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杯王2】不懂申請專利遭模仿 飲料杯始祖陷削價苦戰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潘威志從小在工廠長大,他平時喜歡待在工廠內擦模具,對於機械操作並不陌生。
潘威志從小在工廠長大,他平時喜歡待在工廠內擦模具,對於機械操作並不陌生。
潘威志是家中獨子,他還有一個姊姊,父親負責生產,母親掌握財務大權,貨物堆則是小孩子的遊樂場。潘威志個性沉穩,他形容自己是一個沒有太多情緒波動的人,從小以廠為家、耳濡目染下,每到寒暑假,其他孩子忙著補習、玩樂,他就待在工廠內擦模具,大學考進機械系。
有一次,潘慶瑞帶著客戶在廠內視察,潘威志正好在產線上,「我爸走到機器前面問我未來想做什麼?當時還在念國小的我說以後想當衛生杯的老闆,這是從那時就種下的想法。」

削價陷苦戰 限塑再遇挫

飲料杯替公司賺進了大把鈔票,但早年潘慶瑞沒有申請專利的觀念,同業紛紛模仿。「那時候我爸爸的想法是,市場那麼大,沒關係,越多人做,代表這個市場越好。」
潘威志(左)大學順利考進機械系,父親潘慶瑞(右)前來參加大學畢業典禮。(潘威志提供)
潘威志說,「塑膠製品製造的原理,是塑膠粒經高溫成型冷卻後產出,最後杯子再經過轉印印上圖樣。」由於進入門檻不高,在缺乏專利保護下,「很多同業開始模仿,(杯子)價格越來越低。」
瑞旗面臨削價苦戰,2002年底又碰上政府推行限塑政策,「限塑之前,我們這個行業是鼓勵類項目,投資都可以抵減。限塑後一夕翻盤,只要是塑膠容器都不能用,我們那時營業98%都是內銷,業績一下子掉了7成。」
台灣推動限塑政策後,潘威志決定改用PLA(聚乳酸)作為飲料杯的生產原料。
潘家父子曾經和同業上街抗議,但環保政策沒有回頭的空間,銀行認為瑞旗沒前景,開始抽銀根,員工月薪要分2次給付,最慘時更放起無薪假。陳麗杏找上親友周轉,後來也賣房換現金,她回憶:「想到2百多個員工的家庭,再怎麼困難,我就覺得還是要撐過去,對員工負責。」
既然台灣限塑,潘威志想起美國同行曾使用PLA(聚乳酸)作為飲料杯的生產原料。PLA杯俗稱「玉米杯」,是一種用美國玉米或小麥等澱粉製成的生物可分解塑料,雖只能耐熱50度(PP杯可達百度),加上成型區間短,生產時不良率高達50%,但因無毒且可完全分解,他決定大膽一搏。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