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社長廚房手記153】栗子燒雞 兒時家族聚會的暖暖回憶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做這道「栗子燒雞」,耳邊猶如縈繞兒時親朋好友相聚時的喧鬧聲音,溫暖入心。
做這道「栗子燒雞」,耳邊猶如縈繞兒時親朋好友相聚時的喧鬧聲音,溫暖入心。
小時候,每當媽媽說:「你大阿姨星期天來玩。」我就可以興奮了好多天。因為阿姨會帶書送我,表姊表哥會帶我玩,家裡會變得很熱鬧。這個興奮感會讓我無法待家中,阿姨來的那天早早跑出去,在巷子路口等待。
不只是阿姨,其實只要有親戚來,我都會和媽媽說我出去等他們。如果時間太早,我會先到河邊玩石車子。童年住家矮房子是在河岸高處,斜坡往下的砂質土層常被流下的雨水浸蝕成各式蜿蜒的山脈形狀,這是我的滇緬公路。
我從河邊撿來合適的石頭做車子,在這些砂石山丘上駕車,遇斷崖則架橋,遇落水則繞道築路。斜坡的旁邊是竹林,折枯枝即可架橋。這片青翠的竹林是我兒時的遊戲場,我還在裡邊搭建過樹屋。
後來年紀比較大了,比較懂事容易害怕了,就漸漸少去竹林,因為那裡蛇多,而且玩伴說竹林有魔神仔。青青竹林下方是十多公尺寬的黃褐色沙灘,沙灘前方是河流,是暖暖著名的壺穴岩河床,這片天地是我兒時的天堂。
暖暖的一棵樹、一條河,都是我兒時的玩樂天堂,這是小時候在路邊拍的照片。
估計時間差不多了,我就去路口等大阿姨。我站在路口,那個源遠路89巷路口,現在地形地貌已經改變很大。以前的坡沒那麼陡,路旁全是野花。和馬路銜接的路口往下延伸,有一棵大榕樹擋住高坡,榕樹對面散落一些矮房子,這是以前的公路局宿舍,我小時候就住這裡。
夏天鄰居在樹下乘涼,大人喜歡講鬼故事,我常常被嚇得不敢回家,哥哥到家發現我不見了,總要回頭牽我回去。有一次玩躲喵喵抓鬼,為了不被抓,我和隔壁鄰居的玩伴阿雄互換衣服,結果在黑夜中,哥哥辨識不出我,叫我半天,我以為還在遊戲,噤口不出聲。直到媽媽出來大喊:「偉偉⋯⋯偉偉」,我才跑出來,結果被打了一頓。媽媽說:「這年頭很多小孩會不見,不要嚇我。」
我站在路口等大阿姨。這個路口可以看到暖暖火車站和暖江橋站公路局站牌下車的人,等待的時間,我喜歡看坡間的野花。鬼芒的季節,芒花從河岸延伸到坡口,初開的芒花有著淡紫色的花穗,大開後風吹日曬才會轉為黃白色。
有些字詞一開始是台語稱呼,以後就改不了口。菅芒台灣話叫「割芒(芒是輕聲)」,因為它的葉子會割手,叫久了成了鬼芒,可能這植物常出現在荒郊野外或沒人掃墓的墓地吧。我喜歡把鬼芒折下來,把花穗剝開玩。芒穗很大叢,所以可以玩很久。一面摘野花,一面看著遠方,尋覓親友的身影,一點也不無聊。現在想起來,我小時候是有多寂寞,多喜歡熱鬧啊。
我站在路口,遠遠看到大阿姨一家五口的身影,阿姨在中央印製廠做會計,每次來我家會帶他們印的故宮月刊和國家地理雜誌給我。兩個表哥馬念和、馬念同(小名烏龍)與我們兄弟倆年紀相差不多,等下吃完飯,我哥哥一定帶他們去河邊他的祕密基地玩,平常不讓我跟,這回總不能拒絕吧。
我哥的祕密基地是在大岩石區,一塊突出河面的平台,坐在平台上,可以看到暖水湯湯自右而下,前段河道窄淺湍急,進入岩石區河面變寬,河水變深。也因此,哥哥不喜歡帶我來,因為我不諳水性,萬一落水他很麻煩。他不知道的是,這裡其實是爸爸釣大鯉魚的地方,他常帶我來,把我抱上平台,他釣魚,我倚著他看雲過水流,看暖水向左流向暖江橋,然後一個大灣,河流在視線中隱沒。
可是哥哥不喜歡抱我上石台,所以表哥來我才有機會。後來年歲漸長,哥哥早已忘了這個祕密基地,我接收了這個地方,不用別人抱也能上去石台,我常一個人去那裡看水看雲想事情或不想事情。
後來,住家矮房子旁蓋了公寓,我們搬進公寓。再以後,爸爸哥哥相繼過世,納莉颱風大水沖垮了暖江橋,洪水淹沒了整條源遠路。風災後修了鋼鐵新橋,河岸築堤,源遠路墊高。那些岩石有礙築堤被炸掉,有價值的黃臘石被挖走,地形地貌改變了,住家或許更安全了,但我也從暖暖搬到台北生活,遠離了看水看雲的日子。
好想念那些親戚來訪的日子,家裡小小地方擠滿人,連空氣都是喧嘩的。爸爸在廚房裡用他自己做的爐子(爸爸是機械長才,自做煤油爐,爐火特別旺)燒菜,有姨丈愛的紅燒蹄膀,阿姨愛的蒜頭黃魚,也會夾帶我愛的栗子燒雞。
我媽媽是小妹,大阿姨像她媽媽一樣,我們兩家一年到頭常常往返。表姊有一次跟我說,她最懷念以前我們作客離開她家,她們在陽台送客,我一定會敞開喉嚨大喊:「姨丈再見、阿姨再見、馬平再見、馬和再見、烏龍(輕聲)再見。」好有儀式感。是啊,我也很懷念那些完全不懂尷尬的時光。
阿姨住台北安東街,有一年大過年,表哥帶我哥和我去師大附中打球,當然要爬牆進去,他們身手矯健一下子過去,輪到我,也算俐落,但下來時嘶的一聲,毛衣後面被尖尖的鐵柵欄鈎破了。我心想,這絕對不能說,否則表哥們會被唸。回家後,媽媽說:「毛衣脫下來,我來縫,看不出來的。」媽媽也覺得我很懂事。
每次在我家宴客,有魚吃,爸爸就會開姨丈玩笑。姨丈祖籍安徽,安徽不產魚,過年的時候要年年有餘,怎麼辦呢?刻隻木頭魚,照樣紅燒淋醬上桌,吃完年夜飯洗乾淨收起來,明年再用。我問姨丈是真的嗎?姨丈笑笑地說:「安徽沒魚吃是真的,不像山東近海漁產豐富,你阿姨山東人愛吃魚,所以來基隆吃。」我夾一塊我愛吃的燒雞入口,心想媽媽阿姨姐妹情深,連她們的先生感情都不錯呢。不過姨丈的心臟不好,阿姨特別囑咐我爸爸,以後來,雖然他饞,也不要燉蹄膀了。
今天就來做只要有親戚來我就吃得到的「栗子燒雞」,我知道這是爸爸知道我愛吃,不做聲特別為我做的菜。我爸爸是嚴肅的人,對我的關愛從來不會說出來,但我會從「栗子燒雞」吃出這隱藏的味道。這道菜簡單又上得了桌,是充滿兒時回憶的一道佳餚。
將4隻土雞腿去骨切塊,用黑龍牌蔭底油及XO醬醃入味,沾粉後,大火燒油,入油炸到金黃上色。這個部分要注意的是時間要短,幾乎是過油一下,下鍋後稍一撥弄立即起鍋。另起一鍋熱鍋熱油下葱白段、蒜頭爆香,加蒸熟的栗子、栗子水、醬油膏、素蠔油、冰糖及米酒翻炒,俟湯滾後,轉中火蓋鍋5分鐘,掀蓋將雞塊放入拌炒,轉大火收汁,因為雞塊有沾粉過油,所以湯汁會濃,若不夠濃稠,可加一湯匙太白粉水勾芡,然後起鍋、裝盤、上桌。
這是我最常做的家常菜,因為這道菜充滿了兒時回憶中餐桌上愉悅的喧鬧聲音,所以兩年前開始教兒子做菜,一開始的請客菜,我就是用這道「栗子燒雞」。

