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專題】拒當高齡獨居者 新退休住房4大提案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退休生活、老有所終,成為重要課題。(新北市城鄉發展局提供)
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退休生活、老有所終,成為重要課題。(新北市城鄉發展局提供)
面臨高齡、少子化的衝擊,台灣也步入日本老人獨居的後塵,當養兒防老不可行時,要如何老有所終?本刊調查採訪後,歸納出4大退休住房新提案:「青銀共居」能與青年共融,月租金不到萬元即可入住新穎的社會住宅;如果不想老了被需要爬樓梯的老宅困住,新北市提出「老屋換居」,入住社會宅,改善生活空間與品質;「身後捐房」則以公益形式,在過世後捐出不動產,換取老後的平日照護服務;喜愛熱鬧者可以「揪友同住」,跟一群至交共築共居,享受後半人生。
早上9點暑氣逼人,67歲的江希陸戴著墨鏡、背著背包走進新北市新店區一處社會宅大廳,「我每天都運動、保持身體健康,剛才在附近快走30分鐘,再回家練吉他,下午要去社大教唱。」聲若洪鐘的他笑說,去年10月靠著自彈自唱通過甄選,錄取進住青銀共居社會宅成為共居種子,「現在都跟年輕人一起生活、一起玩樂。」
面對老後生活,島內移居慢活、找個舒適養生村過日子、到處Long stay都是選項,但是除此之外,其實還有更多精彩提案。62歲的牙醫師李偉文雖然還沒正式退休,但已減少看診時數,為退休預做準備,他召集23位夥伴,各出資500萬元,在台南市區蓋樹屋,要與好友共居共老。
新北市政府推動社會宅「跨世代共居」,甄選錄取者可入住11.5坪套房,月租9,200元。
台灣已經進入高齡社會,國發會預估,2025年65歲以上人口會超過二成,進入「超高齡社會」,並坦言「老化程度稍有增加」。對每個人來說,退休不是選擇題,而是必修課,尤其面對不斷拉長的平均餘命,老後的住所安排絕對需要好好思考與規劃。

提案一:青銀共居 省租添活力

退休後選擇青銀共居的江希陸,帶我們走進他11.5坪的套房,「這裡比我原本租屋的5樓頂加老公寓1.2萬元還便宜,又是完工5年的新電梯大樓,出入很方便。」陽光從陽台灑入,採光明亮且通風,曾是民歌手的他,房內擺放著吉他、電鋼琴等樂器。
江希陸拿起吉他,搭電梯下樓,「身為共居種子要負擔義務,每人每月必須完成2小時的社區活動,所以我今天要在大廳快閃!」一曲〈家後〉,住戶聽得如癡如醉,幾位鄰居歡聚唱歌,自在快活。
新北市政府創全國之先推出「青銀共居」,陸續在三峽北大、新店央北等社會宅啟動「跨世代共居」甄選,青年戶為18至60歲,銀髮戶為60歲以上,不定期甄選,凡是被錄取的共居種子,可承租3年,套房月租為市價8折、約9,200元。
江希陸(左1)退休住進新北市府「青銀共居」社會宅,在大廳自彈自唱,與鄰居同樂。
而種子戶必須肩負課後伴讀、才藝表演、以球會友等任務,由新北市府考核評鑑通過者可續約一次,最長可住6年。每半年依評鑑給予優等、佳等、合格,租金享有市價7折、75折、8折等優惠。
目前新店央北的社會宅開放25戶青銀共居,其中6戶是銀髮戶。「這裡不像住在養生村只能見到同齡朋友,與其說要完成市府規定的任務,倒不如說是用各自的專長互相照顧,我很喜歡這種青銀共融、活力充沛的感覺。」江希陸開心地說。
社區行動的評鑑,新北市府每半年會視活動場次、青銀參與人數而定,「我們都會互相捧場啦!」江希陸笑說,青年朋友會找他學吉他、學編曲,他則會找年輕人學剪輯、學電腦文書,「我們25戶種子戶都住在3樓,依合約要落實『社區互助』,如果身體不適,由青年朋友陪同至樓下耕莘診所就醫,互動比家人還親。」

提案二:老屋換居 樓梯變電梯

針對65歲以上、住在老公寓的銀髮族,新北市府推出「老屋換居」計畫,「新北市屋齡30年以上住宅約計75萬戶,多為5層樓以下無電梯公寓,過半數65歲以上長者居住在老公寓,不僅出入登梯困難,也影響高齡生活品質。」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專門委員黃荷婷指出。
「為改善高齡長輩生活困境,我們用樓梯換電梯,安排入住社會住宅,原本的房子修繕整理後出租,租金收入若超過社會宅的租金支出,有機會達到『免費換居』。」黃荷婷表示,2021年開辦以來,已有6位長輩簽約入住。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專委黃荷婷指出,政府推動「老屋換居」計畫,改善高齡長輩生活困境。
租金行情依新北市的行政區分為四級,例如板橋區、中永和區為第一級,套房每坪租金1,120元,以12坪老屋為例,修繕後出租的總租金13,440元,換居社會宅套房租金9,200元,相當於免費入住;瑞芳區、烏來區則屬第四級,套房每坪租金490元,以12坪老屋的總租金5,880元來說,則可補差額入住社會宅。
凡是新北市屋齡15年以上、位於2樓以上的公寓,皆可申請換居,不僅改善生活空間,也改善居住品質,社會宅鄰居間也可相互照應。
老屋換居提倡「用樓梯換電梯」,長輩入住社會宅也可互相照應。

