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家開講】曾創洛克馬旋風 調整啞鈴王疫情間竟創十億營收 芙瑞實業董事長陳保江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陳保江(右)攜手兒子陳韋安(左)與陳韋甫自創品牌,疫情爆發後,居家健身帶旺調整式重訓器材業績成長3倍。
陳保江(右)攜手兒子陳韋安(左)與陳韋甫自創品牌,疫情爆發後,居家健身帶旺調整式重訓器材業績成長3倍。
新冠肺炎爆發後,健身房湧倒閉潮,但主打居家健身器材的芙瑞實業,業績卻成長3倍,靠調整式啞鈴系列,今年營收衝上10億元新高峰,背後靈魂人物是擅長研發設計的董事長陳保江。
他曾在姨丈創立的喬山健康科技工作,創業卻不被看好,憑著改良洛克馬,首創賣進電視購物引領流行,滿腦子靈感的他還曾發明八爪椅前身。但兒子陳韋甫與陳韋安接手後汰弱留強,發展具多國專利的調整啞鈴,自創品牌。如今父子聯手拚出隱形冠軍,創業路不再孤單難行。
歷經將近3個月的三級警戒,百業蕭條待甦,隱身台中清水產業道路的芙瑞實業卻不見寒冬,董事長陳保江在烈日下指引貨車入庫,裝載調整式啞鈴趕出貨,汗水濡濕口罩與身上polo衫,他從未想過,5月疫情升級後,健身房全面封閉,10天竟賣出過去7個月的銷量,「營收成長3倍,加上代工訂單,已經排到明年。」
陳保江(中)巡廠時會檢查產品組裝狀況,在員工眼中是心思細膩的老闆。

體格精實 成最佳代言

小兒子陳韋安示範自家的調整式啞鈴,能隨重量減輕並縮短啞鈴長度。(55磅15段重量秒速調整組,5,400元/組,含底盤)
其實,調整式啞鈴在健身圈是居家訓練基本配備,因為可將多種重量合一,取代多支不同重量啞鈴,省下空間與金錢。若非疫情帶動居家健身器材熱賣,很難發現這家調整啞鈴隱形冠軍,早已默默熱銷33年,產品包括橢圓機、槓鈴、壺鈴等,主要代工客戶為全球最大的美國健身器材公司,今年營收10億元。
過去30年,芙瑞實業從未接受專訪,首次受訪,陳保江率領小兒子、供應鏈經理陳韋安及多位一級主管嚴陣以待,還將訪綱問題逐條打下答案,全因自有品牌Byzoom Fitness首次在媒體前亮相。初見陳保江,視覺年齡比65歲的實際年齡小10歲,他長期控制體重在73公斤,沒有贅肉,2個兒子陳韋甫與陳韋安更是精壯的肌肉型男,隔著短袖都能感受到二頭肌的飽滿。
長子陳韋甫接班後聚焦產品,將調整式啞鈴與瑜珈球等產品發展為主力。(陳韋甫提供)
人在瑞士拓展Byzoom Fitness歐洲市場的執行長、長子陳韋甫,透過視訊受訪直言:「如果你是個很痴肥的人,賣健身器材好像沒有太大說服力。」Byzoom Fitness主打調整式舉重類器材,陳保江一家人的身材都足以當代言人。陳韋安示範調整啞鈴,移動拉銷,便能輕易變換重量與啞鈴長度,加上旋鈕可雙段式調整共15段重量,「這是我們的專利,傳統調整啞鈴最輕調到最重,都是一樣長度,但做某些訓練動作,太長不方便。」

