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榮分家急切割海空股權 張國政密謀2階段吃長榮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長榮分家進行式,老三張國政鍾情航空業,本刊調查他計畫分2階段吃下長榮航。
長榮分家進行式,老三張國政鍾情航空業,本刊調查他計畫分2階段吃下長榮航。
去年9月,張家4兄弟紛爭戛然而止,未來集團將劃分成由張國華主導的海運事業體,以及張國政領軍的航空事業體。本刊調查,張國華已陸續買進海運事業體相關持股,而張國政也伺機而動,欲分2階段吃下航空相關股權。集團兩大控股公司巴拿馬長榮國際、長榮國際持續出售資產,根據公開資料,至今總交易金額達750億元,但實際金額應該更高。長榮張家分治列車已然啟動,朝向和平分家之路前進。
6月底,長榮海運出現一筆盤後鉅額交易,第一大股東「巴拿馬長榮國際」出清所有持股,由一名神祕買家斥資近160億元,買下17萬張股票、約8%股權,消息一出引發外界關注。
本刊調查,這筆交易的幕後買家,正是長榮張家老大張國華的投資公司,而張國華所掌控的長榮海運股權,也一舉拉高至16%,並且在董事會擁有主導權。
張國華自掏腰包買下巴拿馬長榮國際所有的長榮海運股票,可控長榮海運股權已達16%。(聯合知識庫)
隨著這筆交易完成,也代表市值兆元的長榮集團加速朝分治方向前進。一名知情人士透露:「未來長榮集團將劃分為兩大事業體,在張國煒全力衝刺星宇,張國明本就無意爭經營權的狀況下,目前張家兄弟已有共識,將由張國華、張國政分治海空。」
張家4兄弟先前家變紛爭不斷,現在看似已經走向和平分家之路。(長榮國際提供)

兄弟有共識 大戰落幕

該名人士接著說,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去年9月經營權大戰落幕後,長榮集團分家列車就已經啟動,「就如同張國華先前對外說的,先解散巴拿馬長榮國際及長榮國際這兩大集團控股公司,四兄弟拿回各自該拿的財產後,再去投資想要經營的公司,取得主導權。」
因此過去10個月,巴拿馬長榮國際及長榮國際不斷出售手中資產、縮小營運規模,以便將來進行分產,而集團旗下各公司也加快腳步重新分配資產。
巴拿馬長榮國際近期持續出售資產,在四兄弟分家中扮演重要角色。(翻攝Compreoalquile網站)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至今長榮集團相關交易的處分金額,已達750億元,若加計檯面下未公告部分,實際金額恐怕更高。
「另一方面,長榮國際去年撤除股票公開發行後,也修改公司章程,從過去一年配發一次股利改為每季配,今年以來該公司每股已發出近百元,總金額直逼400億元。」熟知內情的人說,改季配目的是要加快股東拿到錢的速度,讓有意經營集團事業的人,手上有銀彈投資,分家分治之路也才能走得下去。
據了解,目前張國華、張國明、張國政,以及張國煒的母親李玉美已按股權比例,陸續拿回各自該拿的錢;據悉,四兄弟各持有2成股權的巴拿馬長榮國際接下來也計畫發放股利。

大哥張國華 增持海運

本刊調查,在張國華、張國政主導下,長榮集團未來將劃分為海、空兩大事業體。其中,海運事業由張國華執掌,旗下公司包含長榮海運、長榮國際儲運、長榮鋼鐵等;航空事業則有長榮航空、立榮航空、長榮航太、長榮空廚等公司,未來歸張國政統領。
長榮集團未來可能切割海運、航空二大事業體。(長榮海運提供)
一直以來,張國華就鍾情海運事業,今年68歲的他,畢業於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學成後立即投身長榮海運,一路從基層做起,經20年磨練才讓張榮發委以重任,並在1996年接任長榮海運總經理。不過,後來因與父親多有爭執,張國華負氣離開集團多年,直到2014年才回鍋。
為了讓海運事業更加完整,張國華也不斷增持其他公司股權。他先是透過長榮海運斥資超過38億元,買下長榮國際持有的19%長榮鋼鐵股票;並用投資公司豪砸近20億元,吃下長榮航空手上近1成的鋼鐵股權;此外,去年12月,也在市場上悄悄買下長榮國際手上逾8%的長榮國際儲運股權,總交易金額粗估約25億元。至此,張國華的長榮海運集團儼然成形。
透過一連串交易,由張國華(右2)主導的長榮海運集團儼然成形。
張國華算盤打得精,由於長榮國際過去是集團內各主要公司大股東,也是這些公司的法人董事,去年長榮國際被弟弟派拿下後,旗下各公司的權力結構也跟著改變,為了不要重蹈覆轍,今年適逢董事改選的長榮海運、長榮國際儲運等公司,以及提前改選董事的長榮鋼鐵,其董事名單已不見長榮國際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張國華的投資公司,以及由他掌控的長榮海運。
知情人士透露:「隨著老大已自掏腰包對長榮海運、長榮鋼鐵等公司增加持股,進而取得主導權;若老三想要掌握航空事業,當然也要買下這些公司持有的長榮航空股權,總共約3成多。」市場人士指出,並非張國政真想要吃到3成多股權,而是老大張國華較傾向於出清手中航空股權,希望張國政吃下。
張國政也計畫要吃下約3成多長榮航空持股,領軍長榮航空事業。
因長榮航空現在是長榮航太、長榮空廚持股約50%大股東,一旦取得航空的主導權,便能順勢執掌相關公司。
攤開長榮航空董事名單,目前老大、老三各自掌握3席普董,由於3席獨董人選與上屆相同,被視為張國華人馬,這讓他在9席董事中,擁有過半席次優勢、續掌大權。但知情人士也說:「雙方已有默契,等老三把股權買到位,老大的人馬就會陸續退場。」
長榮航空是長榮航太、長榮空廚持股約5成的大股東,拿下它便能順勢執掌航太與空廚。

