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杯王3】限塑政策讓業績掉7成 他開發環保原料找活路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在限塑政策下,以內銷為主的瑞旗(瑞興工業前身)受到重大挫敗,潘威志決定使用可自然分解的PLA(聚乳酸),作為飲料杯的生產原料。
在限塑政策下,以內銷為主的瑞旗(瑞興工業前身)受到重大挫敗,潘威志決定使用可自然分解的PLA(聚乳酸),作為飲料杯的生產原料。
在限塑政策下,以內銷為主的瑞旗(瑞興工業前身)受到重大挫敗,業績一下子少了7成。潘威志試著找活路,決定使用PLA(聚乳酸)作為飲料杯的生產原料,那是一種使用美國玉米或小麥等澱粉製成的生物可分解塑料,但起初父親卻打了一張反對牌,「我爸聽了興趣缺缺,但我覺得這個產品做出來我們才有市場,後來我爸才同意。」
2004年,潘威志一面成立瑞興工業開發PLA包材生產技術,一面前往中國找市場。「那時候想設廠,可是我到了上海,台灣的營業狀況急遽往下掉,沒現金買原料,整個工廠靜悄悄。有時回去,看到我媽一個人坐在辦公室,很煩惱,怕過不了年關。我們幾乎處在倒閉邊緣,只好先設營業所賣貨。」
「我一直擔心如果明天的票撐不過,兒子還在大陸,總要跟兒子說一聲:『媽媽已經盡力了。』」這句話,陳麗杏在心裡演練過無數次,幸好始終沒成真。
潘威志說,在限塑政策上路後的那幾年,公司營業狀況急遽往下掉,沒現金買原料,整個工廠靜悄悄,幾乎處於倒閉邊緣。
2007年,潘慶瑞判定台灣市場沒有救了,決定把重心移往大陸,但他對公司財務不熟,屢次亂花錢投資,埋下夫妻決裂的導火線。陳麗杏說:「我這邊的財務很吃緊,(從大陸)回來的錢又不夠支付原料款,慢慢地就鬧得不可開交。」
潘威志是父母間溝通的橋梁,但潘慶瑞剛到上海沒多久,尚未啟動事業就因積勞成疾心肌梗塞,多虧潘威志在上海認識當時還是女友的妻子,替他奔走,找到心臟科權威醫師緊急動手術,把父親救了回來。
潘威志說,限塑政策上路後,父母因投資方向分歧漸漸出現決裂,夾在父母中間,他左右為難、兩面都不討好。
潘慶瑞大難不死,在一票酒肉朋友的慫恿下,先是狀告陳麗杏侵占股權,奪去他董事長一職,接著又率外人占廠。「股權轉移是在他心肌梗塞前一個月,由他同意進行的。」潘威志解釋,「我爸的個性容易被煽動、又愛面子,他把時間差顛倒,認定我們在他昏迷時轉移。」
2013年8月12日清晨5點半,潘威志接到電話急忙趕到工廠,位於桃園的瑞興第二廠區外,早已站了一排體格壯碩的保全人牆,不讓任何人進廠,帶頭的人正是他的父親。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