲利穩定成長的企業,到了2018年遇上被動元件大缺貨的時機,國巨掌握了產品漲價的機會一年狠賺338億元,陳泰銘也藉此累積了大幅擴張轉型的資本。
這幾年來,陳泰銘不斷透過併購補足高附加價值產品策略相當成功,國巨也從被動元件廠華麗轉身,如今又順利完成芝浦的公開收購,未來在AI和電動車的帶動下,國巨的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可望更上一層樓。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