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店】她把公務員老公瞧不上的小攤做成南門市場名攤 端午節備10萬顆粽子還不夠賣 南園食品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南園食品創始人鍾曾春玉(左),高齡90歲,仍每天清晨就到南門市場鋪上坐鎮。她固守的家鄉味已陪伴台北人近一甲子。
南園食品創始人鍾曾春玉(左),高齡90歲,仍每天清晨就到南門市場鋪上坐鎮。她固守的家鄉味已陪伴台北人近一甲子。
台北南門市場裡傳承4代的老字號名攤南園食品,是道地的浙江口味,其中又以湖州鮮肉粽名氣最大,每年端午期間總要備足10萬顆粽子應戰,端午節前10天更曾24小時不打烊。
坐鎮南園已第56個年頭的鍾曾春玉,不論熟客或南門市場裡的其他攤商,都暱稱她為鍾奶奶。1968年,鍾曾春玉為幫公務員先生分攤家計,與母親在南海路菜市場開了南園小攤,賣甜酒釀、湯圓、粽子等浙江西湖的娘家手藝,開市第一天就爆紅。
十幾歲就到台灣的鍾奶奶,沒讀書也不識字,她說做生意沒有訣竅,唯一就是把品質做好。如今孫子已接班,但90歲的她仍凌晨4點就到市場,數十年如一日,只為固守傳統老味道。
早上10點不到,南園鋪上已有不少人來買東西,有人要一罐600元的桂花蜜、有人要甜酒釀,更多的當然是來買粽子。「老闆有賣吃得到紅豆顆粒的豆沙粽嗎?我們家長輩說這裡有賣。」「有啊,拿赤豆粽給她。赤豆粽都是老外省喜歡吃。」鍾奶奶喊工讀生出來招呼客人,她聲如洪鐘,並誇工讀生很會賣東西。

名人喜愛 過節排長龍

鍾奶奶可說是南門市場氣場最強之人。高齡90歲的她,坐鎮在4個攤位合在一起的大鋪子上,像統帥一樣指揮若定。「這哪有什麼,以前有錢人常常都是管家打個電話來說要哪幾樣東西,我就要趕快準備好,哪袋是誰的不能亂,人家司機馬上就要來拿,都是開黑頭車的。」更不要說每逢過節,政府官員、媒體總是蜂擁而到,排隊人潮亦相當驚人,鍾奶奶早就看多了大場面。
祖籍浙江西湖的她,能說一口流利台語。「哎呀我在市場幾十年了,當然會講台灣話。」鍾奶奶在鋪前看著生意,她的媳婦、孫子、孫媳婦都在鋪後面專心俐落地分工包粽子、搓湯圓,鍾家班都是奶奶一手教出來的。「媳婦嫁進來,誰想學我就教,想出去上班也很好,各行各業都很重要。但是要學,我是很嚴格,一點錯就要拆掉重來,一顆粽子沒包好,煮的時候影響整鍋。」鍾奶奶說話總是簡潔有力。
湖州鮮肉粽是用米粒較大的西螺園糯米,包裹一大塊上海醬油醃漬的黑豬肉,大火煮3到4小時而成,口感軟而不黏,散發米香、肉香、粽葉香。(湖州鮮肉粽70元/顆)
創立近一甲子的南園食品,是傳承四代的台北知名外省食物攤商,鋪上商品琳瑯滿目,粽子、八寶飯、甜酒釀、湯圓之外,一罐要價上千元的上海菜「搶蟹」,整個南門市場只有南園有賣。很多名人都是南園常客,「以前的大明星李麗華,每次回台灣都要來我這買芝麻湯圓。柯媽媽也喜歡芝麻湯圓,只要柯P來南門市場,我就給他一袋,他不敢拿,我就說這不是給你的,是給柯媽媽的!」
南園不只有道地的湖州鮮肉粽,也有北部粽、南部粽等多達十幾種口味的粽子。端午期間更要準備數萬顆才夠。
其中名氣最大當屬湖州鮮肉粽,還有鮮肉粽中多加了顆蛋黃的,就是傳聞中的總統粽,鍾奶奶說,「那時候的副總統嚴家淦喜歡吃,5月節(端午節)到了,他都要叫祕書打電話來訂500個,每個單位他都要送10個。當時因為太忙怕搞錯,就乾脆在上面註明總統粽。」

