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相人間】我是怎麼踏上破產危機 加密貨幣風暴下的監管難題

剛結束的2022年,股市下跌,加密貨幣更是慘烈,比特幣價格從6.5萬美元一度跌到只剩1.6萬美元,全球第2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更是驚傳破產,被稱為加密貨幣圈的雷曼事件。每個曾希望藉由加密貨幣獲得財富自由的人,幾乎都付出代價。有人不僅賠光積蓄還負債千萬,有人連全家賴以居住的房屋都可能不保。
我們訪問少年幣神、外商工程師與家庭主婦,當他們自認做好風險控管,為何仍付出慘重的代價?
2個月前,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驚傳破產,震撼投資圈。隔週,我們與Telegram上台灣成立的FTX受害群管理員Michael見面。他近10天每天只睡3、4小時,因為7,000多人的群內不時有狀況不穩定的成員需要關心。有人需要服用安眠藥,有人生意周轉不靈,有人準備離婚。






套利賺百萬 主婦增貸900萬砸入
今年27歲的Michael是工程師,損失約12萬美元(約新台幣366萬元),之所以熱心在群組幫忙,是因為去年曾是全球十大加密貨幣的LUNA崩跌,他聽聞台中有位年輕人因此跳樓,希望救一個是一個,「這次真的很慘,太多人押身家了。」訪談間,他不斷接到陌生求助來電,其中一位慌張的太太,不懂Telegram,也不知道怎麼加入群組,看到Michael接受電視新聞訪問,循線聯絡上,記者坐在對桌,也能聽到手機傳來她急切詢問現在該怎麼辦的無助。
慌張的太太叫Jessica(化名),再三拜託下,2週後,她小心翼翼接受訪問。Michael教她隱藏手機號碼並創一組新的Email帳號與我們聯繫。做到如此防備,除了這是她第一次接觸媒體,更主要是她怕夫家知道—她將房子增貸的新台幣900多萬元全放在FTX,而今不知何時、能否再將資金取回。
意料之外的慘劇,起於她長年的想望。今年47歲的Jessica是台北人,父親早年投資股票,賠光所有積蓄,家裡一直沒有房子。先生老家在宜蘭,兄弟姊妹多,公婆的房子也是公婆在居住。婚後將近20年,她跟先生在台北三重、中永和、萬華等地租屋,終於在7年前買下台北蛋白區中古電梯大樓的房子,房貸每月約需繳2萬多元。全家收入來自年薪約百萬元的先生,而她在生小孩後辭去薪水不高的行政工作,做起全職家庭主婦。
2021年,市場大好,想做些投資的Jessica擔心台股進場時機已過,在朋友介紹下,接觸加密貨幣(正式說法為虛擬通貨或虛擬資產),她主要操作程式交易。眼前身材嬌小、提著水壺、穿著小孩大學T恤的中年太太,開始跟我介紹多空對作、開槓桿,都是類似選擇權的複雜金融操作,而且是透過數位科技,跟她的背景有些違和,她一臉沒什麼地說:「用別人寫好的程式,多操作幾次就會啦。」
她認知的程式交易有多種做法,只要設好資金倉位,虧損不大。她第一家開戶的交易所是台灣的Max,之後是境外全球最大的幣安。第一筆入金是轉帳新台幣30萬元,陸續加碼。最多賺100多萬元,虧最多5、6萬元。套利做出心得,2021年下半年,她在先生同意下,將房子增貸900多萬元投入操作,「之所以想靠加密貨幣多賺點錢,是希望早點把房貸還完,還有賺退休金,我們也有年紀了嘛。」