提案三:身後捐房 享老後照護

這天從捷運木柵站步行15分鐘彎進清幽山徑,來到台北後花園,前台北市副市長、房地產專家張金鶚正在陽台揮灑油畫,「我退休後多數時間都在學習過去沒做過的嘗試,九月還要去台南辦畫展。」張金鶚笑說,讀中原大學建築系時,每次繪畫作業都交不出來,對畫畫有很深的無力感,後來才選擇房地產專業,當建築系的逃兵。如今重拾畫筆,還連辦三次畫展,算是圓了年輕時的遺憾。
退休後的日常,張金鶚以學習新事物為主,至於退休後的居住規劃,他毫不思考地說,老後要住在自己的房子,「退休前因教學工作忙碌,家只是提供休憩的地方;退休後,家成為我生活的重心,所以決定買新成屋,完善的社區公設及安全的物業管理,能滿足退休族的日常需求,重點是入住新成屋,能讓房子陪著我一起變老。」
前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退休後重拾畫筆,還連辦3次畫展,圓了年輕時的遺憾。
告別40年老宅,4年前、65歲時,張金鶚買下可以一起共老的房子。因房價高漲,他出脫自有的二間老屋,為總價4,000萬元的新屋湊足款項,「老宅各以1,500萬元、二千多萬元賣出,有了這筆錢,就不必負擔龐大的貸款壓力。」如今權狀面積60坪的空間,擺滿他的油畫及攝影作品。
由於退休以「在宅老化」為前提,張金鶚審慎評估二個方案,第一是伊甸基金會的「捐房養老」,第二則是將名下房屋「售後回租」。
「我主張人生淨現值(NPV)歸零,就連不動產也要歸零。」張金鶚說,「人老了不是要錢,而是要得到照顧,伊甸基金會『附負擔捐贈』的公益型以房養老方案,可依據房屋價值換取等值的照護服務,平時由伊甸照顧,身故後將房子捐贈給他們,做為中南部癌症患者北上治療的住宿中繼站。」頂客族張金鶚表示,這樣一來,即使沒有晚輩照料,自己老後也不用擔心無人看顧。
張金鶚以72歲的獨居長輩郭先生為例,自宅位於北市南海路公寓,未婚、無子女,由外甥照顧。當初郭先生約定在他生活無法自理時,由伊甸協助送至安養中心,並將房子的使用權交給伊甸。伊甸委請不動產鑑價公司對公寓估價,將房屋價值除以郭先生的餘命,計算出月費4萬元,可換取等值服務。
擁有自宅的長輩,可選擇老屋換居、捐房養老、售後回租等方案。
伊甸照顧陪伴郭先生8年,期間除了定期面訪和電訪,郭先生需要就醫住院、請看護,或一度轉住養老院,都由伊甸人員陪同。類似的終老服務,便是張金鶚考量捐房養老的主因。
張金鶚另思考「售後回租」,目的是活用資金,「近年在『居住正義』的議題研究上,我花費較多資金,除了成立『好時價』自動估價系統公益平台,還有『張金鶚住房研究薪火傳承獎』,提供為期2年的研究資金贊助,希望鼓勵年輕後輩持續貢獻房地產長才。所以有打算將房子賣給乾女兒再回租,讓錢財能花在更有意義的地方。」
伊甸基金會提供終老照顧,也有公益型捐房養老方案。(翻攝伊甸基金會住宅服務發展處臉書)
「這輩子賺的錢這輩子花光,我還要保持健康的身體,四處Long stay,體驗在地滋味。」去年張金鶚赴台南長住半年,今年春天在花蓮Long stay一個多月,「我在安平看海,一看就是大半天,認識一個地方不再是蜻蜓點水,而是跟著當地人過日子。」聊起退休生活,張金鶚滿是開心。

提案四:揪友同住 好鄰勝豪宅

和志同道合的好友共老共住,活出精采的人生下半場,是李偉文的老後安排,他的提案獲得一票朋友認同與支持,共居人數從原本的12人擴大至23人、每人出資500萬元,整合台南鬧區巷弄的100坪土地,然後畫設計圖、找營造廠、送件,要蓋一座樹屋(生態建築),打造共同生活住宅(Co-Housing)。
牙醫師李偉文(右1)集結23位夥伴、每人出資500萬元,在台南鬧區買土地蓋屋共居。
而為了讓這項規劃能夠順利走下去,李偉文還成立了閉鎖型公司「蝸居旅村」,限制產權移轉,要讓有共識的朋友一起生活,也一起玩到老。
「想想看,到了七十多歲,精神、體力已不太能經常奔波到3、50公里外與老友碰面,那該多麼寂寞,所以一定要趁著還有精神與體力時,把這些事情想好、打點好。」面對退休,李偉文及早準備處於進行式。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