工序繁瑣 需多人分工

撥開一顆湖州鮮肉粽,米粒較大的西螺圓糯米裡,包裹著一大塊用上海醬油醃過的黑毛豬梅花鮮肉,只有米跟肉的粽子,看起來簡單,工序卻非常繁瑣細緻。「我們的粽子要用五片粽葉包,葉子還要剪葉頭,葉子有時候比米還貴,但也不能偷工減料啊。粽子要包緊、綁緊,水進去就不好吃。」南園的粽子不是一個人從頭到尾包完,洗葉、摺葉由長孫負責,送到攤上後,抓米是一人、包是一人、最後綁繩是一人,是各司其職分工完成。
南門市場裡,大家都暱稱鍾曾春玉(左)為鍾奶奶,她喜歡跟客人聊天,還講得一口流利台語。
煮粽子也很麻煩,一煮就是3、4個小時,「中間要一直披油、補水,這樣粽子才會煮得乾乾淨淨…」南園粽子口感軟而不黏,不用蘸醬也香氣十足,每天現煮現賣,從凌晨2點開始分2班煮粽,一直煮到早上10點左右。鍾奶奶至今仍然每天凌晨四點準時到市場,「我們的老師傅在二樓煮粽子,我人也要在啊。」
南園食品都是自己製作,粽子也都是在現場包,數十年如一日。
南園的粽子都是當天現煮現賣,從凌晨2點開始,就有老師傅在2樓負責煮粽,要隨時披油、補水,才能煮出賣相完美的粽子。
鍾奶奶料理注重每個細節,她說這些都是她從小耳濡目染的娘家手藝。「我娘家在浙江就是開食品行,這些我們從小就會做。」1968年,鍾奶奶剛生完第4個小孩,她一直想幫當公務員的先生分攤家計,坐完月子便與母親在南海路老菜市場開了南園小攤,賣酒釀、湯圓、粽子等家鄉口味熱食,「我先生在審計部上班,那個時候公務員很苦啊,薪水很少,每天配一個煤球、每家按人口配米,但是要養6口人。」

端午前夕 全日不打烊

南園小攤開市第一天就爆紅,「那個時候聯勤總部在愛國東路啊,阿兵哥為了要吃碗熱呼呼的甜酒釀排隊排多長,我從早上6點做到半夜2、3點。公賣局也在附近,籃球隊比賽完要吃宵夜,覺得好吃還要帶回去給爸爸媽媽,這個人要粽子兩個、那個要湯圓一盒,忙到我粽子來不及、湯圓也來不及,跟我媽媽兩個人拚命做。」
早期在市場,總能看到鍾奶奶親包粽子的身影。(南園食品提供)
那幾年,鍾奶奶一天都只睡2個鐘頭,「有一次,我在客廳包粽子,包到一半手上還拿著粽子就睡著了,我老大跟老二兩個人就自己去包完…我的孩子都是自動自發幫忙,我很感動,這是金錢買不到的。」鍾奶奶說這些苦沒什麼,「台灣話不是說,沒有苦哪有甘。做生意就要吃苦耐勞。」
鍾奶奶的孫子們已慢慢接班,二孫子除了在現場包湯圓,主要也負責網路訂單。(花生湯圓一○○元/盒)
鍾奶奶印象最深是有年冬至,有個客人叫了碗酒釀芝麻湯圓,坐下後就安安靜靜地寫筆記、拍照,原來是李濤,「我們上新聞後,就更出名了。」南園搬進南門市場(舊址)後,有一樓及地下室攤位,過去每到端午前夕,常常從地下室一路排到大門外,鍾奶奶說,做生意就是要讓上門的客人都買得到、吃得到,所以再晚再累她也要做,端午前10天甚至曾24小時不打烊。「如果客人買不到,我奶奶會生氣,所以我們端午期間,都至少要準備10萬顆粽子。」正在一旁包湯圓的二孫子鍾承翰補充道。
鍾奶奶的孫子們已慢慢接班,二孫子除了在現場包湯圓,主要也負責網路訂單。(花生湯圓100元/盒)
「我先生其實不喜歡小孩子來做這個。他說這個是奶奶不認得字才做的,他喜歡孩子們去念書。」十幾歲就到台灣的鍾奶奶,常說自己沒讀書不識字,鍾爺爺是憲兵退役又是公務員,小孩都是他管教,「我女兒、兒子是北一女、成功中學畢業,也都念不錯的大學。他常跟孩子說我做這個是小買賣,很苦,也沒有家庭觀。」鍾奶奶大笑:「人家過年晚上8點鐘圍爐,我半夜12點還沒有回家,鍾爺爺臉都黑了。我在忙啊,我食品店賣的東西那麼多,都要放冰庫收好,初六再開張。」
鍾爺爺雖然不喜歡鍾奶奶做生意,還是幫了很多忙,「以前他會趁午休趕回來炒豆沙、弄芝麻餡,平時他不休假,5月節的時候,他會休10天假幫忙做。」即使回憶的是鍾爺爺一板一眼的處事態度,鍾奶奶仍是既敬畏又感念地呵呵笑。

只管品質 賺錢是其次

用棉繩綁的是豆沙粽,綿密不膩,也是明星商品。(70元/顆)
鍾奶奶說,她做生意從來不去煩惱賺不賺錢,只管品質有沒有做好。「品質不好,很丟臉啊。當然還是會遇到挑剔的客人,買回去又打電話來嫌不好,我都說:『沒關係,你趕快拿回來,我錢退給你。』還免費再送新的,但是之後就不會再跟他做生意了。絕對不能被牽著鼻子走。」
在南門市場舊址時,每到端午節前夕,人潮就會從地下室攤位一路排到樓上。(南園食品提供)
鍾奶奶一手將小買賣打理成南門市場的名攤,她說沒有祕訣,「不要想著一踏進來就發財,不要急,做好本行就好!」新的南門市場據說即將在8月啟用,屆時所有攤商又將重新抽位子,就算是像南園這樣的名攤也沒有特權,「這樣才公平啊!」開玩笑問鍾奶奶,萬一抽到很爛的位子怎麼辦?鍾奶奶手一揮說:「不要害怕,你東西做好,在哪兒客人都會來!」
顧客說法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