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民窟的故事6】為何都市更新不能像法國巴黎一樣?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在安康平宅成長的孩子,多因為環境與家庭因素而缺乏認同感。
在安康平宅成長的孩子,多因為環境與家庭因素而缺乏認同感。
對於安康平宅改建為興隆社會住宅,中研院社會所訪問學者陳怡伶表示:「這轉變對低收入戶來講不見得是好事,原來的設計雖然老舊,但仍有優點,維護成本不高,不需要有物業管理的組織駐點,而開放式的社區能自然建立出社區網絡。」她認為平宅改建為社宅後,當地社區關係仍需要更多檢視,「目前低收入戶與一般住戶混居帶來的結果,還無法確定如我們想的好處這麼多。」
一般人在社宅的租期最長6年,而弱勢族群的租期最長只到12年,目前第一批搬入興隆社宅的安康平宅居民已居住6年。陳怡伶認為,這樣的租期限制極有問題:「未來將會發生許多問題,因為必定有些人會搬不出去。預設這些人住短暫的時間就會離開,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辦法。即便不是低收入戶,6年的時間對他們來講也不夠長。再來,住進社宅的人彼此建立了社區關係,但6年的時間一到他們就要走了,這個社區就有形成的困難。」政治大學社工研究所教授王增勇也認為,租期的限制,讓入住社區的人來來去去,對於社區營造、凝聚力的幫助並不大,而弱勢族群受歧視的狀況也不會因為混居就減少,「歧視的狀況一樣會發生,不會因為你把平宅改建成社宅就因此消減。」
問題的癥結點,還是在於社會住宅的量不夠大,因此無法照顧到所有人。
家中空間不夠,有些住戶便將雜物放在屋外,時間久了,就成了廢棄物。
陳怡伶說,「社會住宅這麼少,到底誰有優先性?現在以青年做主訴求,但是量很少,大家都有分到,但都不夠,這應該細緻一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照顧模式。」並提到,許多國家都把社會住宅的提供跟經濟發展連結在一起,「他們認為照顧就業者的居住才有穩定的社會,這對整個社會跟經濟發展都有利。」
「韓國、香港、新加坡的政策報告,他們的第一頁會明確說明政府為何介入住宅,因為提供住宅對經濟發展有利。台灣很多發展並未把住宅跟經濟發展連結在一起。」台灣過去有房地產是經濟火車頭的說法,但經學者研究後,發現產值很低。「許多國家會有經濟轉型的衝擊,西歐社會住宅比例高的國家,因為所有人都有穩定住處,經濟動盪時的社會衝擊就不會那麼劇烈,社會住宅的提供對經濟轉型有幫助,可以在衝擊過程中重新調整,透過職業訓練轉型到新的經濟模式。」
目前台灣的狀況是反過來,許多人從小到大的價值觀就是長大後要有房有車,將之視為個人責任,而政府的低度介入,帶來高房價與動輒20年以上的房貸,這讓房租與房價的開銷巨大。「這也阻礙新興產業的產生,當房價昂貴,新興的產業在房租上就面對很大的門檻。我們觀察法國的巴黎,這個城市一直把社會住宅連結在都市的主要計畫中,不只是亮晶晶的計畫區,其中必定有一定比例的社會住宅,這過程中能改善整個都市的居住問題,也做到都市再發展,經濟因此能跟居住結合在一起。」
許多西歐福利國家的社會住宅組織,並非是虧錢的社會福利計劃,更成為經濟發展的計畫。陳怡伶以法國社宅組織為例子,「它本身成為營運的公司,透過都市發展創造更多新的就業機會,結果是都市不斷更新變得非常漂亮,經濟發展也在都市更新過程不斷往上提升。」而台灣因為高昂房價,都市更新不易,房子因此變得老舊醜陋,「私有化的過程,讓你把錢都花在買一間房子,卻沒有錢做管理維護,可是整個都市需要管理維護才能維持品質。」
陳怡伶直言,目前台灣許多大型發展計畫反而加劇了社會不平等,她以台北的信義計畫區變成豪宅區為例:「裡面沒有社會住宅,也沒有一般人民可負擔的住宅,這就是有問題的都市發展模式。政府發展的都市計畫,應該照顧到社會公平,而不是透過更多經費補助高階層的人。」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