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受訪時,臉頰不時微微顫抖。雖說舉止仍然優雅,端坐如儀,但更接近拘謹;她很認真聽我們預先讓她看過的題目,但回答還是會猶豫,很仔細地揀選字詞,輕聲輕語地講出來,彷彿擔心又引發波瀾,像一隻受傷的小動物。
【一鏡到底】禁忌之戀 瓊瑤專訪之一

瓊瑤,華人世界最知名的作家之一,卻鮮少接受專訪,因為在創作之外,所有事都有結縭36年的平鑫濤代為打理,直到他倒下。
平鑫濤前年失智、去年中風,瓊瑤為了完成對他選擇善終的承諾,頻頻對外寫長文發聲,從「那根該死的鼻胃管」起,安逸的日子結束了,創作也不再只為了鴛鴦蝴蝶。最近,她以「生命中最後一課」為題寫下新書,獻給「犧牲自己『善終權』,催生了這本書的強人」平鑫濤。
羅曼史王國的強人以遺忘她的方式離她遠去,曾經爭議的、轟烈的愛情,那些讓她欣喜的、低迴的往事,他都忘了,只剩她一個人還記得。
現年已79歲,走過戰亂,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的羅曼史天后、戲劇女王,照理說,應該不再有能令她緊張、慌亂甚至脆弱的事才對吧?
悲慘童年 性格壓抑
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不習慣。原來她從不接受專訪。為什麼?因為任何需要發聲的時刻,前方總有個強人為她擋著。和《皇冠》雜誌創辦人,外界認為的出版巨人平鑫濤相愛50多年,她像一個公主被騎士保護著,把自己活得像溫室花朵,專心創作。看她的臉書發文,有時甚至覺得她還活在愛情王國裡,還以為「愛」能克服一切,以為動員大量驚嘆號,疾呼的聲音就能獲得正面回饋。

就像研究女性小說的學者樊洛平對她作品的評論,是「以女性的夢幻與理想編織成人世界裡的愛情童話,沒有讓筆下人物面對廣闊的社會生活而行動,而是讓他們主要生活在愛情的世界裡。」讀起來也像在描繪瓊瑤。她被強人以愛灌溉,以沃土栽培,長成一種「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之印象。
但是有一天,給她愛的強人倒下了。瓊瑤走出來面對世界,寫了一本書談丈夫倒下的過程。她紅著眼眶說:「這對我來說是撕裂。等於我有傷口,還把傷口一個個剝開。」
傷口比想像中多,平鑫濤以愛療癒她之前的事,都寫在半生自傳的《我的故事》了。她簡單總結:「童年我多慘啊,經過國共戰爭,跟著父母流浪到台灣,一貧如洗,這樣的成長過程造成我壓抑的個性,也不懂得表現愛。我那時好希望爸媽愛我,我希望在他們面前很光彩,但我永遠是最弱的一個,所以他們不喜歡我。」
為禁忌戀 吞藥自殺
生命最初的傷來自父母。母親袁行恕來自名門,家族裡有銀行家、作家、外交官暨稅務官,伯公袁勵準甚至是宣統皇帝的老師。母親在北京就讀「兩吉女中」時,瓊瑤的父親陳致平在同校教書,師生戀修成正果,遂以相識地「兩吉女中」為大女兒命名陳喆,也就是後來的瓊瑤。
因為戰亂,瓊瑤11歲那年,一家六口逃到台灣。以為終於能安定,然而少女瓊瑤卻以「最苦澀的一段歲月」形容。當父母分別進師範大學和建國中學教書,2個國文老師的女兒卻偏不擅讀書,高一時還因數學考20分被家長責備,她寫長信向母親道歉後,吞下一整瓶安眠藥,在醫院整整昏迷了一週,重生後,還是被叮嚀要考大學。
苦澀同時來自她愛上大自己25歲的高中國文老師。她曾因父母阻止、無法相見,再度服藥自盡,戀情曝光後,母親一狀告上警察局和教育部。
這段禁忌之戀後來被她寫成小說《窗外》。作家郭強生曾如此寫道:「瓊瑤處女作《窗外》的男主角康南是我大舅。那時還叫陳喆的高二女生,只能偷偷來附中宿舍找因師生戀被解僱的大舅。總是帶著稿子來,《窗外》已經開始動筆了,她寫一段,大舅幫她改一段…陳喆最後成了瓊瑤,大舅則酗酒潦倒過世。」
瓊瑤小檔案
- 本名:陳喆
- 出生:1937年4月20日
- 學歷:中山女高
- 重要作品:《窗外》《庭院深深》《環珠格格》《雪花飄落之前》
- 獎項:同名作品改編電影《庭院深深》《女朋友》分別獲得第9屆和第12屆金馬獎優良劇情片獎。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