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相人間】走向山林走向你 張博崴山難國賠案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杜麗芳(右)、張俊卿(中)帶我們去爬北投貴子坑,這是他們帶張博崴從小出遊的地方。左為張博崴的姊姊張舒涵。
杜麗芳(右)、張俊卿(中)帶我們去爬北投貴子坑,這是他們帶張博崴從小出遊的地方。左為張博崴的姊姊張舒涵。
2011年,22歲的張博崴因山難葬身白姑大山溪谷底部。
張博崴走後,父母張俊卿、杜麗芳遍查國外山難搜救的方法、個案,寫了上百萬字資料給消防署、林務局等單位,認為山難搜救不力,提起國賠訴訟,網路上罵聲不斷:「浪費社會資源!」但他們拿出數據:「全台灣78%是山,登山人口500萬,山難事故率比車禍更低,山難搜救系統失靈才是主因。」本案一審判賠267萬元,二審則將於本月宣判。
喪子之痛改變了他們的餘生,杜麗芳收掉事業,2013年開始投入面山面海教育,希望扭轉台灣人對登山的負面印象,也像在彌補來不及挽救兒子的傷痛。
杜麗芳珍而重之地拿出一只木盒,裡面是兒子張博崴的遺物:壓遺書的扁石、路上撿拾的松果、皺巴巴的2張鈔票、手寫的登山物品清單、小手電筒……,透明塑膠文件袋裡是張博崴當初寫的遺書,父母曾經拿去化驗,想拼湊字跡,但已難以復原。杜麗芳給我們看照片,睡袋中露出一隻手,她哭了起來:「這麼飽滿柔軟,我一直看一直摸(照片),他才頂多死亡一週。」
從山上帶回的張博崴遺物都由家人收妥在木盒中。圖為張手寫的攜帶物品清單。
我們造訪張家天母老公寓,張博崴房間內原本的遺物都已裝箱挪到桃園外公家,取而代之的是登山帳篷、山域繩索、高山症用的攜帶型加壓艙……。這全是博崴媽媽杜麗芳與爸爸張俊卿近年推動「面山面海教育」(鼓勵走入自然環境,學習野外求生與倫理的教育)累積的成果,書架上也滿是登山研究資料、山難個案,中英文都有。好像失去兒子的悲傷,重新被教育工作填補。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