現提領無望 夫甩門吵架女兒埋怨
Jessica進入市場的2021年,全球從股市、房地產到加密貨幣都狂飆,比特幣從2萬美元飆到6萬5,000美元;但到了2022年,情勢急轉直下,股市、房市與加密貨幣紛紛大跌,加密貨幣尤其慘烈。Jessica過去用程式交易來套利的手法,變得不再容易。
於是去年9月,她將資金轉到FTX,想說這是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創辦人才被《時代雜誌》評為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應該不用擔心。而FTX的美元活存利率有5至8%,在加密貨幣的圈子,不算不合理的暴利,比銀行定存高,又可隨時提領取用。她知道要分散風險,但轉入沒多久,母親身體出狀況,她擔任看護照顧,沒有心力處理,等到11月她滑手機看到FTX申請破產的新聞,「很緊張想趕快把錢提出來,但一直顯示處理中,無法提領了。」
確認無法將在FTX的資產匯回台灣,Jessica不得不告訴先生、孩子,「這麼大的事,還是要說啊…」一家人1個月突然要繳8萬多元的房貸,先生年薪約百萬,相當於全家不吃不喝才付得起。先生保守,氣她未經自己同意,就將資金轉到FTX,事發1個月,仍大聲甩門、不時吵架。女兒私立大學文科剛畢業,已背了學貸,又多了負擔,埋怨媽媽一輩子省吃儉用,結果錢都送給人家花。夫家長輩年事已高,發生這種事,「絕對不能讓他們知道。」
問她能向誰訴苦?Jessica哇一聲哭出來,「我也不會講,這件事真的影響很大,你說要找誰訴苦…誰能幫忙?」

FTX遭爆 短短10天即宣布破產
《鏈新聞》主編官有訓觀察,幣圈多次遭逢落底熊市,交易所也時有危機,但2020年這波觸及族群最廣,「前幾年美股投資熱,在馬斯克等名人帶動下,加密貨幣投資受到更多人關注,FTX的打法又是與名人合作、和政府密切互動,好像加密貨幣第一次打入美國的主流市場,也很努力成為一個合乎法規的產業,讓大家投注更多的信任感,跟先前一些(門檻更高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因為漏洞或團隊捲款而逃,不太一樣。」
FTX創辦人是年僅30歲的美國人Sam Bankman-Fried,媒體稱他SBF,短短3年他與他的公司成為當紅之星。FTX市值一度高達320億美元(約新台幣9,760億元),背後股東一字排開:全球最大風險投資機構紅杉資本、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師退休基金。美國職籃NBA勇士隊當家球星Steven Curry為FTX代言人,FTX的LOGO也經常出現在美國職棒大聯盟MLB、F1賓士車隊上。2021年,SBF更以225億美元(約新台幣6,862億元)的個人資產登上《富比世》雜誌美國400大富豪榜,成為最年輕的入選者。

但風光的背後是不透明與混亂的財務。11月2日,美國加密貨幣媒體《CoinDesk》踢爆FTX相關公司的帳務問題後,風暴擴大,短短10天,FTX禁不起投資人拋售、擠兌,直接宣布破產,留下上百萬名債權人和超過百億美元的債務,SBF也下台面對調查。FTX新執行長John Ray III負責破產重組,他在遞交給法院的聲明說:「在我的職業生涯當中,我從未見過如此失敗的公司管理,帳目不清,公司經營落在一小群毫無經驗、無能力的人手中。」

幣神受重創 卡住千萬連房租也愁
FTX事件被比做傳統金融的雷曼兄弟事件、新創圈的惡血騙局,公司高層隻手遮天,投資新手未察覺風險,老手也不見得能倖免。FTX聲請破產重組後,團隊遞交給法院的文件中顯示,台灣的用戶數占3%,若排除巴哈馬等其餘避稅天堂的國家,台灣受害情況在全球排名第7。確切受害人數,目前仍無從得知,但從挖礦起家的少年幣神厚澤是其一。
去年11月初,FTX還沒出事時,厚澤飛往新加坡參加金融科技節。他和夥伴創立一家區塊鏈顧問公司,想在新加坡尋找合作機會。出發前,他看了一台MINI汽車。19歲的他,從小讀資優班,國二就踏入幣圈。身為家中獨子,他不想活在父母期許的框架:聽話、念書、追求穩健的人生,為了獨立,他從零件買賣開始,自學挖礦,全盛時期,他掌管全台三分之一的礦場,早早坐擁千萬資產。