調整啞鈴 長銷二十年

芙瑞也將調整式結構應用在壺鈴,隨重量減輕,壺鈴越小。(30磅5段重量秒速調整組,3,180元/組)
陳韋甫兄弟皆從高中開始負笈美國,念書也健身,很懂健身者在意啞鈴調整速度、間隔重量與段數、價錢,自有品牌2018年初試啼聲,在台上架第一個月就熱賣3百支,獲得健身圈評價「十二角型啞鈴片較圓形平穩」「價錢比美牌親民」「在台售後服務維修方便」等好評。
但其實芙瑞20年前就推出調整啞鈴,能依客戶需求設計調整方式,一直是熱銷商品。走進芙瑞廠房,與客戶合作的電動調整啞鈴正在趕工,陳保江很保護商業機密,「這款還沒上市,不能拍到全機的樣子。」最新設計常在芙瑞廠內低調製作,足見芙瑞在業界的地位,今年7月還和健身網紅館長聯名推出調整啞鈴,掀起健身圈話題。
1990年代陳保江(左)帶起台灣洛克馬流行潮,還捐贈給即將出戰亞特蘭大奧運的中華隊做體能訓練。(芙瑞提供)
其實產品研發的靈魂,來自淡江大學機械系畢業的陳保江,他天生很有想法,學生時期擔任班代聯誼會主席,是領袖型人物,還自嘲:「可能因為我的頭有黑一塊胎記,就愛跟別人不一樣。」後來他接觸健身產業,起源於姨丈—喬山健康科技創辦人羅崑泉,陳保江本來在台北外商公司做家具出口,「因為喬山要做運動器材,就找懂機械的我去。」

創業打拚 代工渡低潮

隨著瑜珈族群增加,陳保江推出更粉嫩的瑜珈球顏色,深受女性顧客喜愛。
他在喬山工作4年,任職過業務與開發部經理,想自行創業,母親卻不看好,「我媽叫我別做,不要想當老闆,沒那麼簡單,所以我必須要認真地做成功。」雖然外公出身台中市旺族何厝,與永豐餘集團何家是遠親,舅舅是勤美集團創辦人何明憲,但陳保江不眷戀家族光環,不想被看扁。
1988年他找2位朋友合夥2百萬元,創立芙瑞實業,代工健身器材,第一年卻接不到什麼生意,差點倒閉,2百萬元燒到剩70萬元,股東還喊退股。但陳保江從不與人為惡,他雲淡風輕地笑:「我去銀行借錢,再加上20%的利息還給他,自己當然更完蛋,但好死不死,後來就遇到以前外國朋友來台灣找廠商做Home Gym(家用綜合訓練器),接到這訂單,生意慢慢上來。」
即便他離開喬山創業,也堅持「不能自己人打自己人,會被笑死,所以我們做的東西完全不同。」當時喬山主要生產風扇健身車等有氧健身器材,後打入商用領域,陳保江則代工Home Gym、橢圓機,一直專注在家用健身。
他自稱拚命三郎,「那時候一天的工作時間,美國客人都嚇一跳,因為晚上我跟他通話到12點,4個鐘頭後,他們下班前,我又打給他,他們常問我到底有沒有睡覺,客人電話,我不可能漏接。」當時歐美已流行健身,他常隻身飛到美國,在旅館待一整天,兒子陳韋甫很佩服父親,「他都沒去觀光,待在旅館看電視購物,觀察現在熱賣什麼,怎麼生產和改良,一直做筆記,洛克馬就是這樣發展出來。」

改良結構 強推洛克馬

所有調整啞鈴出廠前,都需經過模擬人手使用的耐久壽命測試,震動10萬次確保穩定性與安全度。
芙瑞開始廣為人知,便是從洛克馬健腹器開始,「那時候全台灣還沒人做洛克馬,我們也是第一個把健身器材打進電視購物的。」陳保江將美國原創洛克馬改為手腳更好連動施力的X型結構,他秀出專利與商標介紹,「美國賣299美元,我們賣129美元,便宜又好用,嚇死人,賣到缺貨。」
當時才念小學的陳韋甫,放學就上產線幫忙組裝,「每天都做到半夜11點多,一直做也來不及。」在芙瑞工作30年的研發開發經理蔣國星也記得盛況,「自己生產還不夠,還找3家廠商幫我們代工。」
但洛克馬的熱度僅維持4年,隨著大陸仿製品興起,陳保江想收掉主打內銷的洛克馬,專心經營外銷市場,洛克馬則交由當時的經銷商接手經營,對方另創「洛克馬企業」,2方至今仍是朋友,「我們品牌的調整式啞鈴,他們也有賣。」
方便居家使用的阻力訓練彈力繩,可隨時讓人進行力量、拉伸、彈跳等全身運動。(阻力強度Hard16.5磅,610元/條)(翻攝芙瑞官網)
產品自有生命週期,陳保江從不沮喪,對自己的研發速度很有自信,最快2個月就能推出新商品,甚至做過寵物跑步機和情人椅,他忍不住分享後者:「那就是八爪椅前身,也有專利,賣給摩鐵,一個禮拜後打電話來罵:『椅子為什麼不釘在地上?都被客人摸走!』」

