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錢少事多離家遠,他也知道,這樣的事不是每年都找得到人接手,其傳承就像「抓交替。因為吃力又不討好,誰要做?」
【東莒大浦重生記3】今年已有65人來大浦換生活 放空充電或釣魚
2012年,又開啟了「換生活」計畫,年復一年,「我們整理了一些空間,讓各式各樣的人在這裡活動。」這些人來自不同領域,有鋼琴師、瑜伽老師,也有大學生,今年的換生活主持人陳泳翰說:「我們鼓勵來換生活的人多和當地居民接觸,也協助他們進入小學辦音樂會,在活動中心辦瑜伽課。」同樣來自台北、39歲的他,平日靠接案寫稿維生,不支薪承辦「換生活」,為的就是承接由廖億美開啟的計畫,他說今年至今已接待了65名申請者。
吃力不討好的原因,來自於東莒人對所謂生活和工作的想像,很侷限。曾經有居民當著廖億美的面,數落她淨是做些「對地方沒幫助的事」,看她一個台北來的女生,找來一群「無所事事」的藝術家和大學生,整天都不知道在幹嘛。現在於大坪村經營民宿的前鄉長柯玉官就很直接跟我們說:「這些政府補助都用錯地方了,直接蓋民宿,拚觀光不是很好嗎?」
確實,大浦聚落活化的計畫,曾在2017年中斷,廖億美坦白地說:「就是沒人要接了。」那是這計畫所面臨最難通過的瓶頸:不想繼續重複,又沒有當地年輕人接手,「因為這裡的人認為,公務員,老師,或者是從事民宿業,做生意,才叫工作。年輕人想做其他嘗試,不可能被理解。」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