如今,無論是少年幣神或MINI汽車,都離他遠去。FTX出現爭議之初,他沒太多警覺,僅當是市場的利空消息,「加密貨幣圈上一次有交易所出事,導致投資人錢拿不回來,已經蠻久了,零星事件都是區域性的。即便最近10年,一直有交易所被盜,但用戶最終都有得到足額補償,包括我和很多投資人對交易所風險的警覺性也降低了。」
厚澤卡在FTX的是9成以上的個人資產,約數十萬美元(新台幣上千萬元)。他高中畢業即創業,同學多已在台大就讀大二,去年他申請上美國的大學,如今卻不知是否還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去就讀。且他因資金多在鏈上,FTX破產後,現金一度軋不過來,1個月2萬9,000元的房屋租金也成問題。
「幣圈是一個處處充滿暴利的地方,但也處處充滿風險。」厚澤悠悠地說。國中踏入幣圈,因缺乏本金,他的資產配置一直採取激進的策略,但也因入行早,他看過無數前金補後金的資金盤、多層次傳銷和募資捲款跑路的新創項目。投資前,他一定先搞清楚高利報酬的來源,避免自己被當成韭菜收割。他也時不時思考發生系統性危機的可能性,「但我真沒有想到風險會以FTX這樣的形式發生。」

「那一天,人們終於想起,中心化交易所帶來的可怕。」那段時間,臉書、Telegram上的幣圈社群,不時可見年輕投資人改《進擊的巨人》的名台詞自嘲。
「中心化交易所又沒受到監管,很容易出事。」專長為金融科技與加密資產的律師黃亞森說,中心化交易所存在很多不透明性,包括公司在哪裡成立、該國的法規架構、擔保機制、財務狀況、金融商品的風險與資訊揭露等,「中心化交易所背後是什麼?用戶沒有概念,可以理解。問題是,交易所本身有沒有告訴用戶這些事?對幣安我也有這樣的疑問,全世界最大,So what?從法律嚴格的角度來看,今天出問題,我人在台灣,究竟怎麼跟你拿回錢?」
未受到監管 衍生性金融商品充斥
2008年美國大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忽然倒閉,掀起金融海嘯,引發一群人對金融機構的不信任,他們認為現代金融的信任體系,有賴如政府、公司的第三方機構,這類中心化機構若發生人為疏失或操縱,影響可能數百萬人。有「比特幣之父」之稱的中本聰於是提出點對點的傳輸模式,以此區塊鏈的技術建立一套不需第三方機構的信任體系,公開、透明、可受各方驗證,稱之為「去中心化」。

