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獵人還是罪人番外篇】禁忌、迷信和外公那把不能摸的槍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潘志強在採訪過後帶我們去朋友家品嚐野味。
潘志強在採訪過後帶我們去朋友家品嚐野味。
與卑南族獵人潘志強採訪那天,他中途接到朋友電話,說打到了田鼠,大夥要一起吃。採訪結束後,潘志強便帶上我們到朋友家作客。部落平房的院子裡,一群7、8個人圍著鐵鍋,氣氛熱鬧,「我們老人家還是覺得,田鼠是最好吃的,尤其是尾巴,特別有膠原蛋白,」他們拿出啤酒、米酒,並挑出最好吃的部分,熱情招待素昧平生的我們。
重視分享 連別族長輩也幫忙
分享的精神,是原住民族狩獵文化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潘志強向我們解釋,狩獵不僅是祭儀需要。「例如女方家長來我家,我們就會上山,證明我有能力處理山上的事物、能夠狩獵,就能夠照顧你的女兒;好朋友很久沒來,我們就用狩獵的方式招待他。」他也說,「有人懷孕,也會特別想吃,老人也會想吃,他走不動了,沒有辦法上山,我們部落裡,父執輩都叫爸爸媽媽,兄長都叫哥哥姐姐,吃什麼我們都互相幫忙。」
潘志強與父母來自卑南族利嘉部落,他們致力實踐與復興傳統文化。
有時連別族的長輩也會請他幫忙,「魯凱族的長輩給我講了2、3個月,一直想吃猴子肉,他們深信猴子肉是精力湯,他老說哪裡痛,打針都不會好。」潘志強很少打猴子,但還是拗不過對方,後來特地帶了一隻下山。在卑南族文化中,猴子是跟人一樣聰明的動物,而且具有靈性,「我們有少年猴祭,訓練小孩子的膽試,猴子就作為我們訓練的對手,牠們很靈活,比較像人。」
「我外公有一把槍,他都很少在用,只能他用,從不讓我摸,我就一直搞不懂。後來我長大才知道,有一把槍什麼獵物都可以打,有一把是只能打猴子,而且回來就要拜拜,每隔一段時間就要拜。」自己開始狩獵後,潘志強打猴子時也常出現怪事,「每次打到猴子,我車子一定會壞,為了破除迷信,我有次還搭別人的車,回到家,發現一大片椰子倒在我車子擋風玻璃上,」他說得低沉緩慢,「是不是巧合?是報復?我不曉得。」
謹守禁忌的獵人文化
對於狩獵,他和其他族人一向抱持尊敬的心態,禁忌與迷信源於對祖靈及山神的敬畏。「我們入山的時候,要稟告我們的來意,祈求我們不受邪靈侵擾。我們在山上常常會鬼打牆,或者被哪個叫聲牽引,比如說飛鼠,我們就一直過去,然後忘記危險⋯或是被邪靈遮眼,被他們帶走。」潘志強說。
潘志強也有好幾次在山裡迷失、差點喪命的經驗。有次,他在山上迷路好幾天,一直找不到路回家,他只能以在山上撿到的垃圾生火,一度失溫昏迷,迷濛間,他覺得自己踏入了祖靈地,「守護神問我是誰,祂講母語,我看不到,只有聲音,但你就知道他在,我感覺是一隻雌性的鹿靈,祂很憤怒我的進入,也很緊張,」隔天潘志強醒來,匆匆翻找手邊現有的東西,以母語簡易祭拜祖靈,「我說我沒有惡意,說了很多很多,講完第二天,天氣變好,路也找到了,還找到水源,那時候我嘴唇已經因為太乾都黏住了。」
潘志強從外公身上學會獵人知識,小時候,他常跟外公舅舅一起上山,因為睡覺時間早,常常困意襲來,和獵物一起被架著、綁回來。他也在父親的嚴格訓練下,成為卑南族的勇士。在他心中,獵人在山裡是沈默孤獨的巡護者,也是建構身份認同的重要文化。
★《鏡週刊》關心您: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害人害己,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