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百年木屐史(中)】從貴族到庶民再到健康用品 一雙木屐見證時代演變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台灣的木屐產業在1950~1970年代最為鼎盛,生意好時一間店單日可賣兩三千雙。
台灣的木屐產業在1950~1970年代最為鼎盛,生意好時一間店單日可賣兩三千雙。
台灣木屐的發展高峰,大約在1950至1970年代,日治時代的木屐是昂貴的日常用品,國民政府來台時,雖然一度在去皇民化運動時,將木屐視為日本的產物,但在那之後,木屐卻走向產業發展最好的時期,郭宗興還記得,當時工廠有40幾個師傅,加上鞋款樣式較簡單,1天都是2、3,000雙,以麻袋為基本單位在出貨。
台南老木屐行生產出各種款式的木屐。
好景不常,1980年代開始,台灣的泡棉與塑膠大量生產,因為泡棉和塑又輕又軟,人在走路的律動中,比較習慣塑膠拖鞋與腳的正向作用力,重量較沉的木屐,剛好是反作用力,因為相對不好穿,而且生產量遠比不上塑膠拖鞋等種種因素,木屐產業迅速沒落,從50幾家只剩現在僅存的5家。
木屐店座落西門圓環上,是台南最熱鬧的路段之一。
除了夾角拖款式,店內也有包覆力較好的寬背木屐。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