直率守諾 獲客戶青睞

芙瑞身為健身器材廠,特別設置桌球室與健身房,鼓勵員工運動。
他曾帶情人椅參展,深受日本客喜愛,原想極力發展,「那是很健康的路線,但大家會定位我們是性產業,會影響健身器材本業。」曇花一現的產品,如今僅存泛黃的產品海報,照片上2個外國模特兒示範各種使用姿勢,想翻拍卻被行銷部門阻止,擔心模糊採訪焦點,陳保江倒是很大方:「全世界都知道,這些是我跟老婆試出最好的角度。」
陳保江個性直白,極重誠信。他舉了個例子,曾有客戶欠他3萬美元,卻匯5萬元給他,「我告訴他金額不對,他說匯錯了,我就匯回5萬元,之後再要那3萬元,他不見了,我就笨笨的,想說一筆歸一筆。」幾近天真地守諾,加上獨家專利設計,讓客戶常介紹客戶給他。
尤其2001年,陳保江推出調整式啞鈴,雖非業界首創,卻不斷精進改良,2015年搶先業界研發隨重量變化體積的結構,也為全球健身龍頭ODM(客戶委託設計代工)。因他發現,美國人年終時常出清一堆啞鈴,「為什麼不把它們做成一個組合,可以調整。」陳韋安隨即補充:「我們調整式啞鈴的專利有30個,所以產品壽命很長。」
2014年,曾在瑞典運動服飾品牌Casall工作的長子陳韋甫返家接班,受不了芙瑞產品線過多的問題。加上他曾任美國職籃球員陪練員,發現「不管哪個國家球員,都會用這種啞鈴訓練,我才知道調整啞鈴,it works(行得通)。」

兄弟聯手 精簡產品線

芙瑞設計的瑜珈墊不只耐用,也力求美觀。(瑜珈墊5mm,750元/片)
於是陳韋甫漸漸刪除原有的倒立機、跑步機和美姿帶等商品,主推具多國專利、重訓必備的調整啞鈴,發展出調整式槓鈴、壺鈴與瑜珈墊系列產品,與弟弟陳韋安合力創立自有品牌。他們深知健身者的習性,「練肌肉的人不能停,最怕掉肌肉,健身房舉50磅,在家還是要舉50磅才能維持身材,疫情前,調整啞鈴業績就在成長,只是疫情爆發後,成長3倍。」目前代工仍占營收8成。
對於兒子們的改革,開明的陳保江也常需要與太直接的美式溝通磨合,陳韋甫曾直言:「傳產就覺得很不性感,sucks(很糟),很像工時很長,每天cost down(降低成本),工作很無聊,但是有好的品牌,自然有更多人才。」後來陳保江也認同改變,「幫人代工,利潤不是在自己身上,他們賺倍的,我們都算%的。」但重信用的陳保江堅決不在某些代工客戶的國家販售,例如美國、德國,也會販售與客戶不同的型號避免競爭。
如今品牌營運幾乎交給2位兒子,陳保江幽自己一默:「我最大的低潮,就是他們現在接手,不想讓我做事,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所以每個週末打麻將,我就狠狠地贏他們。」自我解嘲又不失對兒子的肯定,他當初創業不被支持,不願重蹈母親的覆轍。這天自告奮勇提早下班要載我們離開的他,晚點準備慢跑7千公尺,如創業路,他不跟別人比,打的是持久戰。

後記

英文好 沒捷徑

陳保江受訪時常會中、英文穿插,與員工溝通也說英文居多,卻沒出國留學過。他坦言,大學時很想做國際貿易,即使課本有中譯版,他都選原文,甚至直接背英文字典增加單字量,「這種訓練對後來做國外生意非常有幫助。」董事長親身證實,英文要說得溜,惟苦學無捷徑。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