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鄭金鴻在房地產與股票投資的比例為7比3,不管是在房市還是股市,他都能精準抓住價值低點,並嘗到財富翻倍的果實。「投資別想兩三天就可以賺錢,沒這種好康!」會這麼語重心長地提醒,是因為鄭金鴻最早曾因短線操作賠掉4,000萬元,也曾走過名下資產被查封的低潮。
【銅板股投資達人4】炒短慘賠4000萬 他體悟股票要用「養」的才會賺

63歲的鄭金鴻從嘉義北漂打拚,一腳踏進房地產事業,從小房仲一路白手起家成為虹廷集團的董事長。超過40年的投資生涯中,他看過每一波的起漲,曾經資產翻漲3.5倍,也曾經一夕間損失4,000多萬。
1980年剛退伍的鄭金鴻從嘉義北漂打拚,一邊就讀東吳大學夜間部,一邊當起房仲,「當時遇到第二次石油危機,大環境不好,房地產正處低點。」不認輸的鄭金鴻苦讀法條、累積稅務知識,專業服務贏得客戶信賴,業績也越做越好。
累積資本後,1986年起鄭金鴻陸續在台北精華地段買下5間房,「當時一坪6至8萬元,新生南路的公寓才250萬元。」鄭金鴻坦言,當房仲一段時間後,他發現許多物件太過老舊、賣相不佳,但只要經過一番修整再出租,就會是一門好生意,「我先是存了一些頭期款,再靠著貸款買房、出租,以租金支付貸款費用。」
隔年因外匯管制開放,熱錢湧入台灣,房地產也跟著大漲3倍半,鄭金鴻拿房產抵押貸款投入股市。原以為人生可就此輕鬆,萬萬沒想到證所稅事件加上波斯灣戰爭,竟讓台股從12,682點狂瀉至2,485點,鄭金鴻也因此慘賠4,000多萬,「那時都以短線投資為主,才會這麼慘。」
為謀生鄭金鴻又回到老本行,但這次他轉戰法拍屋,重新裝潢再出售,正當事業步上軌道時,又讓他遇上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這是我人生的低潮期,當時在台北市有30間房,房貸利率高達4%,我是能賣就賣,還被法院查封,最後跟銀行談妥條件,慢慢清償債務。」
2002年政府為活絡房地產投資,大幅調降土地增值稅率,鄭金鴻逮住機會買賣房屋,加上正逢國有土地開放標售,拍賣本來就是他的專長,「2002至2003年SARS期間我有多少錢就買多少土地。」鄭金鴻趁勢在低檔入手大批台北市土地,並在2004年成立虹廷建設規劃自家建案。
在低點入手、尋求安全標的是鄭金鴻翻身的關鍵,而養房養出心得的他,因此之後也用同一套方法養股,2012年當他重回股市,便堅信找出價值被低估的股票、並且長期持有,才是滾大財富的最佳方法。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