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鎬洺觀察日本的機械發展趨勢,將全面由自動化電子控制機器主導,龍門型加工中心機因門柱呈「ㄇ字型」,又稱「門型」,最小台的龍門長度達4米、寬2米,早年即便在日本,也是一台售價約新台幣5、6百萬元的高級品。
【名模尪挺口罩國家隊3】父母早逝 他25歲成台灣工具機界最年輕總仔

1982年,缺研發人才的張鎬洺,找上工研院機械所一同開發數控化產品,公司也2次更名為高明精機。「當時很多人提計畫跟政府申請合作開發車床、磨床,但我爸不想和同業競爭,就去申請龍門型加工中心機,那是最冷門的產品。」
張仕育說:「我爸考慮的是怎麼賺到錢,不是去追量;以前龍門的利潤相當高,幾乎是做一台、賺一台。因為技術含量高,開發相對困難,在台灣根本沒人做,人家要仿效會比較困難。」
隔年,張鎬洺成為台灣第一家研製出龍門型加工中心機的業者,創下破億營收,還是台灣第一個打入中國市場的業者,事業熱火朝天之際,1999年他卻因大腸癌病逝。提起父親,張仕育的語氣有些落寞:「那年我剛退伍,可能他想休息了,或是他覺得交給兒子沒問題。」

第一線打拚 摘億元訂單
張仕育接班時只有25歲,是台灣工具機界最年輕的頭家。「人家看你就是個小朋友,所以我以前都故意把自己穿老。」所幸父親早已替他打下基礎,員工多數是幹了十幾年的老部屬,「大家向心力很強,沒有因為董事長過世,害怕公司會倒就跑掉。」

當時中國大陸是高明最重要的市場,張仕育跟著在高明擔任副總的堂叔到中國跑業務。「我給自己很大的要求,今天只要一出門,我不可能空手走,一定要拿回訂單。」要拿下訂單不只靠價格戰,還要提出配套的維修服務說服客戶。為快速反應市場需求,他在上海租了一間辦公室當辦事處,負責銷售跟售後服務。
但早年上海房地產價格低廉,怎麼沒想過置產?張仕育嘆了一口氣,「我爸過世沒多久,2001年我媽就發生嚴重車禍變成植物人,她在醫院躺了7年,加上日本經濟泡沫化,市場景氣非常不好,我們的做法很保守、不想太快擴張,也不敢黑白花錢…我認為那時候守住是最重要的。」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