然而,過去幾年,吸引大量用戶的交易所如幣安、FTX,皆是以傳統公司形式成立的交易所,他們所提供的金融服務便宜、方便且快速,就像華爾街的金融機構。但用戶的資產交由交易所代管,沒有區塊鏈強調的公開透明,還因是新產業遊走在法規邊緣,缺乏監督。官有訓解釋,「我們把錢安心交給交易所,以為反正有很多名人支持、很多知名機構投資,他就不會把我的錢拿走,但當他在挪用客戶資產的時候,我們渾然不知。」
此外,中心化交易所還提供五花八門的「衍生性金融商品」(Derivatives),卻不一定受到監管。傳統金融,商品、利率、匯率與股票稱為4大基本金融商品,其所衍生的金融商品包括常聽到的期貨、選擇權等,都是建立在契約的交易,投資人可以較低的保證金,簽定更大倍數金額的交易契約,也就是說,即使只有1萬元的資金,卻能進行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的投資。若成功,便獲得比他原來保證金更大的效益,若失敗,保證金虧損,且投資人為此借貸,甚至可能負債。
衍生性金融商品和基本金融商品組合,可以產生數以千計的變化,但背後機制複雜,不但需要數學公式計算,投資的風險也在層層專有名詞與術語中被掩蓋,投資人多在華麗的獲利包裝下入場,卻不清楚自己到底買了什麼。2008年的金融海嘯,正是起因於此,擅長設計複雜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華爾街銀行家們,將信用不良的次級房屋貸款等高風險債務,包裝成貌似安全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最後全球受害。
衍生性金融商品在傳統金融已是監管難題,在加密貨幣圈亦然,因為這類金融商品是中心化交易所的獲利來源,也是投資人最熱衷的交易方式—除了幣價翻倍,這是他們最有可能以小搏大的機會。官有訓在圈子7年,他觀察,大部分投資人一開始對加密貨幣都保持警戒,不敢投入大筆金額,「加密貨幣交易風險高,但大家投入的金額相對小,平常虧錢就自嘲被交易所『割韭菜』(散戶的錢被機構賺走)。」但若嘗過幾次一翻數倍的甜頭,投資人也可能變得大膽。
月賺30萬 集資父母兄嘗試槓桿
FTX破產之前,29歲的Ben(化名)已在這波熊市賠上1,000萬元,包含250萬元的儲蓄、150萬元的信貸,以及家人借他的600多萬元。身高超過180公分、有些韓星範的Ben,是北部國立大學資工系的畢業生。幾次聯繫,他不是剛上完英文課,就是在健身,他也有筆記習慣,聊到不同階段的錯判,總能隨手查閱當時的手記。回顧鉅額損失,他檢討自己,財商與研究不足。但其實,他參與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風險四伏。

3年前,Ben在同學介紹的投資交流群組,認識加密貨幣的美元放貸—一種將美元借給買賣加密貨幣投資者然後賺價差、低風險賺息收租的投資方法—交易所如此介紹。Ben本來對加密貨幣敬而遠之,觀察美元放貸半年後,他小額投入,很快賺到甜頭,又接觸期現套利,「加密貨幣交易,有個東西叫永續合約,就是賺現貨與期貨價差,我在FTX上寫程式自動交易,串接下單、查資料之類,那時候覺得超好賺。」
牛市當道,300萬元的本金,很快賺進200萬元,「1個月就賺30萬元,真的會想,那麼認真工作幹嘛?」2021年1月,他在手機記事本寫下他的人生規劃,30歲存到新台幣1,680萬元,35歲賺到3,000萬元退休,過上每年花費1、200萬元的生活。
要達成目標,他需要更多本金。在南部做生意的爸爸、媽媽與哥哥聽了決定支持,他也提供他們3至5%的利息。

那是順風順水的一年,比特幣年中回落,但很快一路往上飆,直到2022年,全球經濟風雲變色,他漸漸發現做什麼都不對,套利也不再吃香。他想找其他投資機會,接觸到一種叫「槓桿代幣」的金融商品。那時他的理解是這樣:直接買幣,漲幅套利有限,開槓桿,又很容易爆倉。(開槓桿是加密貨幣常見的交易方式,讓投資人以較小的資本開倍數得到較大的資金來投資,但淨值低於最低保證金時,會被強制結算,就稱爆倉。)槓桿代幣號稱可開3倍槓桿,但保證永遠不會爆倉。
日本列監管 風暴裡國人全身而退
接觸區塊鏈相關產業一陣子的Ben,對加密貨幣的未來充滿信心。他想,其他虧損就算了,這筆再跌也沒關係,大不了他可以長期持有,便將手上剩下的400萬元全部all in,「結果研究不夠透澈,才發現如果幣價一直跌,即使漲回原本的價格,也會有磨損成本,讓我原本投入的錢愈來愈少。號稱不會爆倉,交易所只是利用另外一種方式賺錢而已。」

