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當愛人倒下 瓊瑤專訪之三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平鑫濤經常寫情書給瓊瑤,總以「親愛的老婆」稱呼她,這親暱的稱謂在他失智後,也被遺忘了。(天下文化提供)
平鑫濤經常寫情書給瓊瑤,總以「親愛的老婆」稱呼她,這親暱的稱謂在他失智後,也被遺忘了。(天下文化提供)
她的前衛,也表現在她積極為「善終權」發聲的動作。前年,平鑫濤被診斷罹患了失智症,去年中風—她寫前半生,句點畫在和平鑫濤結婚後;寫後半生,起因是平鑫濤倒下了。
事情始於今年的3月12日,瓊瑤在臉書貼出震驚華人世界的「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一封公開信」,彷彿遺書般仔細交代後事的一封信,其實經過了一年思考,因為夢到先生要她寫一篇東西,好像冥冥中交派了任務,她要以自己為示範,告訴大家,死亡並不可怕。
瓊瑤在位於台北東區的住家「可園」內留影。可園裡除了有花園,還有視聽室,是她和平鑫濤共同打造的家。 (天下文化提供)
一封信,最後發展成一本書,她鉅細靡遺地寫,像是《我的故事》續篇,但寫的多半是「他的故事」。她寫他珍視生命、熱愛電影,是一個活得多麼精彩的人,以旺盛的燃燒,對比失智後的無助。她眼睜睜看他的記憶從身體退場,最難受的,就是這「被遺忘」的過程,全家人一起努力想從流沙中緊抓住他,卻一路敗陣,她最後如此形容他:「這個躺在床上的,只是一副軀殼而已!還是一副痛苦的軀殼!」
要開始面對承諾過他的斷捨離難題了。2014年時,2人曾討論過病後生活,她甚至希望能在老病時到國外「安樂死」。他仔細交代哪天若自己「昏迷不醒」,不能做的醫療行為,包括不要送加護病房,不要用任何管子和醫療器具來維持生命,包括氣切、電擊、插管、鼻胃管、導尿管…等。瓊瑤看了,對「昏迷不醒」說法有疑慮,認為「昏迷」或許還有救,不如改成「病危」,他答應了。

發文談病 家族衝突

就是這「昏迷不醒」和「病危」的差距,成為她和平家人無法達成共識的主因。鼻胃管最後還是插了,她不忍他受苦,也氣自己妥協,頻頻在臉書發文公開細節,從3月12日公開信算起,到5月2日平家孩子發表公開信前,不到2個月時間,在臉書發表了14篇長文,用5萬餘字的篇幅寫先生從生病到入院,同時穿插關於失智與善終權探討的報導和文章,希望能喚醒台灣社會對此議題的重視。
新書座談會上,瓊瑤的兒子陳中維、媳婦何琇瓊和孫女陳可嘉都出席為她打氣。
平家的孩子認為她的一連串發文,是「將父親的生命送上公審的祭台」,且指她認為「父親得了失智症,不再記得您,無法對您說愛,就是『沒有靈魂的肉體』,就不值得活下去。」過程中,家族間的各種隔空喊話成為民眾談資。
當晚她即在臉書發表回應捍衛自己:「我現在萬念俱灰,也不再相信人間有情。」以自我指責築防火牆:「我不該認識你爸爸,不該寫出讓你們不愉快的文字,很多很多不該!請你們3位高抬貴手,饒了我吧!」受了傷的人走出城堡,卻仍彷彿筆下小說人物,相信能以愛之名解鎖難關,展現出強大生命力—為了對他的承諾,孤軍對戰萬馬也無畏懼,甚至在3天後於臉書發動民調為後援。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