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健檢】憂投資型保單保障不夠 父子3人新保單年省2.7萬元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投資型保單兼具保障與投資功能,但保戶得紀律投入,如果扣扣停停,不如保險與投資分開規劃。
投資型保單兼具保障與投資功能,但保戶得紀律投入,如果扣扣停停,不如保險與投資分開規劃。
上班族吳先生10年前聽業務建議,幫自己和2個小孩買保險,以投資型保單為主約附加醫療險,看中其兼顧投資和保障的特性,但這幾年發現,報酬率雖比定存好,但實際績效也只好一點點。5月爆發新冠疫情,他重新檢視保單,擔心保障不足,本刊找來捷安達保經董事長吳鴻麟和好生活國際資訊董事長廖義榮,他們建議吳先生投資和保險應該獨立,並提出1份新的保單規劃,父子3人1年可省下2.7萬元的保費。
10年前,上班族吳先生陸續幫自己和2個兒子規劃保險,內容都是投資型保單附加醫療險,今年5月,本土新冠疫情爆發,讓吳先生不免擔心起自己的保障是否足夠;在整理保單的過程,還意外發現30歲時買的定期壽險,明年就繳滿20年到期,屆時將少掉100萬元的壽險保障。

績效普通 不如預期

吳先生說,當初買投資型保單主要仍是為了保障,但業務員推薦它能同時投資,幫小孩存錢、幫自己準備退休金,報酬率比定存好。可是10年過去,吳先生無奈地說:「報酬率是有比定存好,但實際績效也只好一點點。我那張報酬率10年下來只有10%,兒子的績效好些,有13%。」
新冠疫情延燒,吳先生一家急忙檢視保障夠不夠。
其實,吳先生買了保單並非丟著不管,而會不定期檢視、轉換投資標的,預設20%停利點,目前配置7成台股基金、3成全球債券基金,他笑說:「有次停利因為不熟悉網路介面,陰錯陽差連本帶利從投資帳戶各提領出十多萬元,結果就花掉了。」
原本吳先生的投資型保單是月繳3,600元,2個兒子則是各月繳3,000元,另外3張附加其下的醫療險附約,合計月繳保費約6百多元,他傷腦筋地說:「因為績效看起來普普,兒子的投資型保單不打算投入更多,現在只各繳2,000元和500元,不足部分靠之前賺的投資收益補足。」他擔心如果都不續繳,醫療保障連帶也沒了。
吳家兒子今年分別17歲和10歲,都還在求學階段,目前一家四口租屋、沒有房貸。吳先生有3個疑問:
一、定期壽險快到期了,需不需要再買一張?
二、醫療險附約都掛在投資型保單之下,會不會有問題?
三、投資型保單的績效不如預期,如果不想再繼續投入,如何調整?
針對吳先生的疑問,本刊邀請捷安達保經董事長吳鴻麟和獨立理財規劃顧問廖義榮,提出相關建議。
保險專家吳鴻麟,現職:捷安達保經董事長

建議一:壽險保額至少300萬

吳鴻麟細算,由於小兒子年僅10歲,離大學畢業、出社會獨立謀生,至少還有12年,「孩子求學過程中,家長若發生意外,很可能得被迫中斷學業,尤其日常開銷還有房租支出,都是負擔。之前吳先生定期壽險只保100萬元太少,明年原有的保單到期後,最好規劃一張至少300萬元保額的定期壽險。」
吳鴻麟指出,定期壽險的優點是能用低保費買到高額保障,今年第六回生命表上路,壽險保費費率調降,市面上有保證續保的一年定期壽險,300萬保額保費1萬8千多元,最高可以續保至85歲,避免保障再中斷。日後等小孩長大、責任減輕,則可以考慮調降保額,減少保費支出。
隨著時間推移,先前規劃的醫療保障恐不足,最好重新檢視。

建議二:投資與保險各自獨立

以投資型保單為主約、醫療險為附約的規劃,讓吳先生憂心醫療險效力受投資型保單影響。不過,吳鴻麟表示,商品是中性的,端看保戶如何運用,「投資型保單前6年會被扣契約附加費用,合計約150%,所以初期投入投資的金額較少,常有人在前6年看到績效不突出,完全忽略了保費同時也負擔原先規劃好的保障,變得心灰意冷想放棄。」他強調,買投資型保單最重要的是紀律投入,最忌諱走走停停,像目前吳先生兒子的投資型保單月繳金額大幅調降,就犯了這個錯誤。
學齡兒童不是家庭經濟支柱,保險首重醫療保障。
吳鴻麟分析,如果吳先生有繼續扣足款項、想兼顧保障和投資其實可行,因為投資型保單的附加費用率較傳統保單低,但如果沒有繼續投資,每個月投資型保單至少會扣100元的帳戶管理費,吳先生買的保單是月扣125元,1年下來1張就被扣掉1,500元,那不如解約,將這筆預算拿去加強小孩的定期壽險,意外、疾病都有賠。
「站在財務風險考量,因為投資型保單的危險保費(保險成本),會隨年齡增長而提高,如果又遇上投資失利,導致保單帳戶價值不足以支應,手邊又沒有閒錢能補進去,是可能影響主附約效力。」廖義榮強調,投資和保障最好各自獨立。
他認為,吳先生可以趁此時調整父子3人的保單,不妨捨棄投資型保單。建議做法是,另外買1張20年期終身壽險,保額規劃最低的20萬元,再附加醫療險,「10年前做的醫療險規劃,以目前的醫療支出水準看來,其實是不夠的,再加些預算,爸爸和兒子可以一併將醫療手術費、雜費限額從目前不到10萬元,提高至2、30萬元,以兼顧醫療品質。並且學齡兒童在校也有學生保險,萬一發生意外傷害或住院,也能啟動理賠分擔家庭負擔。」

建議三:加買產險意外險補足缺額

要注意的是,吳先生捨棄投資型保單之後,會失去300萬元的壽險保障,吳鴻麟認為,這樣光靠明年新買的300萬元定期壽險恐怕不夠,「定期壽險能買到500萬元最好,但保費會提高1萬多元。」
或者可以考慮捨棄原本終身癌症險下年繳約千元的意外險(保額100萬元)、意外實支實付附約,另外規劃產險公司的意外險200萬元,此部分保費約2,500元,扣掉原先繳的千元,只需增加1,500元左右。他分析,一來意外險保障多1倍,能補保障缺口,二來現在的產險商品較多元,因意外導致的住院、實支實付花費都能限額理賠,保障也比原先高。
整體調整下來,原先年繳8萬6千多元的保費,能降至不到6萬元,省下的2萬7千多元保費仍可以另做投資,好處是讓投資歸投資、保障歸保障。

理財健診聽你說

你有理財規劃的難題嗎?本刊提供投資理財健診諮詢,請將問題和聯絡方式寄到mmtw.Money@mirrormedia.mg,將有專人安排專家為你解決疑難。個案須配合採訪拍照。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