2階段入手 逐步掌握

張國政對航空業情有獨鍾,在長榮航空成立之初,他就以企劃本部協理身分,替公司談下眾多航權奠定基礎,最高曾當到集團首席副總裁;2016年張榮發逝世後,原本一度重回長榮航空擔任董事,沒想到卻因兄弟分裂,失去董事一職。
眼見張國華主掌海運事業板上釘釘,個人僅持有1%多長榮航空股權的張國政,其實也伺機而動,在集團兩大控股公司陸續處分資產、配發股利的同時,他也計畫2階段買下大哥所控的長榮航空股權。
本刊調查,張國政首先要做的,便是買下長榮航空第一大股東長榮海運手中逾14%持股,以及長榮鋼鐵3%多、長榮國際儲運1%,3家公司總計約2成的長榮航空股權,按7月31日股價36.75元估算,張國政得花上約380億元。
長榮海運事業包含長榮國際儲運、長榮鋼鐵、長榮海運等公司。(翻攝長榮集團五十週年影片)
第一階段他計畫先買下3家公司的長榮航持股,接下來,張國政將腦筋動到持有約13%長榮航的長榮國際身上。張家大房三兄弟各自有長榮國際18%股權、二房李玉美及張榮發逾12%外,張國政握有持股5%的張榮發慈善基金會,張國華則控制持股28%多的張榮發文教基金會。

拿下主導權 互信支持

知情人士透露,相較直接買下長榮國際手中的航空持股,得再花約250億元,張國政計畫直接拿下長榮國際主導權,掌控該公司手中約13%的長榮航空股權。
「這筆帳很好算,長榮國際每股約200多元,換算淨值8、900億元,現在每股已經發出近百元,假設最後發到每股剩50元,淨值約莫200億元,張國政這時候再去買大哥手中的18%持股,隨著長榮國際不斷瘦身,成本一下子就從160多億元(以淨值900億元估算)打2折多,變成30多億元。」知情人士透露:「這比起直接買長榮國際手中的航空股票來得划算。」
長榮集團分家由老大張國華(右4)、老三張國政(右3)主導,目前仍持續分產當中。(翻攝長榮官網)
買下大哥張國華持股,張國政手中就有41%長榮國際股權,若再加上大哥可控的張榮發文教基金會支持,長榮國際就是張國政的囊中物,進而掌有旗下逾13%的長榮航空股權,完成他的第二階段計畫。
不過,長榮集團分家是否照張國政打的如意算盤進行,仍是一大問號,市場人士直言:「老三想要主導航空事業,只能靠他和大哥彼此互信。」
其中最大關鍵就在長榮國際,根據經濟部商業司的資料顯示,長榮國際三董二監中,張國華一派握有二董一監、張國政則有一董一監,董事長張明煜是張國政投資公司的法人代表。
張國煒(圖)目前全力衝刺一手創立的星宇航空,分家計畫讓大哥、三哥主導。

長榮航新高 成本翻倍

一名熟悉經營權爭奪手法的律師分析:「監察人沒有投票權,張國華等於掌握三分之二的過半席次,除了對重大議案有影響力,還可利用多數董事召集董事會,隨時撤換董事長。」該律師話說得很直接:「大哥讓老三人馬當董事長,算是尊重他、釋出善意。以前,長榮國際的董事會還有老二張國明和鄭深池,現在只剩老三孤軍一人,如果老大翻臉不認帳,張國政恐怕什麼也沒有。」
不過,市場人士笑稱,張國政現今最大的困難與挑戰不在張國華,「而是現在航空股價太高了啦!」原來,隨著疫後國境開放,旅運需求強勁,航空公司業績大爆發,今年以來股價漲勢凌厲,長榮航股價一度來到42.4元,創下20年來歷史新高價,波段漲幅逾50%。
長榮航股價漲勢凌厲,成本翻倍下,張國政吃長榮航計畫也暫時按兵不動。
「對張國政來說,成本就多了1倍,且以歷史紀錄來看,現在股價下行風險也較大。」據了解,這確實也是張國華早已陸續買進海運事業持股,而張國政仍按兵不動的原因之一。張家友人坦言:「未來真的很難說,就看是不是按之前說好的方向進行,目前就是老大、老三主導,其他人配合,長榮分家分產持續進行中。」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