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麼辦?我身上長了腫瘤,快幫我看看以前買的保單有沒有理賠?」陳先生剛做完一年一次的公司員工體檢,發現異狀後急忙聯絡保險業務員,就怕治療養病恐花大錢。現代人重視健康,定期接受健檢的大有人在,但很多人都跟陳先生一樣,身體出現狀況才想到要找保單問理賠。
保險是預防人有萬一,與人相關的改變都可能牽動風險變化,例如個人收支、職業類別、結婚生子等,都關乎保障內容,甚至連通訊地址變更、信用卡換發等小細節,都一定要告知業務員,以免傷害續保權益。
人生最怕病老殘窮,買對保險、買滿保障都能降低上述衝擊,專家認為,善用定期型、不還本的險種,可以用小錢彈性打造高保障,把錢花在刀口上。
不少民眾將投資型保單納入規劃,想藉由商品特色,用低預算長期累積出高保障。專家強調,這類保戶一定要定期檢討自己投保的架構(有無壽險保額產生危險保費)及購買目的,否則很容易陷入要不要解約的窘境,例如所繳保費30萬元,保單帳戶價值卻只值20萬元。
有壽險保額的投資型保單須扣除危險保費,但保戶經常忽略自己需要保障,誤以為所繳保費應等同或大於帳戶價值,專家表示,若二者落差大可循以下步驟檢視: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