在Google搜尋槓桿代幣,前幾頁幾乎都是各家交易所提供的訊息,少數幾篇對於槓桿代幣的解釋,拉到最後的風險提醒,才以隱晦的方式說明極端行情可能增加更多的成本。
中心化交易所巨頭FTX倒下,但包括幣安等其他中心化交易所依然盛行,也凸顯這新興投資與產業需要監管的討論。
日本很早就經歷了交易所破產之痛。2014年,設在東京、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Mt.Gox宣稱被駭客入侵,聲請破產,漫長的官司打到現在,用戶仍未取回資產。黃亞森指出,「但也因此日本開始討論怎麼保護用戶,成為第一個提出加密貨幣交易所監管架構的國家。」
日本的做法是依據風險,以監理支付機構等類金融機構的方式,來監管加密貨幣交易所,加密貨幣交易所若想在日本營運,必須向金融廳申請執照。黃亞森解釋,監管重點包括交易所的公司資產必須與用戶資產分開,意即公司不能隨意挪用用戶資產。此外,交易所要在網站跟用戶正確傳達加密貨幣的風險、出事的申訴管道與紛爭解決機制。更重要的是,用戶的債權優先於其他債權人。

FTX一出事,日本金融廳就下令停業,凍結用戶資產。不到1週,FTX日本便發布公告,明列數位資產餘額及法定貨幣餘額,讓用戶放心。最新消息,日本用戶有望於2月底取回資產。當FTX發生慘劇,全球用戶仍求助無門時,日本用戶可說是全身而退。
有了加密貨幣交易所執照,日本金融廳不只在這次FTX事件中保護本土用戶,也可以對交易所提供繁複、高風險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做出管制。黃亞森笑說,同樣在交易所開槓桿,FTX日本只能開2倍,FTX國際版可以開50倍。
嚴格的法令,可能引發業者反彈,也減少投資人快速賺取報酬的機會,但黃亞森認為,「總比出大事,用戶才在想自己財產在哪、哪邊可以申訴來得好。很多人排斥監管,其實監管立意沒有不好,是法規制定不好、缺乏彈性才不好。例如槓桿倍數,其實可以針對不同用戶資產等級來限制,日本政府也一直在調整,何時鬆綁、何時抓緊是金融監管最難的地方。」
我官方消極 保護傘未及虛擬資產
至於台灣,加密貨幣監管一直缺乏主管機關,金管會只負責洗錢防制議題,政府各部門態度也相對消極。
直到FTX事件後,金管會、中央銀行與財政部紛紛提出觀察報告,民間對加密貨幣納管也討論踴躍。上月《當代法律》雜誌舉辦的加密貨幣風險與監管論壇,吸引500多人報名,與會者包括律師、學者、立委與業界人士等。與會的專家學者多半認為,長期來看,法務部需制定監管框架。不管是立專法,或行政命令,才有辦法像日本為加密貨幣交易設立牌照,帶動監管機關。不然即便是業務內容看似最相近的金管會,礙於法源、資源與人力,也無法出手。