栗子燒雞

材料:土雞腿4隻去骨切塊、板栗30顆、整粒剝皮蒜頭20粒、蔥白切段、黑龍牌蔭底油1/3碗、冰糖1/3碗、素蠔油1/3碗、米酒半碗、XO醬2匙。
今天用到的所有食材。
做法:
Step1:栗子泡水1小時,取出刮掉細縫裡的皮屑。加水蓋過栗子,入電鍋外鍋1杯水蒸熟。
栗子要泡水再蒸熟。
Step2:將土雞腿塊,用黑龍牌蔭底油及XO醬醃半小時入味。
雞塊需要先醃漬,先下XO醬。
再倒入黑龍牌蔭底油。
要用手抓勻,讓雞塊充分吸收醬味。
Step3:大火燒油,準備太白粉,將醃好的雞塊沾粉,拍掉多餘的粉,入油炸香。這個部分要注意的是時間要短,幾乎是過油一下,下鍋後稍一撥弄立即起鍋,撈起瀝油。
將醃好的雞塊沾上太白粉。
拍掉多餘的粉,入油炸香。
入油鍋時間要短,幾乎是過油一下,下鍋後稍一撥弄立即起鍋,撈起瀝油。
炸好的雞塊。
Step4:另起一鍋熱鍋熱油,下葱白段、蒜頭、冰糖爆香,加入蒸熟的栗子及栗子水、醬油膏、素蠔油及米酒翻炒,俟湯滾後,轉中火蓋鍋5分鐘。
準備好蔥白段與蒜頭。
放蔥白段爆香。
再加入蒜頭、冰糖一起爆香。
待冰糖融化,香氣充分散出。
放入蒸熟的栗子及栗子水。
略煮一會兒。
加入醬油、素蠔油調味。
放入米酒,再略微翻炒。
等湯汁煮滾後,轉中火蓋鍋5分鐘燜一下。
Step5:掀蓋將雞塊放入拌炒,轉大火收汁,見湯汁濃稠,起鍋、裝盤、上桌。
放入炸過的雞塊。
轉大火拌炒。
見收汁後即可起鍋。
這是充滿兒時回憶的一道菜,非常容易上手,可以宴客。
裝盤上桌,這是我最常做的家常菜,找不到菅芒,我用金英花裝飾。
栗子燒雞做法非常簡單又好吃,也適合宴客。

掌廚人 裴偉

《鏡週刊》社長。雖是時事週刊領頭人,但私人臉書上只見每日吃便當或蒔花弄草紀錄,偶爾還有下廚做菜心得。吃遍美食、喝遍好酒、說得一口好菜的裴社長,在同事催逼下,大方公開私人廚房筆記,圖解詳細,以回覆各方親友綿延不絕的提問,近來結集出版為《裴社長廚房手記》,頓成暢銷書。

《鏡週刊》社長裴偉愛吃也愛煮,每個週末幾乎都在家下廚,現在也公開他的廚房筆記。(何宗昇攝)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