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講堂】外部環境挑戰大 中國A股復甦路遙遠會員專區財經理財中國內需與消費市場沒有明顯改善跡象,今年A股表現恐怕不像外資報告寫的強勁。(東方IC)文 歐宏杰發布時間 2023.03.09 05:59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45 臺北時間歐宏杰陸股全國兩會中國A股基金講堂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利多出盡 靠護盤拉抬不利外資 資源也傾斜中國兩會召開,摩根史坦利、高盛等重量級外資,都發表看好中國股市的報告。主要論點在於,中國的擴大內需政策有機會帶動GDP回升,進而吸引海外資金重回A股市場,但實際情況是這樣嗎? 利多出盡 靠護盤拉抬首先,今年一月代表外資動態的北向資金(滬港通/深港通),累計淨買入A股達人民幣1,412億元,超過去年全年的淨買入總額人民幣900億元;外資紛紛表示,這是海外投資人重回陸股懷抱的證明。但觀察2月數據,北向資金淨買入A股下滑到人民幣92億元,縮手幅度相當驚人。其次,兩會主軸的擴大內需拚經濟,並不是新出爐的政策。事實上,從去年10月的20大就已經喊出該口號,12月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是公告要擴大內需,並於全中國各地發放消費券來促進消費。更重要的是,當月中國國務院還公布2022到2035年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如果以去年10月的時序到兩會為最高點,接下來在沒有比兩會重要的政策會議下,股市已無新政策預期,內需題材可說是利多出盡。再以著名基金網站StockQ.org的分類來看,截至3月2日往前推一個月,中國的各大指數如上海綜合指數、上海A股指數、深圳A股指數等都上漲,漲幅介於2%到3.04%,但是該類別下方的數十檔中國基金,同時期無一上漲,平均跌幅達6.03%,充分顯示外資重押的內需跌多漲少。這段時期A股主要動能來自銀行、基建、電力與通訊等國企,配合過去一個月中美關係緊張,不難想像這些國企的上漲,多來自官方護盤與維穩效益。不利外資 資源也傾斜事實上,中國經濟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仍大,讓外企持續調整過往以中國為生產重心的做法,勢必衝擊中國的就業市場。而面對外部環境的挑戰,中國官方明顯強化了新能源、智能製造、晶片、AI、電動車等領域的發展,資源傾斜下,傳統的製造與消費企業,對未來難以有更美好的預期。所以我認為中國股市還是老問題,第一、外在環境不利外資回歸,第二、官方重心落在少數新興產業,內需與消費市場沒明顯改善跡象,在此結構下,A股復甦恐怕仍遙遠。一份外資報告寫到:2023年將是A股引領全球股市的一年,這麼聳動的標題,看看就好。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