加密貨幣長達十多年在灰色地帶的資金派對,因去年熊市來到盤整的時刻。 無論業者或投資者,都要有面對監管的體悟,保護傘才可能擴及虛擬資產。論壇最後一場發言的政大法學院副教授臧正運提到,目前除了美國還有路線之爭,其他國家多隱約確定將虛擬資產當成金融商品管理,台灣也勢必需要具體的規範,才能調動不同部會協作。
業界資歷豐富的東吳大學科法所助理教授萬幼筠觀察,1929年經濟大蕭條與華爾街股災後,促成美國政府對證券監管,傳統金融的信任機制是百年建立,台灣若要納管虛擬資產,首先要釐清監管目標,且監管要求公開透明與風險管理的成本不低,未來虛擬資產業者如何在其中取得平衡,將是挑戰。
立法院提案 3個月提出納管報告
元旦剛過,立法院朝野黨團也共同提案,要求金管會重視虛擬貨幣的監管機制,並請行政院指定主管機關與納管機制,3個月內向立法院提出專案報告。
監管路迢迢。在牛市轉熊市的2022年,每個曾希望藉由加密貨幣獲得財富自由的人,幾乎都付出代價。但在監管未能即時撒下安全網前,有些代價或許太沉重。我們試圖了解去年5月在台中七期跳樓身亡的年輕人到底發生什麼事,只能確定與加密貨幣相關,其他皆不得而知。不只台灣,韓國也曾傳出多起年輕人因投資加密貨幣失利,最後自殺身亡的案件。
訪談時,19歲的厚澤背的是TUMI商務人士背包,手上戴的是IWC葡萄牙七日鏈款,看似年少有成,但他的提早獨立及創業路滿是艱辛。高中創業,他幾乎把錢全投在公司請人,有時現金剛好卡住,就3、4天吃一條麵包。台灣創業圈多家境好、留學歸來的菁英,厚澤沒有人脈資源,什麼都靠自己,最慘一次,他沒錢搭公車,走6個多小時回家,路上還下大雨。問他如果可以回到過去,最想回到哪時候?他說若無法保留記憶,他想回到昨天就好,「這一切很有趣,但也太痛苦了,不會想再經歷一次。」
陷還債人生 只能賣房當無殼蝸牛
講起身負巨債,Ben故作輕鬆,調侃自己以前吃東西不用看價錢,虧錢後,只能去便利商店挑65折的即期品。出刊前拍照,他才坦承,原以為自己在外商科技公司擔任工程師,又還年輕,虧錢對他來說沒什麼,但年終聚會,看著周圍同學陸續買車、買房,自己不但存款歸零,每月2萬多元的貸款要還7、8年,更沮喪的是,他辜負了家人的期待,哥哥要準備結婚,卻卡了百萬元在他這,他本想用年終獎金先償還,但公司因景氣不好大砍年終,「接下來幾年,我應該都在還債的人生中渡過。」
Jessica是六年級生,一直以來,風險是離她最遙遠的字詞,她就是帶小孩,注意養生,偶爾算命,「我們不是開公司的,或家裡有人可以幫忙的家庭。對上班族來說,要買房子、要賺很多的錢,真的很難。」前幾年牛市氛圍,讓她有種焦慮感,好像也得學大家以錢滾錢,才可能繳完房貸,擁有安穩的退休生活。截稿前,她與先生已討論要賣掉房子。
社會問題催化不合理的投資狂熱
專長為金融社會學的台北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陳宇翔(下圖,翻攝理律文教基金會官網)觀察,行為經濟學偏向以「刺激感追求」與「過度自信」來解釋「不合理的投資狂熱」—即所有證據都顯示散戶是輸家,人們還是堅信自己可以打敗市場,社會學大致同意,但背後一定還有其他社會機制,例如,2000年的網路投資熱潮,就跟美國退休金改革有很大的關聯,「美國現行的401退休金制度,迫使很多人必須要為自己的退休金負責,也正當化個人的退休金自己賺的觀念。」
台灣也有自己的社會問題,包括這幾年反覆討論的青年貧窮、世代剝奪感、不合理的房價,以及不友善的租屋環境等。

FTX破產受害者 傷害不只一層
短期而言,FTX台灣受害群除了像厚澤、Ben資產歸零的年輕人,也不少像Jessica陷入債務、缺乏資訊又求助無門的人。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回應質詢時,強調FTX平台不在台灣,虛擬通貨也不符合有價證券的投資保護,因此不能組成集體訴訟的自救集團。但立委李貴敏擔憂,不少向她陳情的受害者,已遇上以協助為名的惡意資訊收集,「未來傷害不只一層。」
曾任台灣ACE虛擬貨幣交易所法務主管、恆昇法律事務所律師張琬平(下圖,《當代法律》雜誌提供)建議,目前加密貨幣在台灣沒有任何主管機關,不適用《金融消費者保護法》,也不是有形的商品,不適用《消費者保護法》。但政府或許至少能設置一個單位,作為協助海外投資的窗口,讓投資人隨時取得正確即時資訊,也可參考「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協助投資人的案例,評估提起境外集體訴訟或仲裁求償的可能性。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