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縫時番外篇】父母都是裁縫師 他連運動服也訂作 男裝社西服號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呂紹白喜歡手作,國中畢業就希望接手家裡的西服老店,父親卻一度因為行業太過辛苦反對他接班。
呂紹白喜歡手作,國中畢業就希望接手家裡的西服老店,父親卻一度因為行業太過辛苦反對他接班。
80、90年代,校園服裝儀容規定嚴格,制服不合身、不好穿、價格貴,學生都得買單,許多少男、少女會偷偷找裁縫師傅修改,若遇到教官或老師免不了被責罵或懲罰。呂紹白卻從來沒有這困擾,不只制服,連運動服都是訂做款。
呂紹白的父母親一輩子都在幫人做衣服,父親做男士西服,母親專攻女性服裝,2人經營的男裝社西服號已有60年以上歷史,「我從沒買過學校的衣服。國中老師說不能穿訂做褲,我就說我們家沒錢買。」
呂紹白退伍後父親親手做了一套西服送他,現在他仍掛在店裡留作紀念。
不只制服,呂家的孩子連運動服都是母親手作,「以前衣服都是尼龍材質,穿了很不舒服,我媽就買棉質布料,顏色相近的自己縫,運動服上沒有校徽跟校名。」
也有同學覺得羨慕,上門想要訂做同款,呂紹白很誠實,「他們後來知道價錢就放棄了,學校或是外面專做制服的一件可能幾百元,但我媽媽做的要1千元。」訂製服貴在工,也只有裁縫師的兒女才享有免費的福利,「我姊姊到現在都穿不習慣外面的成衣。」
陳月霞從小學做女裝,婚後也幫忙先生經營老店男裝社西服號。
從小到大日常服飾母親一手打理,但父親卻只幫呂紹白做過2件衣服,「西裝太貴了啦!也沒那麼常穿。」考上大學那年,父親幫他做了一件大衣,退伍後呂紹白從爸爸手上接過他人生第一件西裝,「他覺得我長大了,做了一套給我,但版太大,穿了幾次就不敢再穿,可能等以後我娶媳婦吧!好的西服小心照顧可以穿幾十年。」父親的手作西服現在就掛在店裡,陪著呂紹白經營老店,陪著他走向下一個60年。
男裝社西服號創立逾六十年,呂紹白從小在店裡長大,布料、裁縫機是他最常玩的玩具。(呂紹白提供)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