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最前線】勿信全額理賠 實支實付險3迷思解析會員專區財經理財實支實付險理賠病房費、手術費、雜費等3項,但各有限額及規定。文 劉以親攝影楊彩成董孟航吳貞慧繪圖|欒昀茜發布時間 2021.09.15 05:59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39 臺北時間醫材健保卡健保保單手術理財最前線理賠門診實支實付保險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迷思一:病房費全部都能賠?迷思二:動刀就會賠? 迷思三:雜費買高就妥當?健保財務改革,民眾就醫自費項目和部分負擔增加,實支實付險是最被推崇、高CP值的醫療險。從早期至少規劃1張,演變成業務員口中常提的「雙實支保障」,但多數保戶對「實支實付」卻存有迷思,認為花多少就能賠多少,其實實支險3大給付內容:病房費、手術費、雜費的賠付各有相關規定與限制。 實支實付險有「第二張健保卡」之稱,規劃2張以上的大有人在。今年7月壽險業第六回經驗生命表上路,由於國人平均餘命延長、死亡率下降,使得純壽險保費降低,但醫療險保費則因長壽需求增加而提高,其中住院、手術醫療險漲幅達3%至1成不等,此讓有「第二張健保卡」之稱的實支實付險成為規劃醫療險的首選。 「醫療花費多少,保險公司就賠多少」是很多人對實支實付險的認知,但保險專家劉鳳和直言:「全台灣沒有一家保險公司是百分之百實支實付。」事實上,實支實付險的理賠項目包括3大類:病房費用、手術費用、住院醫療費用(雜費),而理賠範圍也有示範條款,只是保戶多半不會細看,萬一遇到說明不夠清楚的保險業務員,就可能產生誤解。以下就針對實支實付險3大理賠範圍,解析保戶最常見的迷思。保戶動門診手術不需要住院,實支實付險未必能理賠。迷思一:病房費全部都能賠?事實:投保計畫數限額內給付、自費住院可能不賠「我有買保險,住院病房費不用擔心,幫我安排住單人房。」沈先生開刀前就先選好入住一晚要補健保差額4,000元的房型,心想這筆費用能靠實支實付險買單,安心住了4天後出院,還跟家人說:「住4天能領到1萬6千元的保險金。」沒想到,理賠申請下來只領到8,000元,原來沈先生投保的單位計畫數不高,每日病房費用保險金最高僅理賠2,000元。實支險病房費的理賠,除了根據投保計畫數在限額內給付外,還必須在3個約定前提下按實際支出理賠:一、以全民健保的保險對象身分接受診療;二、因疾病或意外傷害住院;三、保戶應自付或健保不給付的升等病房費差額。簡單說,健保付掉的不在理賠範圍,例如急性腸胃炎住健保房2天,只使用健保資源,收據上也沒有部分負擔,就賠不到。金融消費評議中心主委洪令家表示,自費就醫住院或手術,實支實付險理賠恐打65折。至於保戶如果是自費住院,或是到自費診所就醫,金融消費評議中心主委洪令家表示,自費住院通常依個案判定有沒有合理住院的必要性,如果沒有就不賠;若有必要,會依實際支出打折理賠,7折、85折都有,但規定不得低於65折,且理賠金額同樣在保單約定限額內。另外,公勝保經經理馮崴洋提醒,同一疾病或意外,或者因此引起併發症時,在出院後14天內再次住進同一家醫院,會被視為一次住院,保險公司會合計給付各種保險金和限額,例如實支實付限額5萬元,因為車禍住院花掉4萬元,出院10天後又因併發症住院,再花掉2萬元,那麼保險公司合計只會賠5萬元。迷思二:動刀就會賠? 事實:處置、新型術式恐不賠 孕婦劉小姐因胎兒超過4,000克、產程過長,緊急剖腹生產,雖然以健保身分就醫,但知名婦產科診所光手術費就要3萬元,加上選擇不必打開腹腔、避免沾黏的術式,又追加2萬元,「我以為實支實付險能全額理賠,後來理賠申請下來才知道,手術費是依保額乘以給付倍數或百分比,我的保額1,000元、剖腹產給付10倍,手術只賠1萬元。」除了限額理賠外,劉鳳和強調,剖腹產手術必須在產程過長、胎位不正等特定情況下,保險公司才會點頭理賠。「如果只是前胎剖腹、怕痛或挑良辰吉日,都不會賠。」馮崴洋也指出,手術費就是醫生的技術費,有些名醫接生費用高昂,加上麻醉費、自費藥劑等,收據開下來會超出理賠限額,這部分當然不可能花多少賠多少。 隨著醫學進步和健保改革,動刀不一定得住院,也不一定能獲得理賠,「狹義傳統的手術定義是,有經過麻醉、切開、縫合3個程序,但現在很多治療方法,看似有動刀卻不是手術。像新型術式海扶刀,聽起來像動刀手術,但臨床是在體外將超音波聚焦產生高溫,讓肌瘤組織壞死,並沒有真的動刀,費用約16萬至20萬元,如果投保保單對手術險的認定為需麻醉、切開、縫合,就不會啟動理賠。」馮崴洋解釋。 另外,民眾經常會將「處置」和「手術」認為是同一件事,例如清創手術、大腸鏡息肉切除術等,在健保給付規定都屬「處置」,如果買的保單只認「手術」,就領不到理賠。 迷思三:雜費買高就妥當?事實:輔具、檢驗費、個人用品不賠顏先生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安裝心臟支架,出院攤開醫療收據發現:診療費、手術費、麻醉費和血漿費都由健保買單,完全不需自付,自付額則包括13萬元的特殊材料費、5,000元的營養針等,其中特殊材料費在實支實付險保額內,全數給付,但 5,000元的營養針卻被認定為非必要性醫療費用,不予理賠。 實支實付險所理賠的住院醫療費用、亦即俗稱的雜費,包括醫師指示用藥、輸血、掛號費、救護車費和超過健保給付的醫療費用,只要在限額內基本上都會啟動理賠。然而輪椅、拐杖不同於醫材,屬於輔具,不在雜費理賠範圍內,其他像營養針、檢驗費、個人衛生用品、出院後服用的自費用藥,也都不賠。 白內障手術的人工水晶體,有分健保給付和需自付差額的醫材。(翻攝自YouTube健康新知)要注意的是,常見的白內障手術不需要住院,目前健保有給付「一般功能」的人工水晶體費用,因此,住院、手術都賠不到。而如果民眾選擇標榜有散光矯正或可濾紫外線、藍光等特殊功能的人工水晶體,則需自付8萬至9萬元,這部分昂貴醫材可靠有理賠「門診手術」雜費的實支實付險保單轉嫁;但若買的保單條款明確載明沒有涵蓋門診,保險公司可不理賠,就只能看保險公司是否視狀況通融了。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